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雪漠:在无私的行为中,成就自己

[复制链接]

1222

主题

1455

帖子

659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59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9 23:53: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觉明 于 2018-12-19 23:55 编辑

在无私的行为中,成就自己

雪漠(XUEMO)  雪漠禅坛

在无私的行为中,成就公心

《道德经》第七章原文: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何为圣人

相对于个体生命来说,天地是最长久的。所以,很多人说起天长地久,希望自己的生命、爱情、事业能永恒。白居易写过一首诗,叫《长恨歌》,记录的就是唐玄宗和杨贵妃谈恋爱的事,他们那时常说天长地久,希望爱情能像天地一样长久,但后来还是分开了。所以,白居易在诗中写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天长地久是个相对的词,天地也是有寿命的,只是相对个体生命来说,天地的寿命更加长久罢了。

很多道人的追求,都是与日月同寿。《庄子·在宥》中记载了黄帝求法的故事。说的是黄帝如何两次拜求广成子,希望广成子能教他至道,包括第一次是如何因傲慢而求之不得,第二次又是如何因谦卑而求法成功的。据说,广成子给他的点化是:“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这跟道家的观点也有相通之处,《黄帝内经》中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也跟道家的观点很相似。据说,广成子已经活了一千多年,黄帝按照广成子教的方法去修,后来也修成升天了,还带了妃子、臣子等几十人一起升天——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虽然我们说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但事实上,早在黄帝出现之前,就有修仙得道者,道家思想早萌芽了。看来,老子肯定是有传承的。

《西游记》里还有一个故事,孙悟空跟须菩提学法,须菩提传一个法,孙悟空就问:“能不能让我长生不老?”须菩提说不能,孙悟空就说不学。须菩提再教一个,孙悟空又问能不能长生不老,须菩提说不能,孙悟空又不学。这样一次一次问下去,到了后来须菩提终于说了一个法,就是通过精气神的训练,让自己长生不老。这时,孙悟空才肯学。

历史上充满了这样的故事。人最希望永恒的东西之一,就是生命;人最恐惧的东西之一,就是死亡。但天下没有长生不老的人,仙人的寿命也是有限的,仙人也还会轮回。黄帝升天后怎么样了?跟他一起升天的妃子大臣又怎么样了?孙悟空如果不去西天取经,他哪怕修得了长生法,又能怎么样?

或许,广成子也只是借黄帝对永生的期待,给他灌输一种修身的道理。就像《道德经》之所以说天长地久,也不过是老子没办法用其他东西比喻,只好用相对更长的天,和相对更久的地。事实上,跟法界相比,天地的寿命也不过是一个时生时灭的水泡。因为,法界是无始无终的,那才是真正的永恒。

老子证道了,所以老子求的不是永恒,他也知道,世上只有谷神不死。他想告诉尹喜的,仅仅是一个道理:天之所以为天,之所以长久,不是为了它自己;地之所以为地,之所以长久,也不是为了它自己。因为它们不是为了自己,所以它们才能长久。同样道理,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之所以得到万古敬仰,也不是为了他们自己,正是因为他们不为自己,他们才影响了世界,才实现了不朽。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圣人永远把自己放在最后,但他往往能被整个人类所铭记。许多圣人都是这样,表面上后退,尽量不让人知道,像老子,最后干脆躲到关外去了,但直到今天,我们也忘不了他。

“外其身而身存”,他不在乎自己的身体,但他的生命往往很长。这个生命不单纯是他的肉体生命,也包括他的智慧生命。

“非以其无私邪”,难道不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吗?圣人的无私,往往能成就圣人之私。“私”也是相对的,它仅仅是一个人的心愿。他想利众,那么利众就是他的私心;他想利己,那么利己就是他的私心。发愿利众,以利众为私的人,就是圣人。圣人之私其实是一种大心和大愿;圣人无私,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他们的愿望反而能实现。

这一章的内容非常重要。它影响了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化,也为人类个体、社会构建了非常重要的价值标杆:无私、无为、为公利他,才是圣人,也才能成就自己。认可这种思想的人,就会通过升华自己来成就自己,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成功就是圣人。

老子在讲述道是什么,值得追求的是什么,它们值得追求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实现它。

这种价值观是伟人、圣贤的土壤,后世很多伟大思想的出现,都跟它有关。

比如汉文帝、汉景帝的文景之治。他们推崇“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自己的生活简朴到极致,还不让别人供养他们珍稀宝物,连皇帝都这么节俭,官吏自然不敢贪奢,于是就营造了很好的风气。他们还鼓励农业发展,奖励努力耕作的老百姓,劝解官员关心百姓,每到春耕,甚至亲自下田耕作。连皇帝都种地,老百姓怎么敢偷懒?所以,发展到汉景帝时期,国家就从楚汉之争后的经济萧条,逐渐繁荣富裕,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盛世。官府也没有因为少收赋税,就变得贫穷,反而因为闲钱太多,长久不用,穿钱的绳子都断了,散钱遍地。这说明,当时的生活水平已经非常好了,老百姓很安宁,国家也很安定。这种治国之法,就源于老子的无私”。

孙中山的“天下为公”,也跟老子的思想有关。它就像中国文化的原点,怎么都绕不过去。这也正好证明了老子的思想:“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 道德经〉第一辑》
雪漠(XUEMO

转载自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ODE4OTA0Mg==&mid=2651833903&idx=1&sn=8c0fe199c24b80ca6bc091f649e1d171&chksm=bd35e4b28a426da4f5f5ce0fdb1348942fc2524bebb685bb279907eddc84f6d670ec8ff0d6f8&mpshare=1&scene=23&srcid=12193HxFOOTuLVtIEKtnTBGc#r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5-12 07:51 , Processed in 0.57128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