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觉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雪煮《道德经 》

[复制链接]

1227

主题

1497

帖子

676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760
21#
 楼主| 发表于 2017-3-24 16:50:55 | 只看该作者
雪漠:天人合一
2017-02-01 雪漠 雪漠禅坛
什么是天机?就是宇宙的全息。
天人合一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一辑》雪漠著
“万物是天地的载体”还有另一种理解,就是人天合一、天人合一。
道家认为人是小宇宙,天是大宇宙,人的细胞中充满天机。什么是天机?就是宇宙的全息。这就是天人合一。
在修道的过程中,你就能印证这一点。比如,密乘把左脉称为太阳脉,右脉称为月亮脉。天上出现日食、月食,也就是日月成一条线的时候,相当于左右二脉出现了交汇。所以,天体运行到这种状态时,修道是很容易成就的。为什么?按传统的说法,日食或是月食时,智慧气容易进入中脉,此时念一遍咒子,是平时功德的亿万倍。这种说法听起来很玄,但也有它的道理。
《金刚歌:八十四大成就者传》中说,有个成就者叫毗瓦巴,他能通过控制自己的左右二脉来控制太阳和月亮。有一次,他在印度的一个酒馆里喝酒。他喝了很多,但又没有买酒的钱。老板问他要酒钱的时候,他就画了一条线说,等太阳的影子过了这条线,我就付你酒钱。于是,老板就一直等。结果等了三天,太阳还是纹丝不动,更没有跨过那条线。这件事惊动了整个国家,连国王都惊动了。国王就跑到酒馆里,帮这个奇人还了酒钱。据说,他就是通过控制左右二脉来控制天体运行的。
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
唐朝有个僧人叫一行,人们都叫他僧一行。他是个著名的天文学家,现在的历史课本上就有他。他在历史书中就叫僧一行。他编了一本《大衍历》,讨论了如何推算二十四节气和朔望弦晦的时刻、如何计算日月和五大行星的位置、如何计算日月食;记录了七十二候、八十四卦、置闰法则等;还计算了表影和昼夜漏刻的长度。他还造了很多天文仪器,发起了大规模的天文观测活动。这个人物很有意思。据说,他是因为不想辅佐武则天,才剃度出家的,后来却被唐玄宗强行引入宫中,还逼着他写了上面所说的《大衍历》。所以,他在皇帝面前是有话语权的。有一年,有个老太太的儿子犯了死罪,被判了死刑,老太太特别爱这个儿子,很想救他,又不知道怎么救。有人就给她出了个点子,叫她去找僧一行,请僧一行救她的儿子。僧一行就对她说,你明天中午到哪里哪里去,你会见到七只小狗在那儿玩耍,你把它们捉到袋子里,悄悄地带来给我,不要告诉任何人。第二天,老太太到了僧一行说的那个地方,果然看到了七个狗娃子。她就把狗娃子捉了,带去给僧一行。当天,皇家的天文台就发现北斗七星不见了,赶紧报告皇帝。皇帝就找到僧一行,问僧一行这是怎么回事?僧一行告诉皇帝,天文出现异常,您必须大赦天下,如果您不大赦天下的话,就可能出现灾难。于是皇帝就相信了,马上大赦天下,老太太的儿子就被赦免了。这时,僧一行才放走那七个狗娃子,北斗七星就出现了。
为什么小狗能影响天上的星星?说不清,非常奇怪,但历史上确实有很多这样的故事。
我小时候也经历过一件怪事。当时,舅舅经常教我很多东西,还预言我将来一定会成为伟大人物。他给了我七个石头子,教我如何念一种咒子,用它们采北斗七星的光——也就是北斗七星的精气。然后,他叫我把石头子放到枕头下面,放了好久。我不知道,自己的成功,跟这有没有关系。
西部有很多类似的故事,听起来很神奇,但那儿的老百姓都觉得很正常。科学家既然证明了暗物质、暗能量的存在,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也会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我们现在觉得神奇的很多故事,都会成为科学家探索宇宙奥秘的线索。
当然,你也可以把僧一行的故事当成一种象征,它至少说明,人和自然之间,有着一种神秘的、说不清的联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7

主题

1497

帖子

676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760
22#
 楼主| 发表于 2017-3-27 16:01:41 | 只看该作者
雪漠:天地像个大风箱
2017-02-02 雪漠 雪漠禅坛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天地像个大风箱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一辑》雪漠著
橐龠就是过去农村里的风箱。
在我小的时候,村里没有电吹风,也没有鼓风机,人们需要风的时候,就会用到风箱。我们说“风箱里的老鼠,受两头子气”,就是这个风箱。它是个木头箱子,中间穿了根杆子,两边都有门,从这边推过去,这边的门就开了,那面的门就合住了,然后把这股气推到灶里面,灶火里有了氧气,柴火就会烧得很旺。然后再拉,拉的时候,这边的门就合住了,那边的门就开了,然后仍然把里面的气挤到灶火里。一来一往,一来一往,灶火就一直很旺。这就是老子说的橐龠。
老子发现
天地就像一个大风箱,老是一鼓一荡的,忽而春天来了,忽而夏天到了,忽而秋天来了,忽而又成了冬天。风时不时呼呼地吹着,树叶子时不时就绿了、又黄了……大自然充满了变化,暑往寒来,就像来来往往的风箱。
这是哲学上的理解,道教修道时对它有另外一种理解:道教把人体当作大风箱,《一个人的西部》中的道歌说:“一呼一吸头三悬呀,上下儿周旋,犁牛吸水过玄关,珍珠帘儿倒卷。”简单说来,就是上上下下地呼吸,在“风箱”中炼丹。
“虚而不屈”,风箱里是空的,但好像永远都用不尽。什么叫用不完?就是空荡荡的天地之间,有万物在生长,生生不息,欣欣向荣。
“动而愈出”,万物都在变化,永远没有穷尽,永远都在发展,层出不穷。
照片连续快放的时候
这种变化最是明显,尤其是那种同一地点的照片。我看过一组老照片,前面有几十张黑白的,后面渐渐出现了彩色的,也有几十张,照的都是同一个地方。但景物一直在变:土坯房渐渐变成砖瓦房,砖瓦房拆了,土地空了一段时间,然后又起了小木屋,小木屋变得越来越旧,周围的树也越来越少了,然后小木屋也给拆了,草地被铲掉了,树被伐掉了,还铺了路——如果不是因为后面有一座山,那座山没有太大的变化,真看不出它们拍的是同一个地方——然后起了高楼,人也多了。我问给我看照片的人,这些照片总共经过了多少年?他说他也不知道,偶然在外面看到,觉得很有意思,就买回来了。
它就像我的家乡的一本书,一代人记录那个时代、这块土地上发生的故事,然后下一代人接着记录,那书就从千年之前,写到了千年之后,很多东西都在变。
我虽然是个作家,但骨子里还是个老师,我特别喜欢把自己知道的东西教给别人,因为我明白,很多东西都在消失,我的生命也在一点一点地消失。我身上承载的所有东西,都需要传承下去的人,所以,我一直都在寻找好种子。
一切都在变化。
景物的变化是变化,时代的变化是变化,生活的变化是变化,城市的面貌也在变化。疆土一直在变,宇宙也一直在变。虚空中充满了无穷的变化,怎么变,都好像没有尽头,永远都有新的因缘在聚合,永远都是旧的因缘在离散。天地就是这样。
道人修道的时候,就是在这一呼一吸之间,观察虚空中暗藏的无穷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7

主题

1497

帖子

676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760
23#
 楼主| 发表于 2017-3-27 16:06:35 | 只看该作者
雪漠:多言无益,不如守“中”
2017-02-03 雪漠禅坛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一辑》雪漠著
“多言数穷”有三种意思:
一是“我不说了,无论我怎么说,都说不清,不如守中吧”;
二是“不要说太多话,说得太多也没有意义,不如守中吧”;
三是“不要有太多政策性的干预,还是让老百姓安安静静地过日子吧。”
有史以来,修道也罢,做事也罢,都不提倡说太多的话。为什么?按老子的说法,就是说得越多,政策变化越大时,人们就越是不知所措了。所以,你不如守住中道吧。
我一直都不愿多说话。闭关时一个人住,当然不怎么说话,而且我们还有一条戒律,就是禁语戒,也就是闭关时不允许说话。平时我也很少说话,只有在讲课时,我的话才会多一些,因为我必须说话。别人不讲,我就得讲;如果有人讲的话,我就可以不讲了。只要能不说话,我还是很少说话,就像老子说的,不如守中。
过去有八大苦行的说法,其中之一是禁语。
莲花生大师的佛母益西措嘉就守过八大苦行中的禁语戒,那时,她几年都不说一句话。为什么?因为你一旦明白真心,就不能说话,要默默地安住在真心状态中,慢慢让那种状态稳定下来。一开始可能很难受,一天,两天,慢慢就会习惯,几个月,一年,不知不觉几年就过去了。这样,就能安住真心。
多说话不好
一是容易得病,要是你不懂说话的方法,多说话会伤气;
二是容易伤心,一伤心气脉就不通;
三是容易发怒,说着说着就有可能发怒、动气,于是火烧功德林,好不容易修出一点东西,一下就没了;
四是容易过于高兴、过于欢喜,容易失态。要是大笑的话,有可能引起心脏骤停或是窒息,从古希腊时代到现代,一直都有这样的事情。过度的情绪,不管是快乐还是忧愁,都对人有害。
所以,多说话没啥好处。
在圣人眼中,多说话是病,释迦牟尼也不提倡多说话,他说:“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当然,这句话说的是:“智慧本体是超越语言的”,但它恰好也说出了语言的无用性。老子还说“大辩若讷”,意思是,最会辩论的人很少说话,他就像患了口吃一样,一说话就结结巴巴的。还有“一默如雷”“沉默是金”等词,都是在表述沉默的价值。
那么,守中呢?
“守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修炼方法,不仅仅道教,儒家也强调“中”,中庸之道。佛教也提倡“中”,中道。你也许看过一个关于释迦牟尼的电影。最早的时候,释迦牟尼是修苦行的,饿得前胸贴后背。后来,他看到尼连河上漂来一个竹排,竹排上坐了个琴师,琴师正在教调弟子,说的正是中道的问题。琴师说,琴弦调得太紧容易断,太松则弹不出音,他提醒弟子要松紧适度。释迦牟尼一下就明白了自己的问题,原来修行不能走极端,应该守住中道。佛家有部经典叫《中论》。
儒释道三家都提倡中道,这一点非常有意思。
那么,中是什么?
中就是心,守中就是守住自己的心。密乘也讲究守心。密乘认为,最重要的地方是心轮,因为人的不坏明点就在心轮。香巴噶举也提倡守中,观修时,会在心轮观一朵莲花,莲花上观一个月亮,月亮上观一个太阳;莲花代表清净心,月亮代表慈悲,太阳代表智慧;然后在上面再观出一个种子字,代表他的上师和本尊。观这个图像的过程中,气就会摄入中脉。当然,具体的方法有很多。儒家也重视守心,孟子说“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都是在守心,是让外界的一切都不能动摇自己的心。
除了心,“中”还有一种解释是合二为一,两者糅合到一起。比如智慧和慈悲合一为中,也就是智悲双运;止观双运、乐空双运、福慧双修都为中。
第三种解释是七情不发谓之中,也就是不让喜怒哀乐等情感发作。真正的智者总是七情不发,安住真心的。这有点像佛家所说的真心,但佛家的真心中还有智慧。佛道两家虽然有些表述很相似,但一定要注意:它们的本质还是不一样,因为目的地不一样,目的地的不同,决定了两者的高下。
那么,七情如果发出来了呢?
发出来也不要紧,喜怒哀乐等情感可以发作一下,但要恰到好处、有节制、不过分、非常得体,让人觉得很舒服,一点不会破坏和谐。要能做到这一点,也很好,但它不叫“中”,叫“和”。发而有节,谓之“和”。“和气”就是这个意思;“和平”也是这个意思;“和蔼”“和睦”都是这个意思。“中”跟“和”放在一起,就是平衡和谐。大道是一定要平衡和谐的。
所以,“守中”就是在寂静中感受世界,感受整个世界的同时,还要保持心中寂静、中和。
这是道家的修炼,儒家也有身心修炼之法。儒释道三家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性。有机会我可以专门讲一讲儒家如何修身。
王阳明就专门讲过“七情不发”的那个“中”,但他不叫“中”,叫良知。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心的本来状态、本来面目。他的表述有点像我们所说的真心,但区别仍然很大。因为我们的目的地不一样:佛家追求出世、解脱,儒家追求入世、当官、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这就像一个走北京,一个走上海,最后不可能走到一起去。但王阳明确实从禅宗里得到了很多滋养。
中庸之道也是这个东西。所谓中庸之道,就是不走极端,让大家都能接受。“庸”就是“平常”的意思,不过分,有节制,就是中庸。有点我们所说的“平常心是道”的味道。
儒释道三家的训练,都看重守“中”。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是“三才”,其中以人为主,重人事,知天命,以人道为中;在自己、家庭、社会中,以家庭为中;在过去、当下、将来中,以当下为中。
如果从管理公司、治理国家的角度讲,中就是本分。“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就是少发表言论,少谈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少谈这个主义、那个主义,少搞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好好守住社会的和谐、中道,不要偏激。
总之,中有很多种解释,守中也有很多种解释,都有它的价值和意义。但在个体修行中,就是要求不要走极端,尽量少说话,默默地守住道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7

主题

1497

帖子

676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760
24#
 楼主| 发表于 2017-3-28 15:07:16 | 只看该作者
雪漠:如何守中?
2017-02-04 雪漠 雪漠禅坛
在具体的修行中,修道的重点就是守中。
如何守中?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一辑》雪漠著
密乘所说的“中”,就是中脉上的心轮。道教特别强调三个丹田,其中以下丹田为重。修命功和锻炼身体时,主要守下丹田,也就是肚脐下一寸三分的位置,肚脐和命门之间。母亲怀孩子的时候,也要靠肚脐来汲取营养,所以,修命时,肚脐非常重要。
修道时的守中,就是默默地关注肚脐里面,下丹田的位置。道教认为,肚脐和命门之间有个炼丹炉,在香巴噶举的修炼之中,那个地方叫脐轮。在脐轮上观出火焰,被称为脐轮火,也是非常重要的修炼方法。密乘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脐轮是变化轮,如果脐轮修得好,人就可以变化。这是一种传统的说法,我们不去管它,但它确实对命功修炼非常好。
注意
不要关注肚脐外面。很多人不知道,不懂得定位,结果常观肚脐外面,精气就走到外面去了。你观哪里,气就走到哪里。如果你观里面的话,元精、元气、元神就聚在里面,聚到一定的时候,就会结丹,也就是凝结成一个能量体,我们称那过程为炼丹。炼的什么丹?内丹。一旦内丹出现,人的健康状况就会得到改善。
炼丹的过程以呼吸为重,修道时有两种呼吸法:第一种强调绵长的呼吸,像一根绳子、丝线一样,轻轻的,拉得长长的,很慢,呼吸声很小,连自己都听不到。这种呼吸在内丹修炼中,叫文火。就像把火调到最小,几乎只剩火星,然后很慢很慢地加热。第二种是武火,持宝瓶气呼吸时用武火,也就是吸一口气,持住,不呼出来。道教也有这样的呼吸法,而且,道教认为这样呼吸可以长寿。密乘的很多法门中都有宝瓶气,比如长寿法,长寿法中宝瓶气非常重要。它的第一功效,就是让你的肺活量增加,因为你老是憋气,久而久之肺活量自然会增加。刚开始,你可能只能憋上几十秒或一分钟,随着持气功夫越来越好,肺活量也会越来越大。我们香巴噶举有个祖师,可以持气一个月,他的肺活量就非常大。还有冈波巴大师,你可能知道冈波巴的故事,他练气功的时候,一天都不放一口气。这也属于一种训练。按现在的说法,不呼吸就会缺氧,但也没见冈波巴缺氧。所以,很多东西说不清,生命科学总是显得很神秘。不同的条件,总会组合出不同的结果。至于其原理,希望将来科学家们能找到答案,或许会对现代医学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守中还有很多种方法,比如,古人把天地跟五脏合而为一,道教就有了一种“黄中”的说法:东方天干甲乙,五行是木,和肝脏对应;南方天干丙丁,五行是火,和心脏对应;西方天干庚辛,五行是金,跟肺部对应;北方天干壬癸,五行是水,和肾脏对应。中央天干戊己,五行是土,跟脾胃对应。有人就把守中当成守住脾胃,在后来的很多道教训练、气功训练之中,这个部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比如,真气运行法最早守的,就是心口部位稍微往下,胃部的地方。心口热起来的时候,就慢慢向下移。这也是一种守中的方法。你可以在修道中慢慢体会。传承不同,方法就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修道是需要时间的,守中也不是守上一会儿就可以的,你要渐渐延长守中的时间,最后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在守中。守住什么中?守住你的中庸之心、真心。这是最好的守中。
过去修道的时候,在子午卯酉四个时辰打坐是最基本的,也就是说,最少要每天打坐八小时。实质上,这够不够?还是不够。这八个小时之外,你仍然要守中。这才叫“十二时中常保守,不要忘了主人翁”。主人翁就是修道之心、智慧之心、明空之心、真心、元神,要提起境界,永远观照着它。吃饭、穿衣、睡觉、喝茶都不要丢了它。守住这个东西,才是真正的守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7

主题

1497

帖子

676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760
25#
 楼主| 发表于 2017-3-28 15:09:39 | 只看该作者
雪漠:大道不死(一)
2017-02-05 雪漠 雪漠禅坛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大道不死(一)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一辑》雪漠著
哲学家认为,“谷神”就是虚空之神,这是老子对道的一种比喻。
“谷”是山谷的意思。
为什么用谷来比喻道呢?
因为,山谷中是没有东西的,几座大山间的洼地称为谷,空空荡荡的。因为状若虚空,所以能容万物。平时它没有任何声音,非常安静,但你朝它吼上一声,它就会响起无数的回音,似乎整个山谷里都是回音,无处不有。空性也是这样,空性智慧就是境来则应、境去不留。如果你不喊的话,山谷里什么声音都没有;喊过之后,声音也会慢慢消失,留不住。所以,证得智慧之后,你平时看不出有什么智慧,只有遇上事的时候,才能生起智慧。我讲课就是这样,一讲课就长篇大论,不讲课心里就没有这些知识,也没有那些智慧。所以,谷有点像空性,也有点像大道。
“神”又是什么?
有求必应、神秘莫测、阴阳莫测,谓之“神”。神是一种巨大的存在。它是用则应,不用则不应的。我们经常看不到神。我们说这个人有多神,那个人有多神,说的都是他的神通妙用。它就像大手印光明的“明”,明空的“明”。
“死”是坏灭。世上万物都被同一种规律所控制,那就是“成住坏空”。事物的生成叫“成”,事物的发展叫“住”,事物开始毁坏叫“坏”,事物终究消失叫“灭”。一切都离不开成住坏空,一切都不离空性,成住坏空便是空性。哪怕在生成的时候,空性依然存在,因为,万物在生成的同时便开始变化了,也包括修道。
最近我跟几位朋友谈到了练武。一些运动员老说,如果连续几天都不锻炼,你的体能就会退转。练武、站桩都是这样,修道也是这样。
有位道家人士说过,真正结丹的人很少,因为命功修炼需要时间,它和性功不一样,有点像锻炼身体。有科学家做过测试,运动员如果每天都锻炼,那么他的身体素质就会非常好,一旦不再锻炼,体能就会下降。七天之后,以前打下的基础就会慢慢消失;如果三个七天——也就是二十一天不锻炼,一般来说,他就跟不锻炼者的指标差不多了。命功修炼也是这样,一般情况下,哪怕你每天都修道,只要有一天不修道,你的功夫就会退转。甚至有一种说法是“一日不练十日空”,就是说,你一天不练功,就把十天的功夫给浪费了。二十一天之后,你身体的很多指标就和不修道的人差不多了。身体是不可能不退转的。当然,修到一定的时候,可能退转得慢一些,但仍然会退转。所以,丹法也罢,道法也罢,真的想修,就要把它变成生活方式,每天都要修,要坚持一辈子。
有没有不退转的?
有。修性比较稳定,只要真正开悟了,信心不退,一般都不会退转。因为你得到的是智慧,就像盲人睁眼看到了太阳一样,只需要一眼,哪怕这一眼之后,他一辈子都闭着眼睛,他也知道太阳是怎么回事。所以,修大手印等无为法是比较稳定的,它不依托有为的东西存在。比如细胞、基因等,它不依赖这些东西,有为的世界哪怕变幻万千,无为的世界也是一片明空,因为,无为法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它是一种“常乐我净”的境界。具体内容,你可以去看我的《空空之外》,此处不赘。
不过,即使你修的是性功,你也还是不能偏废身体,身体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毕竟还活着,肉体毕竟还会干扰你的情绪。比如,你明明知道抽烟不好,但你仍然会抽烟。为什么?因为你的身体不听话。你明明觉得喝酒不好,但你仍然酗酒;你明明知道吸毒不好,但你还是会吸毒。有个父亲吸毒之后整个变了,老是虐待自己的孩子,还用火烧孩子的头顶,这样的人很多,他们不知道这样不好吗?知道,但控制不了,因为身体不听话。人都是这样。基督教有个著名思想家叫保罗,他说:“我的心灵永远是健康的,我的肉体一直是软弱的。”因为肉体不听话,所以很多人成了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所以,即使智慧修炼不会退转,为了保证身体不拖你的后腿,你也还是得实践命功的修炼,必须渐修。直到有一天,你真正地证道了,实现了道家所说的脱胎换骨,你就算不是刻意在修道,本质上也是在修道,无时无刻不修道,你也就不用著相地坚持了。
所以,无论性功还是命功,都必须实践。不实践,你不可能成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7

主题

1497

帖子

676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760
26#
 楼主| 发表于 2017-3-28 15:13:23 | 只看该作者
雪漠:大道不死(二)
2017-02-06 雪漠 雪漠禅坛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大道不死(二)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一辑》雪漠著
我跟一些修道的人聊过天,他们打通小周天之后,有时候周天运行很明显,有时候又不是那么明显,散掉了;修上一段时间又觉得聚起来了,又进行周天运作,但过一段时间又会散掉。为什么他们老是退转?因为他们不懂火候,他们的师父没有给他们教。到了一定的火候,他们就要加把劲、冲上去,那么他们就会进入下一步的修道。但他们不懂,于是在关键时刻就散掉了。
唐三藏不学为什么不学长寿法?
唐三藏去西天取经时,曾经遇到过一个八百岁的僧人,他说龙树菩萨给他教了长寿法,想传给唐三藏,但唐三藏不学。为什么不学?正是因为命功修炼需要时间,每天都得修很长时间,唐三藏没有那个时间。所以,命功修炼是非常艰苦的。你的“炼丹炉”始终要在燃烧,不能凉下来。这需要特殊的训练。
这就是修道的成住坏空。没有达到无为法境界时,所有的修道都会经历成住坏空,除非你一路走到终点,否则你无论在什么地方停下来,它都会进入“坏空”的程序,将之前的一切努力都打碎,所以修行要坚持。证道之后,你就进入了无为法的境界,你就不会退转了。这时,你的肉体虽然还在成住坏空,但你生命的本质已经不一样了,你已经从有为法上升到无为法了。
地球会死,人类会死,就连空气中的细菌、各种分子都会死,大千世界、宇宙万物都会死,但空性不死。空性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始无终、不生不灭、它是永远不会消失,也不会变化的。因为宇宙万物是有为法,由因缘的聚合与离散决定,因缘一直在变,世界上就没有不变的东西。就算有,也是空性、自性、道。大道就是空性,所以大道不死,谷神不死。
人的精神一旦契入道、证得道、进入无为法,人就会进入不生不死、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境界,这就是道的境界。佛教追求这种境界,道家也追求这种境界。从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修到炼虚合道,如果真能与道相合,就能证道,证道之后就是大罗金仙,其解脱境界和阿罗汉相若。事实上,炼虚合道就有子母光明会的味道,自己修到、见到的,生命中体验到的就是子光明,周遍一切的大道就是母光明,子母光明合二为一,就能究竟破执。但对于道家来说,这只是一种相对的表述,它不是绝对的。因为,道人经过大小周天的修炼之后会结丹,生下一个“婴儿”,道家称之为阳神,那是一个身外之身。到了这个时候,还不叫解脱,因为他有可能执著这个身子。一旦执著这个身子,他就解脱不了,那么成仙就是他的目的地;如果他能打碎这种执著,他就会完成炼虚合道,虚空粉碎,最后修成大罗金仙。
据说几乎没有人能做到虚空粉碎,为什么?
因为,只要肯吃苦、能坚持,结丹、出阳神几年就可以完成,但修出阳神之后,很多人就对这个身子产生了执著,为了修出这个身子,他们苦修了很多年,他们舍不得打碎。不打碎,就会一直执著,他就达不成虚空粉碎,得不到究竟解脱。所以,修成大罗金仙的人非常少,但这不是道教的问题,而是追求的问题。
“是谓玄牝”,“玄”是黑色,“牝”的本意是女性生殖器,也有洞的意思。在这里,它指代一种生殖能力,也可以理解为原创力。就是说,道就像母亲,有生育能力,也有创造力,“道生万物”。但丹道训练还有另一种解释:它认为玄是鼻子,牝是嘴,口鼻呼吸便是玄牝。非常有意思。
无论在佛教还是道教中,对母性力量——也就是孕育万物的力量——都很重视。佛教将成就的女性称为“空行母”。
前几天,我和一位翻译家交流,她问我空行母怎么理解?我说,你可以把她当成女神。她又问我,空行母跟自由女神有没有区别?我说有区别,自由女神没有证道,但空行母证道了,是证道的女神。她接着问我,证道的女神又是什么意思?我告诉她,证道的女神就是实现了超越的女神。
注意,这是道的第二个特点,超越性。
道有两个特点
一是看似虚无,但能生万物,有一种母性的力量,而且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就像空谷回音,就连瓦片、石头、大小便中都有道,道有一种奇妙的内存性;
二是超越性,虽然它能造出世间万物,但没有东西能控制它,它是超越一切的独立存在。
你能用墨水污染道吗?不能。
你能拿刀斩断道吗?也不能。
你就算只想抓住道,你也做不到。一切都不离道,但道超越了一切,一切都不可能束缚道。道不是一种具体的存在,它更像一种功能性的存在,有点像前面所说的空行母,也就是实现了终极超越的女神,她不是在空中飞行的女子——这也是那位翻译家的问题,我告诉她不是,如果你说空行母是空中飞行的女子,人家就会以为空行母是女飞行员。
还有一种说法很有意思,有些科学家认为“玄牝”是宇宙黑洞,还说老子真了不起,居然知道宇宙的原动力就是黑洞。如果是这样,《道德经》就有点霍金的宇宙学的味道了。他也许有他的道理,“玄牝”确实可以理解为黑色的洞,比如玄铁就是黑色的铁块,但“玄”不仅仅是黑色,它还有“玄妙”的意思。“玄牝”还可以理解为玄妙的母性力量、玄妙的原动力,这跟老子的原意也许更为贴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7

主题

1497

帖子

676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760
27#
 楼主| 发表于 2017-3-30 08:37:38 | 只看该作者
雪漠:天是什么?
2017-02-07 雪漠 雪漠禅坛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天是什么?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一辑》雪漠著
道是玄妙的原创力之门,也是天地之根,是万物的由来。
那么“天”是什么?
天是道的载体之一,但它不是道本身。它也不是现代科学所说的天空。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天的表述,有点像现在的上帝,但中国的天比上帝更为复杂。
第一,天是一个主宰者,主宰万物,主宰世界。我们老是谈到玉皇大帝、南天门、天兵天将,好像有个抽象的世界,正在主宰我们眼前的这个世界。他可以封孙猴子做齐天大圣,天兵天将还可以征伐任何人——当然,古代的帝王也可以这么做,现在有国际舆论会制约他,会国际联盟会讨伐它,但以前没有,在过去的时候,帝王被老百姓叫做“天子”,他有老天爷一样的权力。
中国有很多相关的传说,很多宗教也有很多相关的传说。佛教中也有一个大自在天,他被认为是某个时空的主宰者。但是,佛教追求破除对主宰者的执著,破除对一切——甚至包括时空的执著。佛教认为,这些都是必须超越的幻觉。
第二,天是审判者——还有一种说法是“人在做,天在看”,所以,天除了审判者,也是监督者和监视者。
你如果看过《大漠祭》,也许记得里面有个憨头得病的情节。知道儿子得病时,老顺说了句:“由天断吧。”断就是决定,意思是由老天爷决定吧。猛子也黑了脸,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最后爆出一句怒吼,说老天爷我日你妈。在他们看来,老天爷是有力量的,掌握着万物的命运。但他们不一定相信老天爷的公正。猛子觉得,既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憨头那么好的人就不该得恶病,憨头也得了恶病,就说明老天爷不公正,所以他就骂老天爷。直到今天,西部还是这样。
此外,天还是启示者。我们老说天启、天启,就是说天会给人类世界发出一种启发性的信息。《圣经》《古兰经》的出现,都被认为是天启的结果,是上帝在通过一种文字告诉世界某种真理。穆斯林认为是真主通过默罕默德把《古兰经》传给了他们。据说,穆罕默德是不识字的,但突然有一天,他就讲出了《古兰经》,在现代人看来,这是很不合逻辑的。那时候,人们就认为他是因为得到了天启,才会突然拥有这样的能力。后来这就被称为“神迹”,也就是神圣的奇迹。所以,天也是启示者。
天还是创造者,也就是造物主。所有生命都是天创造的,风雨雷电、日月星辰;同时它又是载体,承载了日月星辰的运行。“天也空来哟地也空,唯有日月转西东”,这是一首凉州贤孝里唱的,讲的就是天地之间的变化。天地承载了万物的变化。
在中国古代,天是非常重要的。腾格里就是天的意思。过去,成吉思汗每次出征之前,都会祭天。他们信仰长生天。匈奴也有祭天金人。每年每个时间,各个民族都必须按固定仪式祭天。但是,到了当代,敬畏正在消失,对天的敬畏和认可在消失,祭天仪式也在消失。天已经变成了一种道具。
我们前几天去了丽江,准备去参加普米族的一个祭天仪式。去年,有个外国翻译家、汉学家就跟我约好了,说明年的三月,我们一起来丽江的某个县,看普米族的祭天仪式。我说好。她就早早地做好了准备,前几个月就把机票给买好了。按照传统,这个仪式321日开始,23日结束,为时三天。但是我们318日到了丽江,才听说祭天仪式已经结束了,而且是提前半个月就完成了。据说,因为宣传部要拍一个片子,所以政府要求相关部门提前完成祭天仪式。我们开玩笑说,晚上十二点请上帝吃饭,结果因为宣传部要拍片子,就把饭局提前到了九点。看来,在这块土地上,真正的祭天仪式已经异化了,因为人们已经不再敬畏天了,他们把天当成了一个道具,一个旅游由头,所以才敢随意地更改时间,一点都不尊重天。这让那位外国翻译家非常吃惊,她觉得不可思议,她说,在西方,这种非常严肃的宗教仪式是不能随意更改的。但是,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很多地方都在随意更改这类宗教仪式。这些宗教仪式已经不再严肃、不再庄严了,它变成了一种道具。事实上,对这些人来说,天已经不再是主宰者,人们已经不信天了。
天是道的重要载体
但不管怎么样,对道教来说,天仍然是道的重要载体,或者主要载体。《易经》中讲得特别好,它说,天代表道的活性力量,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酬勤”等等;地代表道的包容性和承载性,比如“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等。所以,不管到了什么样的时代,天地的本质都是道的重要载体,这是不会变的。
《道德经》讲的就是道的本体与载体。其中,“道”代表道的本体,是一种原创性、功能性、超越性、内存性的东西,它遍布一切;“德”代表道的载体、道的重要容器,无德者便无道,古代把暴君称为无道昏君。所以,修道必须先修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7

主题

1497

帖子

676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760
28#
 楼主| 发表于 2017-3-30 08:41:35 | 只看该作者
雪漠:你知道玄关对修道者有多么重要吗?
2017-02-08 雪漠 雪漠禅坛  
有些修道者认为玄牝是玄关。为什么呢?因为,玄牝代表了母性的生殖力,也可以理解为生命能量非常重要的入口——而不是出口——宇宙间一种超越的能量,会从这里输入修道者的生命本体,然后发生某种超自然的现象。玄关之重要,有点像佛家的明心见性。
你知道玄关对修道者有多么重要吗?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一辑》雪漠著
就像只有成就师才能为行者开示心性一样,得道之人才能给别人点玄关。但有些人没有得道也给人点玄关,这时,他就是骗子。比如,有人对一个修道者说,你的印堂就是你的玄关,叫他守住这个玄关,然后如何如何。这个人是骗子吗?不完全是,但他肯定不是得道者。因为,守住这个地方,对修道确实有一定的好处,但它只是一种专注力的训练。
真正的玄关不是某个部位,而是一种非内非外、无形无相的境界。它跟丹田不一样。破除执著之后,玄关才会出现。在那种境界中,人和大自然实现了天人合一。当然,这是我自己的一种理解。
炼精化气到一定的时候,修道者会进入一种境界,老子将这种境界称为“妙”,“无欲观妙”说的就是这种境界。
在《道德经》的后面部分,有很多相关的表述,比如“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等,非常有意思。实际上,《道德经》就是一个得道者对他的生命境界、对他的世界的描述。它更多的是一种境界的呈现,而不是一种生理性的表述。
不同的修道者有不同的玄关,不同的修道阶段——比如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有不同层次的玄关,如果他有师父的话,师父就会对他有相应的口耳相传,这就叫真传;如果他得不到真传,能不能修成?很难。我见过一些非常好的气功师,他们的小周天据说通了,但他们就是结不了丹。为什么?因为他不懂火候,不懂玄关。不懂玄关就像灯还没有亮一样,很像没有开悟的人,他只能盲修瞎练。所以,无论怎么修,他都修不出个结果。
过去是传功不传窍,传窍不传诀,传诀不传火候的。为什么不传?不是不肯传,而是没法传、很难传。你没有修到那个层次,他没法给你传。所以,玄关是修道中非常重要的一关,过得了这一关,你就有可能道成;过不了这一关,你就成不了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7

主题

1497

帖子

676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760
29#
 楼主| 发表于 2017-3-30 08:48:20 | 只看该作者
雪漠:你想学龟息延寿法吗?
2017-02-09 雪漠 雪漠禅坛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你想学龟息延寿法吗?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一辑》雪漠著
虽然学者们关注的都是哲学,但《道德经》对中国文化最大的影响,其实不仅仅是哲学,《道德经》在生命科学方面也很重要,比如丹道。它在丹道方面的影响是最大的。前面的“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还有“有欲观窍、无欲观妙、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都是丹道训练的窍诀。这里的“绵绵若存”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窍诀,它是一种特殊的呼吸法。这种呼吸的节奏不能太快,要求“绵绵若存”,也就是说,要又绵又长,像抽丝一样细,而且连绵不绝。
佛教训练中也有类似的呼吸法,比如数息观。两千年前,在印度和几千里外的中国,两位智者都在教大家在修道的时候注意呼吸,数息。为什么?因为,呼吸是一种肯定不会丢失的存在,一旦丢失,人就死了。所以,观照呼吸时,人更容易保任。
过去,释迦牟尼就要求阿罗汉要关注呼吸,既要在坐禅的时候观呼吸,休息的时候也要观呼吸。因为呼吸是不会终止的。如果在关注呼吸中修炼,修道就能贯穿人的整个生命时空。这时,也要绵绵若存地呼吸,数呼吸的次数。有时只管进的气,不管出的气;有时只管出的气,不管进的气,从一数到十,如果定力很好的话,也可以延长。数息观非常重要。
在香巴噶举的训练中,会把数息观和观想、持咒结合起来,不用念出声,在心里念,叫金刚念诵法。它被认为是最好的念诵法。
前些天,我还专门教过别人站桩。站桩是站式的修道之法。在站桩中训练呼吸也很好。不过也一定要观呼吸,观也很好,不观也很好,观窍也很好,观妙也很好。观呼吸无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保任方法。
在过去的佛教训练中,如果得到真正的传承,修数息观修到一定的时候,鼻子里就会出现一团白光。不仅仅是鼻子,如果你观其他窍的话,也会出现白光。它代表了一种生物场。当你专注到一定的程度,生命能量聚到那个地方之后,那里就会出现白光。然后你妙用这个白光——因为它代表了一种光明——你的生命就会发生变化。
为什么叫“若存”呢?
因为,你的呼吸好像有,又好像无,慢慢地,你就会进入胎息的状态,有人也称之为真息。真息是没有杂念的。所谓的真息,就是进入真心状态,呼吸若存若亡、渐渐消失。真息的时候,大多是没有呼吸的。在佛家的禅定训练中,当你进入初禅的时候,你的呼吸就会越来越轻微,越来越少,绵绵若存。
“用之不勤”,勤是执著,用之不勤,就是既要训练自己借助呼吸修道,也不能过于执著,不能过于强化它,不能过于着力,要把握度。也有人认为,“用之不勤”是用之不尽的意思,但我更愿意把勤当成执著。
为什么?
因为,我的《空空之外》里,写过香巴噶举的几位祖师,其中一位就是首传祖师奶格玛。关于她的故事之中,常常提到八个字,“不经勤勇,急速成就”。勤是勤快的意思,勇是勇猛精进的意思。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奶格玛是顿悟成道的,她没有经过苦修,她属于上根利器之人。不经勤勇也可以理解为“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相对“勤”的有为,“不勤”就是无为,没有执著。
说到“不勤”,我讲一个故事:苏东坡一直在参禅,临终的时候,朋友提醒他说:“现在正是你着力的时候,你要着力啊!”他却对朋友说:“着力即差。”他是对的,因为一着力、一执著就错了。这是修道的窍诀,也是呼吸法的窍诀。
真正的好呼吸,是你感觉不到自己在呼吸,也听不到呼吸的声音。过去,人们修丹道的时候,大多是这么呼吸的,这种呼吸法属于文火。它要成为修道者呼吸的常态,而不是呼吸的特异态。你只要恒常地训练自己,到了一定程度,你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入这种呼吸模式,自然而然地保任你的智慧境界,不丢不弃、不执不舍,一直处在那种境界之中,既不着力,也不丢失。
如果达到这种境界,你就进入了“谷神”境界——“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所谓的“谷神”境界,就是不生不灭的境界,这就是无死瑜伽的境界。无死瑜伽是香巴噶举的一种教法,以后我会专门讲它。
在这种智慧境界之中,你在行住坐卧间就会有无穷的利众行为,但又不离智慧本体。这也是“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地根就是天地生成的源头。对个体生命来说,你眼中的世界就是你的天地。所以,你眼中的世界不离你的玄牝之门,不离你的智慧之门。智慧可以生出万物,生出万法。
至少,当你将这种呼吸法融入修道和生活时,你就能得到一种好处,哪怕只能让你的身体变得好一点,也是很好的。
据说,有个人在市场上看到有人在卖龟,龟很大,他觉得大龟很可怜,要是给人买去吃了,就太可惜了。他就买下这只龟,然后把它放生了。当天晚上,他就梦到一个黑脸道人,那道人教了他一种呼吸法。他在梦里学了,醒来竟然也还记得,就一直这样训练自己。过上一段时间,他遇上一个算命先生。这个算命先生曾经给他算过命,还告诉他他有寿难,快要死了。但一起住了一个晚上之后,算命先生却告诉他,他的寿难已经解除了。那人觉得奇怪,就问算命先生是怎么回事?算命先生说,你的呼吸是一种龟息法,乌龟就是这么呼吸的,因为学了这种呼吸,你的寿命就延长了。后来,这个人果然活了很久。他学会的那种呼吸法正是“绵绵若存”,也就是绵长的、听不见声音的呼吸。但真正的龟息比“绵绵若存”更细、更深,就像真正的乌龟一样。据说,乌龟的寿命之所以那么长,就跟它的呼吸有关。有人在床脚下支了个乌龟,几百年后,别人抬起那床,发现那只龟竟然还活着。它没有吃的,也没有喝的,能活下来,估计跟它特殊的呼吸有关。
一般人学习龟息,可以增加免疫力。所以,好多修成内丹的人都很健康。但对于那些得了肿瘤的人来说,这种绵长的呼吸就不起作用了。因为,肿瘤跟很多因素有关,呼吸只是其中的一种。
80年代的时候,有一个气功师,创造了一种呼吸法,叫气呼吸法,有点像武火的修炼,既急促,又猛烈,跟龟息完全不一样,但可以治疗肿瘤,很多人练了效果都很好。其治病原理是,气呼吸法吸入的氧气非常多,短短十五分钟,血液里的氧气就是正常人的二十五倍。也许正是这个特点治好了那些肿瘤病患者。后来,我专门问过一个肿瘤专家:“增加血液里的氧气,是不是对肿瘤有治疗效果?”他说这没有科学根据。但后来我看了美国一位科学家的研究,发现癌细胞不能在含氧量很高的环境下生存,增加血液里的氧气,确实可以杀死癌细胞。这证明了气呼吸法对治疗肿瘤有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7

主题

1497

帖子

676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760
30#
 楼主| 发表于 2017-3-30 08:53:55 | 只看该作者
雪漠:何谓圣人?
2017-02-10 雪漠 雪漠禅坛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何谓圣人?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一辑》雪漠著
天长地久
相对于个体生命来说,天地是最长久的。所以,很多人老是说天长地久,希望自己的生命、爱情、事业能永恒。白居易写过一首诗,叫《长恨歌》。记录的就是唐玄宗和杨贵妃谈恋爱的事。他们那时常说天长地久,希望爱情能像天地一样长久,但后来还是分开了。所以,白居易在诗中写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天长地久是个相对的词,天地也是有寿命的,只是相对个体生命来说,天地的寿命更加长久罢了。
很多道人都追求什么?
很多道人的追求,都是与日月同寿。
《庄子》中记载了黄帝求法的故事。说的是黄帝如何两次拜求广成子,希望广成子能教他至道,包括第一次是如何因傲慢而求之不得,第二次又是如何因谦卑而求法成功的。据说,广成子给他的点化是:“至道之情,杳杳冥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心净心清。无劳尔形,无摇尔精,乃可长生。慎内闭外,多知为败。”这跟道家的观点也有相通之处,《黄帝内经》中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也跟道家的观点很相似。据说,广成子已经活了一千多年,黄帝按照广成子教的方法去修,后来也修成升天了,还带了妃子、臣子等几十人一起升天——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虽然我们说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但事实上,早在黄帝出现之前,就有修仙得道者,道家思想早萌芽了。看来,老子肯定是有传承的。
孙悟空学法
《西游记》里还有一个故事,孙悟空跟须菩提学法,须菩提传一个法,孙悟空就问:“能不能让我长生不老?”须菩提说不能,孙悟空就说不学。须菩提再教一个,孙悟空又问能不能长生不老,须菩提说不能,孙悟空又不学。这样一次一次问下去,到了后来,须菩提终于说了一个法,就是通过精气神的训练,让自己长生不老。这时,孙悟空才肯学。
历史上充满了这样的故事。人最希望永恒的东西之一,就是生命;人最恐惧的东西之一,就是死亡。但天下没有长生不老的人,仙人的寿命也是有限的,仙人也还会轮回。黄帝升天后怎么样了?跟他一起升天的妃子大臣又怎么样了?孙悟空如果不去西天取经,他哪怕修得了长生法,又能怎么样?
或许,广成子也只是借黄帝对永生的期待,给他灌输一种修身的道理。就像《道德经》之所以说天长地久,也不过是老子没办法用其他东西比喻,只好用相对更长的天,和相对更久的地。事实上,跟法界相比,天地的寿命也不过是一个时生时灭的水泡。因为,法界是无始无终的,那才是真正的永恒。
老子证道了,所以老子求的不是永恒,他也知道,世上只有谷神不死。他想告诉尹喜的,仅仅是一个道理:天之所以为天,之所长久,不是为了它自己;地之所以为地,之所以长久,也不是为了它自己。因为它们不是为了自己,所以它们才能长久。同样道理,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之所以得到万古敬仰,也不是为了他们自己,正是因为他们不为自己,他们才影响了世界,才实现了不朽。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圣人永远把自己放在最后,但他往往能被整个人类所铭记。许多圣人都是这样,表面上后退,尽量不让人知道,像老子,最后干脆躲到关外去了,但直到今天,谁也忘不了他。
外其身而身存
他不在乎自己的身体,但他的生命往往很长。这个生命不单纯是他的肉体生命,也包括他的智慧生命。
非以其无私邪?
难道不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吗?圣人的无私,往往能成就圣人之私。“私”也是相对的,它仅仅是一个人的心愿。他想利众,那么利众就是他的私心;他想利己,那么利己就是他的私心。发愿利众,以利众为私的人,就是圣人。圣人之私,其实是一种大心和大愿,圣人无私。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他们的愿望反而能实现。
这一章的内容非常重要。它影响了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化,也为人类个体、社会构建了非常重要的价值标杆:无私、无为、为公、利他,才是圣人,也才能成就自己。认可这种思想的人,就会通过升华自己来成就自己,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成功就是圣人。
老子在告诉你道是什么,值得追求的是什么,它们值得追求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实现它。
这种价值观是伟人、圣贤的土壤,后世很多伟大思想的出现,都跟它有关。
最好的治国之法是什么?
比如汉文帝、汉景帝的文景之治。他们推崇“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自己的生活简朴到极致,还不让别人供养他们珍稀宝物,连皇帝都这么节俭,官吏自然不敢贪奢,于是就营造了很好的风气。他们还鼓励农业发展,奖励努力耕作的老百姓,劝解官员关心百姓,每到春耕,甚至亲自下田耕作。连皇帝都种地,老百姓怎么敢偷懒?所以,发展到汉景帝时期,国家就从楚汉之争后的经济萧条,变成了繁荣富裕,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盛世。官府也没有因为少收赋税,就变得贫穷,反而因为闲钱太多,长久不用,穿钱的绳子都断了,散钱遍地。这说明,当时的生活水平已经非常好了,老百姓很安宁,国家也很安定。这种治国之法,就源于老子的“无私”。
孙中山的“天下为公”,也跟老子的思想有关。它就像中国文化的原点,怎么都绕不过去。这也正好证明了老子的思想:“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7-24 05:59 , Processed in 0.51660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