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被称为“万经之王”。诵读能够净化心灵。还可以全身放松,治病健身。
《道藏》:是道教经籍的总集,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经典编排起来的大型道教丛书。
《太上感应篇》:是道教劝善书之一,简称《感应篇》,指善恶报应,由天地神鬼根据世上人们的所作所为给以相应的奖惩。因此,开篇即以十六字“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为纲,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念。接着指出人要长生多福,必须行善积德,并列举了二十六条善行和一百七十条恶行,作趋善避恶的标准,最后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作结。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道教称老君西游龟 台之时,为西王母说常清静经。①后经仙人转传,为葛玄所得,笔录而传之于世。是道教炼养术重要资料之一。 它首先阐释无形、无情、无名的大道,具有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的功能;而 道有清、浊、动、静,“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因此,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接着说明,人神要常清静,必须遣欲澄心,去掉一切贪 求、妄想与烦恼,实现“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 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的常寂真静境界。最后指出,“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 入真道,名为得道”。所以《清静经》,是教人遣欲入静的修炼要领,是道门日常讽诵 修持的重要功课之一。
《文昌帝君阴骘文》:它与《太上感应篇》、《关帝觉世真经》等同为社会流行的劝善书。“阴骘”原指“阴德”,这里的文昌帝君就是文曲星。文昌帝君虽然是被列入道家神仙系统里面的一位神明,可是他并不是传播道术的,他主要就是劝导世间人广行阴骘,阴骘就是阴德,做善事。所以这篇《阴骘文》通篇都是教我们止恶修善,不仅是在行为上要断恶修善,更要在我们心地上,在暗室屋漏当中要懂得规范自己,不可以产生恶的念头。
《太上洞玄灵宝升玄消灾护命妙经》:太上者,至高无上也;洞玄,教主,妙行真人;洞,洞澈;玄,玄妙;灵宝,派别;升玄,派支系;消灾,免除诸邪侵入,我命由我不由天;护命,持定天元命根,先天真一;妙者微妙,经者途径、方法义也。
《太上灵宝天尊说禳灾度厄真经》:解禳阳九百六之灾,三衰八难、九横五苦之厄。如求如愿,所履平安,出入行藏,所求利益,所愿遂心。于是众等,闻说此经,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高上玉皇心印妙经》:是我们每日功课必诵经典,是修道之径路,是“命功”修炼功法。按照经中所讲悉心做去,小则有益身心,大则证道登真。诵持不退,不但能开通妙理,渐悟真诠,且能感格高真上圣,资助道力。
《诸真宝诰》:“诰”指用作告诫或劝勉的文体;后指帝王下达命令的文告。道教所称“诰”为道门文体的一种,用于斋醮诵经之时,以表达至心皈命礼之意,宝诰皆骈体短文,赞颂其道行德化和神功妙迹,对启迪后人、教化世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诸真宝诰为道门诸天尊和历代仙真教诫告示之真言。为道门所重,乃道士日诵修持之要典。
《中堂赞及邱祖忏文》:忏悔改过
《南华真经》:又称《庄子》。庄子的学说,基本上是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庄子不同于老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发挥了老子的“长生久视之道”,成为神仙思想。使“道”与“仙”联姻,为后世道家思想向道教神仙信仰的转化,提供了有利契机。书中多次谈到道家的修养工夫,如坐忘、听息、吐纳、周天、导引、守一、心斋等。
《北斗真经》:全称《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北斗七星乃造化之枢机,人神之主宰,有回生注死之功,消灾度厄之力。凡人性命五体,悉属本命星官主掌。因而要人于本命生辰及诸斋日,清净身心,焚香诵经,叩拜本命所属星君,广陈供养,自可消除罪业,福寿臻身,远离诸祸。
《文始真经》:即《关尹子》,先秦关令尹喜所作。道教尊为“文始真人”,又被尊为“古之博大真人”。该书阐明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揭示真理,主张体认至精无形的道体,“独与神明居”,即与大道为一体。
《冲虚真经》:即《列子》,内容多为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以此阐发其思想。
《通玄真经》:即《文子》。解说老子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道」的学说,又杂揉名、法、儒、墨诸家,宋濂《诸子辨》称其为《道德经》的义疏。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也有简称《无量经》。讲述元始天尊向十方天真大神、上圣高真、妙行真人、无鞅数众说经的故事,宣扬“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国安民丰,欣乐太平”之旨。该经后来被奉为众道经之首,在《正统道藏》中排列第一。
《黄帝阴符经》:本书性质,论者见解各异,纷纭不一。但多认为系道教修养之术,论涉养生要旨、气功、食疗、精神调养、房中等方面。
《老子西升经》:该书以四言、五言或字数不等的句式,阐明老子清静无为的主张。首先对“道”进行阐释。谓“自然者,道之根本也”,“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道生一,一生天地,天地生万物”。“自然”和“一”都是虚空无物的意思。万物皆始于“虚无”,而“虚无”也正是道之根本,既虚无、自然、道三者合为一体,“天与与人物,本皆道之元。”而且“虚无恍惚道之根,万物共本道之元”。先生客观物质世界而存在的“道”是从虚无中脱胎而出的,它虽孕育生灵,繁衍万物,支撑起整个宇宙人间却又是虚无恍惚,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是一种无色无味、虚无空寂的幽灵般的东西。
《高上玉皇心印经》:主要讲述内丹术的基本理论,阐发精、气、神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经文首先指出“上药三品,神与炁精”。说明精、炁、神是人身的三品“上药”,然后以此作为药物,修炼内丹。接着论述内丹炼养过程中的精神境界,就是“恍恍惚惚,杳杳冥冥”。修真之士以“存无守有”为诀要,先天大药“顷刻而成”。然后用“回风混合”的方法,一百天炼就大丹,十二年后,即可道成飞升。从此“一得水得,自然身轻,太和充盈,骨散寒琼。”乃到“神可入石,神可飞行,入水不溺,入火不焚。”不受造化限制,了道成仙。经中还提示了精、炁、神、形四者之间的关系,即“神依形生,精依炁盈”。最后说出“诵持万遍,妙理自明。”强调对此经不但要“诵”(读诵),更重要还是要“持”(修持)。
《上清黄庭外景经》:又名《太上琴心文》、《东华玉篇》、《大帝金书》。历代称它是魏晋间道士养生之书,其实它远在一般药物养身、术数延命之类书之上,而是一部继承汉代“五脏神”之说,以身体脏腑各有所主的理论为基础,结合道教人身百脉关窍各有司神之说,以七言韵文的形式,注重以“存思”为主的修炼要诀。因它是早期上清派崇奉的经典,故又称《上清黄庭内景玉经》。《内景经》包含着一些医学理论,分别论述了人体各主要器官的大致情状以及主要生理功能,其中有十四章着重阐述了人体五脏及胆腑的生理作用。经中认为心是脏腑之王,能知寒热、和荣卫、通血脉、调阴阳;心开窃于口舌,能吐纳五脏之气,识别五行之味。所以人能心安,就可以体和无病身不枯。肝主谋虑,藏血、魂魄之居。
《上清黄庭内景经》:认为人体各部位都有神灵居住。三部八景二十四神,是指将人身分为上元宫、中元宫、下元宫三部分,每部分的元宫都有八景神镇守,即上部八景神镇在人身上元宫中,中部八景神镇在人身中元宫中,下部八景神镇在下元宫中。经中认为人们若能存思三部八景二十四神,则三田五脏的真气调和,不会有疾病,甚至能乘云升仙。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神的名字并非随意起的,而是根据人身各器官的功能、所处方位以及颜色、状态等,加以提炼概括成的。如对面部七神的介绍:“发神苍华字太元”;“脑神精根字泥丸”;“眼神明上字英玄”;“鼻神玉垄字灵坚”;“耳神空闲字幽田”;“舌神通命字正伦”;“齿神峰字罗千”。
《玉皇经》:道教经典,全称《高上玉皇本行集经》,有3卷。道士斋醮祈禳及道门功课的必诵经文。假托原始天尊演说玉皇修道登仙故事,及诵念玉帝经咒之功德果报。
《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生保命妙经》:又称《三官经》。大致称赞的是‘三官大帝’的福德及神通妙用。
《《周易参同契》:求生求寿求发展的书,是世界上现知最早的包含着系统的外丹理论的著作。被视为“万古丹经之祖”。全书托易象而论炼丹,参同“大易”、“黄老”、“炉火”三家之理而会归於一,以乾坤为鼎器,以阴阳为堤防,以水火为化机,以五行为辅助,以玄精为丹基等等,从而阐明炼丹的原理和方法,为道教最早的系统论述炼丹的经籍。
《悟真篇》:考该书以诗、词、曲等体裁阐述内丹理论,认为修炼金丹是修仙的唯一途径,书中有“学仙须是学天仙,惟有金丹最的端”;“万卷仙经语总同,金丹只此是根宗”;“若人了得诗中意,立见三清太上翁”等语。
《太上老君内观经》:神明在《内观经》中是一综合概述,指心灵的一切活动及本质存在。由于较为合理明确地区分了心、意、志、智与慧的相互关系,使“内观”的心灵明觉具有了丰富的内容。这一观念在《定观经》中得到了一定的拓展。
《洞玄灵宝定观经》:是一本教导我们如何在“定”和“观”中走出迷雾,重新找回人身、人生最宝贵之物,真正成为“万物之灵”的经书。
《坐忘论》:修道的七个步骤和层次,集中讲坐忘收心、主静去欲的问题。认为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不著一物,入於虚无,心於是合道。因为境为心造,只有收心,使其一尘不染,超凡脱俗,才能向「静」和「虚无」的心体回归。
《化书》:该书结合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认为世界根源于“虚”,由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最终复归于虚,“虚”既是万物本源又是万物的归宿,虚与物是循环转化的关系,识之就能进入“神可以不化,形可以不生”的永生境界。书中又用大量篇幅论述了社会演化,揭示动乱的原因,提出对策。
《重阳立教十五论》:该书论述了全真道创教的基本宗旨,规定了类似於佛教的戒规。
《入药镜》:所谓「药」指人的精气神,即人的「三奇」;内炼精气神的过程称为「入」;「镜」指人心,心属火,心火内明则万物明,故心镜为炼养精气神所不可或缺。是为书名的含义。书中结合易学与内丹学说,架构了一个系统的内丹修炼理论和方法;强调炼内丹的宗旨在于与道合真,效法自然的清静无为;又以心和肾为炼丹根本,把修炼分为十六个层次,由浅入深,九转成仙。
《性命圭旨》:以诗赞老子、释迦、孔子右三圣。该书认为道即是杰,太阳尽则死,心性为人之本体,人生虚幻,三教皆主张明心见性,劝人性命双修,修炼金丹。并言只有金丹一途乃修行之正路。书中总结了各种有关内丹原理及方法,阐述了各种内丹功法的术语和基本思想。
《伍柳仙宗》:汇集了伍柳派气功内丹术的精华;
《大成捷要》:此书原为柳华阳的修道练功笔记,亦有可能是民国时人精选各种丹经要语汇编而成。以炼丹为主题,集古代丹经理论之要语而成书。
《抱朴子》:总结了战国以来神仙家的理论,从此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又继承魏伯阳炼丹理论,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
《云笈七签》:叙上清经传授系统和上清修真方法甚详,体现出上清派占居显学地位的时代特征。此外,收录唐代著作也比五代宋初新出的其他道书为多。然而本书除了继续承认老子的教主地位之外,特别突出宋真宗时代出现的圣祖(赵玄朗)崇拜。
《青华秘文》:又称《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禅道双融,而正式酿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内丹学说。张伯端的内丹学说主张以内丹为修仙途径,而以“性命双修”为其内炼大旨。
《大丹直指》:邱处机述。道教经书。二卷。阐述内丹理论与炼功方法。认为金丹之秘就在於性与命。性为天,常潜於顶,顶者性根;命为地,常潜於脐,脐者命蒂。若能五气朝元,炼神入顶,就可成仙。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胎息经》:古代气功文献中的精品。胎息二字,胎是圣胎,乃真神所结:息是真息;乃内外呼吸气停(真息无息)所成。《胎息经》之所指示者,乃是直接从神气人手,一而不是在后天幻躯上去纠缠。故在古代气功中,乃是比较高级的层次,除了真正人元丹法乃依同类阴阳而修外,此则是本身阴阳亦通虚空阴阳之唯一可靠而无偏倚之大道。至简至易,至圣至神者也。
《金丹大要》:论述内丹修炼理论及功法。作者认为人身之精、气、神乃修炼内丹之上药三品。三物相感,顺则成人,逆则成丹。所谓顺,即“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所谓逆,即“怡神守形,养形炼精 ,积精化气,炼气成神,炼神为虚,金丹乃成”。凡人皆禀赋先天真阳之气而生,阳气亏损枯竭则至死亡,故修道者须采先天真一之精气以补自身日益亏损之阳气。该书所述内丹理论亦受全真道三教合一思想影响,宣称金丹之道即孔子一贯之道、佛法一乘之道;儒云仁义、释云佛法、道曰金丹,三者“名虽殊而道则同也”。故修炼金丹之道即可成仙成佛成圣。
转载自:http://www.hncis.org/newsx.asp?ID=2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