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8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载沉载浮听皮肤——胡海牙

[复制链接]

1222

主题

1455

帖子

659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59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5 23:51: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觉明 于 2017-10-15 23:55 编辑

载沉载浮听皮肤
修身养性——修了此身方能养性,否则身体困扰,整日昏沉,又何来灵犀一悟?实践人身,这是道家的殊胜处。但面对此身又令人踌躇,经络横陈,穴道遍布,将从何处下手、以何为途?此番讲学两步功法,便以展示道家仙学的历史经验,拣出一条可供大多数人行走的途径。
一步、载浮载沉听皮肤——仙学呼吸法
先师陈撄宁有言:“丹诀数十家,深浅各别,而下手处,皆不外呼吸作用。”可见呼吸乃肉体最紧要机关,操作吾人生命的权柄。
先不从修炼角度高谈呼吸,只考察普通的生理情况,人出胎时大哭一声,外界空气趁隙出入,令毛皮孔开,口鼻努张,从此有了呼吸,常人呼吸虽终日不断,但粗短而急浅,肺泡瘪瘪,一口空气在气管中抽来抽去,周身并不能得到丝毫滋养,又怎能长生?如此的呼吸随寿终而全歇,又怎能靠它去求那往来不穷的大道?
仙家所言的呼吸,并不是生理书上写的“吸进氧气吐出二氧化碳”。先师陈撄宁曾从古代丹经中整理出一篇名为《真空练形法》的短文,其中对于呼吸讲解得极好, “夫人未生之时,一呼一吸生于母,既生之后,一呼一吸通于天。天人一气,联属流通,相吞相吐,如扯锯焉。天与之,我能取之,得其气,气盛而生也,天与之,天复取之,我失其气,气绝而死也。”可见仙家所言的呼吸之气,不是氧气、二氧化碳如此简单,而是沟通虚空,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关键,这个气勉强称之为 “先天一气”,决定着人的出生和衰亡。
所以仙家的呼吸,与常人不同,能求夺天地间造化万物的原始动力,返达婴儿处胎之时的勃勃生机,这种天人合一的呼吸状态名为“胎息”。为了获得这先天一气, 古人不断琢磨呼吸之法,如做饭一般,烹饪烧烤,在呼吸道上玩出太多花样。翻开丹经,疑判纷纷,有调、闭、数、逆等勉强的作为,更有鼓胀肚腹、困守眉心等艰辛的举动。
此等方法,太嫌执著,违反正常,非生理所能承受,不符仙家“无为而治”的宗旨,返达胎息境界,恐不可能。这胎息并非是在身体里培养出个能呼吸的肉胎,或是真如女人腹中的胎肉般无智无识,不吃不喝,没有呼吸,而是形容神入气中,气包神外,如男女般相亲相爱,终于打成一片,仿佛结成一胎。
只要神气和合凝聚,新婚男女般如胶似漆,同住同行,自然能达到胎息境界。但要使神安宁,使气不乱,方能合和在一起,可一般人的神气如乱线纷飞,太难理出头绪,于是古人又发明了许多定神定气的方法,如眼盯一物或脑中假想一景,想闹中取静,待浑水自清。较为著名是像数念珠一般数自己的呼吸声,苏东坡便身体力 行,此法在大夫中广受推崇,它也确实能令身心享受安宁。
但这类方法是刻舟求剑,与先天一气越隔越远,注意力集中在一指定的物品上,就如木头铁人一般,对身体生发出的种种反应,感觉麻木,结果许多好消息白白错过,又怎能抓住机会逆天而行?
古丹经云:“顺则成人,逆则成仙。”修仙是件打破常理的事情,人间常理是必死必衰,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这必死必衰的惯性当中,盯物看景等的方法,就像溺水之人抓住根水草,又能起什么作用?但这股惯性同时又造成了人类一代代的出生,要想成仙就要转过身来,逆向而行,去寻找生机。
成仙不在于复杂的形式,因为成仙毕竟不是给死人作法事,学仙与仪式无关,与心情也无关,因为也不是作诗玩情调,学仙的关键在于能识别出翻身时机,趁此机会一举成功。古人云:“只有真师讲火候。”这火候就是指的这个翻身时机。
知道修炼是越立形式越障碍自己后,就可以理解先师陈撄宁为何对“数呼吸”的方法只让人去参考,并不推崇的理由了。对于苏东坡所提倡的这个方法,先师点评道:“数呼吸,还要用念头去数,好坏自己去试验。”将这话说破了,就是一个固执的念头如同把人系在拴牛桩子上,又怎能翻得了身?
先师陈撄宁曾由《庄子》一书中结晶出“听呼吸”法门,将诸般做作一律费掉,只教人“心息相依”,曾于五十年前一家疗养院所开的“静功讲座”中详细陈说,课后的实践者均有受益。此法虽佳,但若心思呆板之人,却不免难以受用,因为生理没有固定的反应。
将天气作比喻,有时昏昏暗暗的光景霎时就雪亮起来,有时暖融融的初春场景忽然便四下冰凉,修炼时的种种感受不像四季般规律变化,这等乍寒乍暖、吉中藏凶的时刻,需要届时斟酌,最好有陈老师这样的过来人在一旁指点帮忙,这也是当年疗养院中人人均能受益的原因。
如没有老师呵护,就得时时靠自己决定,不但要有智慧,还要有当机立断的敏捷,否则便一筹莫展了,因为其中的微妙分寸,真是进一步则迷,退一步则失,而且一人一样,决不相同。
今之从事静功的人常讲,不调息便罢,愈调息愈觉得气紧,这都是犯了以心逐气的毛病,到关键时刻就冒冒失失了。为除此弊端,我在先师“听呼吸”之上,延伸出“听皮肤”法门,此法不会有变化过强的生理反应,过于细微的火候消息,人人均可把握。
即修炼者不拘行卧,放松而已,淡淡将念头散于周身皮肤,微及毛孔,听其开阖。皮肤毛孔之开阖,耳本无能听见,但意识在在,自然有感皮肤载浮载沉,一开一阖。如此久之,遍体毛窍,真气氤氲,而鼻中反不觉气出气入,因为这时肺与皮肤已成一体。
其实在生理上,肺与皮肤本就相互通透,《灵枢~决气篇》曰:“上焦开发,薰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如露水云雾灌溉土地,这句话讲的是肺气对皮毛有润养的作用。
但还有另一层反向作用,就是皮肤可以宣发肺气,皮肤上的毛窍本就是气门,可以反过来调节肺脏,这就是中医里“皮毛宣肺气”的理论,气息浮沉在皮肤上符合生理的正常。内脏与皮肤浑然一体,皮肤与虚空相交接,正像太极拳的“抱”劲,开弓不射般圆满,由内里向外的充实。
如此天人同一呼吸,直至口鼻呼吸渐止,毛窍开阖俱终,脉搏微微几近不能察觉,如死人然。这个死不是真死,而是在必死必衰的惯性中翻了个身,肯定与常人的活法不同。古丹经上说:“未死先学死。”是在教人翻身的时机,而不是让人真如死尸般意志全无,血肉枯竭,而是神气拥抱在一起时的感受,生理在这时已发生了微妙变化。
至此天人同一呼吸,先天一气感而遂入,悠悠然的神气相融汇,就是胎息了。一入胎息境界,种种潜伏病患,积年陈疾,都能逐渐清除,心灵也豁然清爽,有智慧发生。再修炼时每一次都能有领悟会然于心,渐渐能做主生死。
再者,听皮肤尚另有一妙用,然此妙用非为普通说法。稍稍透出点消息,古丹经云:“当呼吸之机,我则从阴跷迎归炉”。阴跷一穴可以瞬刻间转化生死,在丹书中从来是秘而不宣的,载浮载沉的呼吸是它发生作用的关键,听皮肤的呼吸比其它方法,更能令阴跷受用。
但道并不只是阴跷小小的一个穴位,听皮肤的法门有着更为深远的连带,至于其中的详尽阐发,待机熟缘至,再行文而续。
二步、阴跷一穴秘不宣——庄子名句“真人呼吸以踵”的含义
在古代丹书中有许多遮遮掩掩的地方,比如庄子所言的“真人呼吸以踵”,就被无数人解释过,越解释越含糊,因为用脚后跟呼吸,在生理上实在讲不通。于是有人聪明地说这个“踵”字是用来比喻呼吸之深沉,一直深沉到脚后跟。还有人说这个“踵”是“接踵而来”的踵,用来比喻呼吸的连绵不断。搞来搞去,说成是文学修 辞,就将庄子小看了。
我在年轻时到各处名山寻访道友,曾遇到这样的事情,有的人将“真人呼吸以踵”演变成一套功法,就是将意念放在脚后跟、腿肚子上,日夜守住,他们认为这是庄子的真义,结果身体后来都出了毛病。真是“不遇名师莫强猜”呀。
先师陈撄宁曾于六十年前将西派李涵虚的文集全部校点了一遍,重新刻印发行,以自己的号召力向道友们推广。老师为什么下这一番气力,因为在这套文集中有些东西是别人不讲的,比如这“真人呼吸以踵”,李涵虚讲解为,脚跟处正是阴跷脉的所在,迎合上古代丹诀“当呼吸之机,我则从阴跷迎归炉”,就可以明白“真人呼 吸以踵”的所指了。
上面这一段是我提炼出来的,李涵虚在书中可是兜着圈子说的,他在专讲“真人呼吸以踵”的篇章,只说是“接踵而来”,却又在别处将这阴跷脉的道理点出。虽然 遮遮掩掩,他这样已是难得,但光知道有个阴跷脉并不能使人受益,我那些身体出毛病的道友,实际上就是知道了阴跷脉,才去意守的。抚查今人,倒显得古人对丹法诀窍持保守态度,就确有道理了。
李涵虚只是指了个大概,却没有将底细彻底透露。阴跷脉的根源在于阴跷,舍本求末肯定不对,所以意守脚跟上的阴跷脉会出危险。阴跷中发生作用,连带阴跷脉,在脚跟一定会有感应,其实何止脚跟,全身都有感应。“真人呼吸以踵”一句是借着脚跟来暗讲阴跷的。
先师陈撄宁曾点评古代丹书:“阴跷一穴秘不宣。”阴跷即针灸时的会阴穴,若得此穴种阳之口诀,则肾脏生殖系统立刻变弱为强。难道为人有益,也可成为秘而不宣的理由吗?翻看古丹书,甚至还说下“轻泄者必受天殃”一类的威吓言语,此穴位置曾由先师陈撄宁作文明确指出,并不曾受什么天殃,何以用词如此严厉,就有些令人不解了。
其实天殃之说,主要是古人心存顾及。阴跷有种阳之功,能上下滋补,能养精蓄锐,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对丹法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福满后便要生祸。因为肾阳强盛后,淫欲也跟着旺盛,常人十之八九都按捺不住,于是阴跷功能就作了发泄的资本,在情欲的催促之下,一损再损,直至真元耗尽。那些意守脚跟的荒唐做 法,好在离题万里,伤害还不至于如此之大。
未发挥寿世效能,反成追命毒药,所以对于阴跷一穴古人秘而不宣。得阳后作乱者已然不对,更有不通种阳之法,胡乱行去,便真如举刀自伐了。
先师陈撄宁在六十年前已公开点出此穴位置,但并未写出详尽口诀,今人不能得法,只根据先师文章一味意守此穴,这和意守脚后根又有什么区别,结果徒扰精神、作乱生理。将意念死死集中在阴跷,不知道火候口诀,结果肾气下垂,一旦行房事,身体精华尽出,其亏损更不可想象。
先师的一句开明之语,却被今人搞得轻重莫辨、是非不明了。为敲钟示警,我接先师六十年前话头,将这阴跷一穴种阳之法的关键公布出来,以免今人手拿先师文章胡乱猜想,将丹法和自己身体双双糟踏。
阴跷种阳之法不是直奔阴跷穴,而要有静坐为基础,静坐之法我在《载沉载浮听皮肤》一文中已详细讲解,读者可自去查阅。当静坐到一定时日,生理自然会起种种反应,到这时常人便不知该如何剪裁,解决这何去何从的问题就是口诀的用处了。逢当周身上下都有反应,要明了辘辘跳动不已的腰间才是下手处。
腰间热辘辘似有一物,气也好,神经反应也好,只将这似有还无的一物以意送入阴跷穴,不要纠缠什么腰间到阴跷的路线,更不要琢磨什么路线的宽窄,在体内搬来运去是丹法的大忌。只要一闪念,腰间热力便已到了阴跷,如在山中一叫,四处都有回声,人身本处处贯通,并不存在什么特定路线。
腰间热力一入阴跷穴,像小草发芽般有微微的动感,说动却不对,又像是下小雨时阴阴静静的光景,先师陈撄宁曾用“擎擎”两字来形容,这两字用得极好,那种感触非动非静,在动静之间。只要阴跷中感觉一到,从此不去理它,只安安稳稳的坐下去,阴跷中的感觉自然又会反射到全身。
这时全身如泡澡般舒泰,胸腔腹腔的感觉好像刚饮了酒,这是精气神在蒸腾互化,只管宽心享受其中,自然就有受益。
正如惊蛰一声雷响,处处都有生机,因这一穴,遍体经络皆有感应。阴跷一穴与周身是这等关系,并不是将阴跷中的感触煞费苦心地牵引到一处一处。许多人往往迷惑于丹经中的“运转”“采摘”之语,所以一有感触,立刻按照从医书中看来的经络路线图搬来运去,导引不止。
其实丹经中的“运转”“采摘”只是一种比喻,如果真的凭着顽固的意念在内脏中摘摘采采,身体岂不乱套?
真正的丹法,并没有一处叫人呆板执行,扭捏作态。得阳后贵在能平心静气,不生邪念意淫,便能有感而遂通之灵。此阴跷一穴种阳之法,是道家回春秘诀,但只是其一,尚有其二。得阳后要趁此机会,向上一悟,求其大道,方能免阳旺施淫,方补即泄的危险。
那已是更上一层之事了,要名师点拨之巧,需耳提面授,非文字所能解决。但晓得道不止于种阳,总是不错。
2003年
欲保长寿,先补亏损
前者挚友李养正先生邀余写些养生文字,余自思才疏学浅,故每每推辞。及至近来在医院诊病中常有 “气功病”者前来求治,方觉此事大为不妙,询查根源皆因不知养生延命妄谈“气功”所致也。然初步养命道理先师陈撄宁先生早于三、四十年代即已广泛讨论宣传,今人不察而重蹈覆辙良可悲也,余深悯其苦,即继陈夫子志,再而言之,以醒今人耳目,是为不作之作。
  考历代修炼法门非止一途,有时此法适用,有时彼法相宜,贵在融会贯通而全不执着。近之学气功者每喜闻简单之口诀,而传人者亦仪传呆板之方法。对于原理往往忽略过去,以致是非莫辨、轻重倒置,最易误人。昔之著书者其在当时各有目的,彼只求达其目的而已,往往注重整理经验而非传播知识,原不必限制后人定须 依从其说唯唯诺诺。可惜后人读书无识遂极容易被人所误。今之传气功者或执定一书以教人,或专守一法以济世,自信其坚且自视甚高,结果竟不免失望。故愚见主张先从坍究原理下手,务求明白其所以然,庶不至为各种道书丹经所误,更不至被近代传授口决者所欺。但我之所谓原以者,乃根据事实而推断,几乎可以称得定 律,不像他人空谈玄妙。
  仙家工夫分为性功与命功两大部。有主张先修性后修命者,意谓性功若不纯命功亦难得见效,假使性功做得好命功自然易于成就,此一说也;又有主张先修命后修性者,意谓命功有限量性功无限量,宜先将有限量者做完然后再致力于无限量者,只要留得筏子在不怕将来不能渡河,就怕筏子毁了即永无到彼岸之一日,此又一 说也;更有主张性功与命功同时并进不分先后者,愚见亦赞成此说。盖性功属于心理方面,命功属于生理方面,心理固能影响到生理而生理亦能改变心理;可知心理与生理富有相互的关系,不能于其中显分轻重缓急,因此性功与命功亦当同时并用,不能说孰先孰后。
  性与命在最初源头本不可分,惟吾人既有此后天肉体且须设法保存此肉体,勿使其速朽,姑将性功与命功分为两部比较不分者似为便利。是论理与论事之不同也,非强加定律。先修性者每尊北派清静,先修命者常讲南宗栽接。古所谓金丹大道实即南宗阴阳工夫,乃《参同》、《悟真》所指,决非清静孤修事也。此一节近 代唯撄宁夫子明确讲过,非但知之者不多,即便知道敢于点破者更不多矣。而所谓阴阳工夫,比较ersonName productid="江湖" w:st="on">江湖ersonName>先生所传授者大有分别,观众不可不分明焉。
  然而修炼金丹大法之条件特别苛刻,非有 “财、侣、法、地”相应,再加自己的大智大意勤勉方能修持,这里且不去谈它。而今为方便起见,考虑君等为职业所拘,每日暇逸之时间有限,对于性功颇难深入,又以年龄皆非少壮,半生精力销耗已多,以环境而论现在与将来仍不能跳出此范围之外,所以弥补亏损的命功在君等实为急务。
  补亏损者, 世人娶妻生育及一切酬应,年至四十以后其精气已耗损大半,更有人先天不足,若后天不补足精气则做气功难有进步,故当注意之。其法:每日不拘何时 (若饱食之后必须缓行三、五百步方可就坐)入座,腰带放松。坐定后,呼出粗浊之气一二口,即收心神于命门(两肾中间、肚脐对面)不事他顾专一于此,勿令念 起他散。如此每日行持坐一二小时,或能多坐更佳,如觉两腰间辘辘跳动不已时,随即以意送入阴跷(即针灸家的会阴穴),既至阴跷,又觉其中掣掣跳动,虽跳动 我不要理它;嗣更觉浑身通泰心如迷醉,遍体脉络皆觉活动,暖溶溶如坐春风之中,我亦不理它。只自专心致志安居其中,如此凝定、跳止,万不可稍有邪念意淫,自误匪浅。
  口鼻之息名为外呼吸,与内呼吸之动作正相反,鼻中之气吸入则内呼吸反迎而上升至脐轮。鼻中之气呼出则内呼吸反背而下降至海底如此情形,久久自然认得真切。我却勿去做他主张,只听他自然升降,则无弊病。若稍有意念送他上下,则此内呼吸与我灵明不能融化为一。其要紧处,惟忌念起。念起神散,虽坐无益。总 之,务要此虚灵不昧之体归入阴跷穴中而不出,安居既久,则神白化气,气自化精。
  初坐,约得二三百息,继渐加至五六百息,两腰之中及小腹,渐渐觉热,体素畏寒及手足素冷者亦觉其热。而后使阳气化为阴精。如是每日行持,以填补历年之亏损,并为藏阳之地步。故此补亏一法,是谓清静工夫中接命添油之秘诀也。此法不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乃是以神化气、以气化精。因为年高体亏之人,身中已无精可炼,故不能不借重此法。由此步功夫做完,而后再行炼精化气,方是进步之途。
  撄宁师曰:神仙家每于阴跷一穴秘而不宣,且云轻泄者必受天殃。推其本心,非吝不肯传,盖人不论老少,若得此阴跷种阳之诀,其肾阳立能变弱为强,易如反掌。而阳旺思淫亦为常人所不免,此道本为寿世,今反用及助淫,是贻害于世也,故必择人而后传者一也。其二又恐落入江湖骗者之手,搬弄是非,致成落平原反被 犬欺耳。
  仙家养生本于科学实验,每发现吾身有不足处即刻速迷补之,每发现与长生有关处即刻注意谨慎。古仙见呼吸与生命关系之重要,因此遂有调息法、数息法、观鼻端法、吐纳法、服气法;见神气与生命关系之重要,因此遂有择井泉法、蓄雨水法、造玉浆法、服钟乳石髓法,见日光与生命关系之重要,因此遂有采日精月华 法,晨起服东方生气法;见运动与生命关系之重要,因此遂有五禽戏法、八段锦法、通三关法、转河车法;见林泉可以避酷暑、穴居可以御严寒、深山可以远尘嚣,因此遂有洞天福地之选;见肉食容易致病、谷食不能长生、熟食每多夭折,因此遂有不吃烟火之志。此皆古仙家全部之学术,今人不弹此调久矣,而蠢者曲解之亦久 矣。
  再就其能行者分别言之。
  第一,心息相依。吾人肉体上最重要之机关即是呼吸,呼吸若一断,人立刻死亡不能稍延时日,故命功当以呼吸工夫为首务。古仙以为人吐出者乃父母培育之气,吸入者乃天地生化之气,故《灵宝秘法》以多吸长、呼短少为要点。常见人将亡时只有呼气没有进气是其明证。大都市里弄胡同房屋中空气多半不洁,凡吐纳 法、服气法、深呼吸法皆不可用,仅能做心息相依之工夫耳。今人做工夫只晓得守窍通关或深呼吸逆呼吸等等,若心息相依神气合一则很少有人注意。此法至简,唯心随息转,息绵心宁,法效甚宏,是性命和合之根基。
  第二、饮食滋补。常人一星期断绝饮食,则饥渴而死,故饮食之重要仅次于呼吸。此条包括药饵补品在内,非仅指每日照例的三餐茶饭而言,因为人身有许多必需之物质在普通饮食中不易得着。又非只指人参鹿茸之属,五谷杂粮草芝果实皆有应用。但进补品须要有高等的医药知识,若一味蛮补非徒无益,而且有害。
  第三,全体运动。徒知饮食滋补不知运动,则机关板滞消化不良,补品亦难得力,甚或壅塞而成大病,故当济之以运动。常言药补不如食补,食补尚需运动,以其生命本身而论也。所谓全体运动者,盖连脏腑神经皆要运动,不仅运动四肢而已。拳术之运动宗旨在对敌,未必尽都合于修养原则,宜于古代导引法或近代体操法 中择其姿势合于修养之原则者行之。总以运动脊髓神经并五脏六腑为主,四肢不过附带运动并非重要。最忌者就是学做大力士及健美运动或为竞赛夺标之运动,此等争名夺利运动两败俱伤,何常有人已两利之效乎 ?愚以为流行最广泛者以太极拳最为宜人,既可不拘壮弱皆能实行,一动无有不动,又可体悟阴阳相济之理,生发技击之道。以其柔和舒展极尽人体艺术之美又深符合自然运动之规律。更加神气相依渐入虚无定界,此太极拳之内功也。察太极拳以“松空通”为不二法门,而松空通者又何拘于太极拳哉!
  第四,端身正坐。心息相依之工夫凡行住坐卧皆可用功,不限定专在坐时行之。此处所谓端身正坐者,盖指每天总须有两三次静坐工夫,不可有缺。每次至少半小时,至多两个小时,入定者不限,如勉强延长亦有妨害。心息相依之后宜静坐,每餐饭后宜静坐,体操导引之后宜静坐,杂事之后稍加休息皆宜静坐。能静坐即是 工夫。不必于静坐更在身中搬弄什么花样,以免画蛇添足。世人海厌恶正当静坐时心中常有杂念忽起忽灭,恐扰静功,其实没有关系。静坐是身不动,止念是心不动,乃两件事不可混为一谈。吾人既须应付世务,终日在尘劳之中,如何能使心不动 ?只先求暂时身不动为已足,若果身不动工夫长久下去勿使间断,将来渐渐即可做到心不动地步,此非短时间事也。心定念止就是性功。静坐工夫可以矫正中年年老以后的上实下虚头重脚轻之病,又可以对治性情浮躁之病。颇有合于老子虚其心实其腹,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之旨。最忌的是在静坐时于身体内搬弄许多花样,以求 假热闹,就像江湖卖技之流所表演之花拳绣腿,虽能博得看众之喝采,却非实际基本工夫,识者所不取也。
  凡习端身正坐者,只要不歪不靠、自小腹以上端正挺直即为合法,但周身肌肉筋骨要完全放松不可有一部分紧张。至于盘腿垂腿、握手放手、开眼闭眼、卷舌舒舌、垂帘观鼻等等皆不关重要。世人专在这些小节目上注意而不研究静坐之原理,所以静坐多年工夫却难得进步。甚至于当静坐时身体或面部显出可怕可笑之奇形怪 状,彼等反误认为工夫有效验并且各处宣传教人如法炮制,可谓一盲引众盲也。
  以上诸条仅是养生小术,远非金丹大业。所贵者乃是陈樱宁先生所倡导之仙家讲科学重实验看实效之精神。遂劝今人重其本顾其末,查其源问其流,方避 “盲人骑瞎马,半夜临深池”之殃。撄宁先生生前每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常虑“骑驴找驴”之弊病,虽时过境迁古之鉴犹今之镜也。先生羽世已二十年,余亦列于老迈,振兴仙学之重仟当委于后来者。幸于今日科技发达,文明进步,研究仙学者甚众,倘真博采古往今来众家之长,分析比较,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则可望 来日硕果累累,利人利己,大同世界和平安宁,亦足陈先师之宏愿也
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0e39cd0101dgj4.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5-12 06:53 , Processed in 0.55761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