“南无拳”的武学理念,可以追溯到河洛文化源头的《河图》《洛书》与《易经》的整体文化观,直接来源于老子《道德经》“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道教“内功”(气功)、“外功”(武术)的精华。
南无拳创始人谭处端(1123——1185年),原名玉,字伯玉。金代中京洛阳人,后迁山东宁海。1167年冬,从全真道祖师王重阳入道,取名处端,字通正,号长真。为王重阳的七弟子之一。1174年,回到洛阳朝元宫(今洛南西霞宫村)修道、传道,遂创南无派。为健身、防身与护庙,遵从道家哲学“道法自然”、道教修炼学“养护元气”、医学“法阴阳,和术数”等理论技术,编创一套“南无拳”。当时道教提倡佛道交流,文化融合。谭处端采用佛教语“南无”二字,用作自己创立的“南无派”与“南无拳”的名字。“南无”有二义:“致敬”与“归命”。谭处端用的“归命”义。“归命”一词,来自老子《道德经》16章的“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南无拳在洛阳创建后,曾经发展、兴盛过一段时间,谭处端曾写了一首词“西江月”表明炼拳时的心态。1185年农历四月初一,谭处端在洛阳朝元宫去世,享年62岁,并葬于此,有著作《水云集》三卷传世。此后,南无拳由谭的门徒传授。
1232年2月,蒙古攻打洛阳,三年混战,金朝被灭,道教受到打击。朝元宫南无派道士,为保存余力南迁到南阳传教,遂将南无拳带到南阳。历经元、明、清三代。清朝时,南无拳在南阳玄妙观设过擂台,曾经发展到高峰。可以查到的有南无拳26代赵弘仁,27代张演武两代,相继为南阳玄妙观方丈(当家)、经师,拳师。并参与主持过打擂台。
1883年(清光绪九年),洛阳极缺道士。由洛阳县道会司,向南阳玄妙观(道教丛林)邀请名道。当时主持南阳府镇平县城隍庙的道士、南无拳第28代传人郭德禄,被南阳玄妙观道会司批准来到洛阳。被安排住持洛阳北大街祖师庙;道教南无派与南无拳,又回到洛阳。1911年春,郭德禄又被派住洛阳邙山上清宫。1922年春,河南大饥荒,郭德禄收养了9岁的流浪儿师修,取法名惟新,为29代传人。就开始把南无拳和道教的法规、法器传给师惟新。郭德禄于1931年农历十一月初六在上清宫去世,享年79岁。29代师惟新继承道业住持上清宫。
1949年后,对道教采取自然消亡政策,上清宫住持师惟新成了农民社员,上清宫成了农家院。1962年春,师惟新冒着违反政策的风险,收留了缺吃少穿的9岁的刘成庄,白天把他藏匿到翠云洞里,夜间带他到大墓园里教南无拳。前后四年。就这样,把道教的看家本领,传给了道外人,刘成庄遂成为南无拳第30 代唯一的传人。
1976年冬,刘成庄参军到海南,1981年刘成庄因为南无拳为地方治安立了大功,被留在海南。他始终遵守师训,不随意外传南无拳。师惟新也没再传人,直到1989 年去世。洛阳南无拳传承中断。刘成庄历任派出所长、省警校教官、特警支队副大队长。
2005年8月,刘成庄感到时机成熟,在海南省海口市万绿园公园公开义务传授南无拳,两三个月后,所有练南无拳的亚健康学员,身体均有明显改观,包括糖尿病、风湿病,心脏病,肩周炎,高位截瘫患者等,都得到了不程度的缓解。一时传到海峡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