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觉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雪煮《道德经 》

[复制链接]

1222

主题

1455

帖子

659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593
11#
 楼主| 发表于 2017-3-14 14:14: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觉明 于 2017-3-14 14:16 编辑

雪漠:欲念方起,民心已乱2017-01-22 雪漠 雪漠禅坛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欲念方起,民心已乱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一辑》雪漠著

在道家的观念中,生命、生命的本体、个体和国家是一样的,家国一理,就是说,它们都归于同一种真理——道。得道之后,你就会发现,做人、持家、治国看似不同,其实是同一回事。所以,《道德经》中的很多东西,除了字面上的意思之外,还有很多种含义。

比如“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最常见的解释是:不崇尚有才能的人,老百姓就不会有纷争;不推崇难得的东西,老百姓就不会偷盗;不炫耀、卖弄一些勾起欲望的东西,老百姓的心就不会乱。

很多年前,我当过老师,学校每年都会评先进,评上的人有一千元奖金。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学校里是非最多的时候,单位里就像炮火弥漫的战场一样,总是闹得一塌糊涂,同事间骂骂咧咧的、你争我斗,很少有人会礼让。任何一个单位都是这样,只要你推出一种类似的荣誉,就会有无数人想尽方法地去争。你可以试试看,如果你在家族里举行一个比赛,选出家族里最孝顺的人,你看看你的家族会发生什么事?到了那个时候,无数的明争暗斗就会出现。这只是小范围的“尚贤”,要是大范围地“尚贤”,就更会这样了。

比如,这个时代特别推崇成功人士,我每次坐飞机,都会在机场书店看到大量成功学的书,谁谁谁多么成功,他的身家有多少个亿。这么一说,大家都觉得有钱人真了不起。结果谁都会生起贪心,想要发财。

这就是“尚贤”,中国历代的政治家都在尚贤,都在推崇贤能,不同的仅仅是贤能的内容。春秋时期推崇功劳、功名、地位,我们这个时代推崇财富,本质上都一样。

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晏子是非常著名的政治家,他辅佐齐景公的时候,国内有三个很有名的大力士,这三人虽然厉害,但都居功自傲,不听话,晏子就想杀掉他们,以除后患。有一天,晏子拿了两个桃子,请他们三人中最有功劳的两个人吃。三个人都觉得自己功劳最大,其中两个人手快,就先把桃子吃了。剩下的那个人不服气,于是三人一起表功,结果发现,第三个人功劳比前两个都要大。前两人羞愧难当,就拔剑自刎了,第三个人觉得不该为个桃子送了两个壮士的性命,也拔剑自刎了。这就是尚贤的典型例子,如果不尚贤、不推崇功劳,三个壮士就不会去争那两个桃子,也不会死。所以,老子觉得尚贤不好,会引起纷争,造成失控。这是很有道理的。


实质上,春秋早期的战乱还不算太频繁,到了战国时代,战乱才变得非常频繁。为什么?因为每个国家都在招贤。所谓的招贤,就是招募天下的贤能人才。于是,每个国家都招来了很多贤能人士,每个贤能人士都想建功立业,证明自己的才干。那个时代,建功立业就是侵略别的国家,夺走对方的城池,残杀对方的老百姓,天下自然大乱。其中最有名的,是苏秦和张仪,他们非常能干。一个合纵,一个连横,也就是团结其他六国,组成像联合国那样的同盟,对付当时的秦国。双方斗来斗去,把天下搅得一塌糊涂,老百姓血流成河。战国时代的许多战乱都是这样发生的。贤能人士一想建功立业,就发动战争,老百姓就被卷入动乱纷争之中,于是礼坏乐崩,纷争不断。国内是这样,国外也是这样。追名逐利已经变成战国时代的集体无意识了。

大家都知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些雄啊、霸呀是怎么出来的?

就是尚贤尚出来的。春秋战国尚贤,推崇功业,推崇权势,周室日衰,诸侯国越来越强之时,诸侯国就开始征战,每隔一段时间,就选出一个霸主——有时不是诸侯国的国君,甚至一个诸侯国的大夫就能左右王室的动向——扮演周天子的角色,号令其他各国。称王称霸说的就是这个霸王、霸业。那时节,社会开始混乱不堪,忽而你当霸主,忽而我当霸主,最后出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最后由秦国一统天下。但最后秦国也被楚国灭掉,四年之后楚国又被西汉所灭,权力战争一直在持续,一直没有定局,谁都想当霸主,谁都想一统天下,成就霸业,但谁的江山都不会永恒,有一天都会被别的天子取代,受苦的却都是老百姓。


如果不推崇成功、功业、霸业、建功立业、有才能的人,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格局,各个国家就会和平相处,老百姓也不会一直生活在战乱之中。现在是和平年代,但你看一看叙利亚等国的惨况,就知道当年的中国也是这样。各朝君主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还制定了很多残忍的酷刑,但到头来一切算计都没有用,该被别的朝代取代时,他一样会失去自己的权位。虽然现代管理学不同意尚贤不好的观点,它认为必须奖善罚恶,也必须尚贤,但事实上老子是对的,因为尚贤,西方直到现在还充满纷争,还在发生战乱,一些国家的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老子的说法有他的道理。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注意,那时的盗是偷东西的人,贼才是强盗,这跟我们今天的说法相反。我们今天认为盗是强盗,贼才是偷东西的人。古时候有“贼寇”的说法,指的就是闯王李自成那样的大贼。从盗小贼大,变成了盗大贼小,这也是变化。不变的是,你推崇这儿的好东西,老百姓就会生起贪心,觉得他有我没有,我也想有,要是没钱怎么办?就起了偷盗之心。比如,现在谁都觉得苹果手机好,有的孩子买不起苹果手机,就去偷。或是你有什么好东西,他没有,他就想把你的好东西给偷过来、抢过来。要是不推崇那些所谓的好东西、珍贵之物,老百姓就不会生起贪心,就会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事实上,也没有什么珍贵不珍贵的,这时觉得珍贵、觉得很好,过上一段时间就变成垃圾了。现在的很多垃圾,过去都是人们眼中的难得之货。但为了这一时的珍贵,好多人就起了偷盗之心,社会也混乱不堪。所以老子说,“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欲就是欲望,可欲就是让人生起欲望的东西。我们这个社会就是可欲的。前几天,我因为开了微店、在微吼平台上讲课,就在网上看到了一些东西,比如一些直播,很多小女孩都在卖弄自己的美丽,娇声嗲气,让人爱慕她的美丽,然后人们就会给她红包,她就可以买这买那。这就是可欲。现代科技不断发展,好东西太多了,到处都充满可欲的东西,谁都在卖弄。美丽的卖弄美丽,富有的卖弄富有,所有的报纸、媒体、网络,都充满着让人生起欲望的东西。所以,现在人心已经乱了,民心乱了,非常浮躁。过去没有那么多的卖弄,老百姓还很清静;今天到处都在卖弄,好书虽然多了,但看书的人却越来越少了,人心静不下来了,很多人都相信网络,都被网上那么多好东西给迷住了。所以,卖弄让人生起欲望的东西,是社会动乱、人心浮躁、民心不安的重要原因。我们国家之所以需要提倡国学,就是为了把欲望之心收回来,让人心安定,让社会安定,安定才会有幸福,动乱之中是没有幸福的。

你看现在那么多莫名其妙的案子,很多人莫名其妙就被人杀死了,到处都充满了小偷小摸的现象,有些非常漂亮的女孩子也做起这种营生。很多人开始理直气壮地钻法律的空子,假结婚、假离婚……各种造假充斥了社会。为什么?就是因为可欲的东西太多了,社会一直在尚贤,人心被勾着勾着,很多人已经失去自己了。所以,一定要有信仰,有信仰才能把欲望之心收回来,哪怕没有宗教信仰也不要紧,信仰文化也可以。只要有信仰,人就能跟自身的欲望抗衡,就能回归恬淡安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2

主题

1455

帖子

659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593
12#
 楼主| 发表于 2017-3-14 14:17: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觉明 于 2017-3-14 14:20 编辑

雪漠:你知道人最需要的是什么吗?2017-01-23 雪漠 雪漠禅坛
人最需要的,其实不是财富,不是名位,不是权力,不是让自己凌驾于别人之上,不是统治别人、驾驭别人、超越别人,而是一颗属于自己的心,是一颗恬淡自在的心,是一颗能感受到个体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的心,是一颗自由、清净、饱满的心。
你知道人最需要的是什么吗?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一辑》雪漠著

当然,除了字面上的理解和表述,老子的话中仍然暗含修道之理。我们不但要理解表面的道理,也该明白它们对个体生命有什么意义。

比如君民这个概念,一般来说,它讲的都是君主和臣民,但中药中的君民,指的却是主次——君药为主药,民药为配药。道家修道也有君臣,君为元神,即真心;民为识神,即妄心。换句话说,老子这么多看似治国的道理,其实也是在教关尹子如何调伏自心,如何修道。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要有攀比之心,不要被社会流行的价值体系所诱惑,不要羡慕社会认可的成功人士,就是“不尚贤”。每个人其实吃不了多少东西,也花不了多少钱。我仔细地算过,如果买书,我就花得多些;如果不买书的话,我一个月连一千块钱都花不完,可能五六百就够了。我们羡慕许多成功人士,觉得身家那么多真好,住豪宅真好,实际上我们花不了多少钱,吃不了多少食物,也住不了多少空间。但这种争名夺利的念头,却把我们的心给搞乱了。所以,不要羡慕他们,不要攀比,没有分别心的时候,心中就没有争名夺利的念头了,心也就慢慢地属于自己了。

为什么庄子淡泊名利、超然物外?


因为他看破了,他宁可逍逍遥遥地活着,说自己愿说的话,做一个自由的人,不为名利所缚,不为欲望所裹,完完全全为了自己的心活着。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留下那么好的思想,用思想震撼了世界。
庄子肯定是成功的,老子也肯定是成功的,但老子不是什么诸侯霸主,庄子也没有高官厚禄,他们的成功,在于能主宰自己的心。庄子“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毁之而不加沮”,这就是逍遥。现在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多少所谓的成功人士生活在舆论的压力之下,惶惶不可终日。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心里还有欲望、还有攀比、还有贪婪,主宰不了自己的心。老子们的成功,不是一般人所期待的成功,但谁都认可他们的成功。即使在追名逐利的春秋战国时期,即使在追逐财富的今天,老庄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存在。为什么?因为,人最需要的,其实不是财富,不是名位,不是权力,不是让自己凌驾于别人之上,不是统治别人、驾驭别人、超越别人,而是一颗属于自己的心,是一颗恬淡自在的心,是一颗能感受到个体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的心,是一颗自由、清净、饱满的心。圣人最让人敬仰的,除了他们伟大的、利众的行为之外,就是这样的一颗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2

主题

1455

帖子

659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593
13#
 楼主| 发表于 2017-3-16 08:15: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觉明 于 2017-3-16 08:28 编辑

雪漠:你知道修道的三个秘诀是什么吗?
2017-01-24 雪漠 雪漠禅坛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
你知道修道的三个秘诀是什么吗?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一辑》雪漠著
圣人如何“治世”?
首先就要“虚其心”,让心变得虚起来。注意,让心变虚,指的是虚心,它是虚心使人进步的虚。其本意,是不要有太多的杂念,不要有太多的想法。很多人为什么心老是很乱呢?就是因为读书太少,想得太多;福报太少,贪求太多;奉献太少,索取太多。这时,人的心不能不乱。心乱就会出问题。虚其心,让心中不要有太多的杂念,不要有太多的想法,不要有太多的贪婪和欲望。
所有的修道,都是为了虚其心,消除杂念,把心中的垃圾清掉。什么垃圾?念头、欲望、贪婪、仇恨、愚昧,这些都是垃圾。把这些东西清掉,让你的心干干净净的,恢复一种清净状态,就叫虚其心。修行的目的就在于此。修行的手段也在于此,修行的过程同样在于此。
净土宗用念“阿弥陀佛”来虚其心,把一些乌七八糟的心灵垃圾、念头都打掉;禅宗用参话头虚其心,“念佛是谁?”“念佛是谁?”“念佛是谁?”一直念下去,杂念就扫掉了,最后就能实现专注,见到真心。用道家的说法,就是元神出现、元神显现、种子出现、玄光出现。观想、持咒都是为了虚其心,观想就是心中观着佛像,用佛的形象一步步扫除杂念,驱散各种妄心。
然后是“实其腹”。在一般人看来,“实其腹”就是吃饱肚子,满足自己的温饱。实际上,它还有另一种解释,就是意守丹田、气沉丹田。
上面说过,丹田分为上中下三种。上丹田相当于香巴噶举五大金刚法的顶轮,两个太阳穴连成一条直线,印堂向里投射形成一条直线,两条直线相交的那一点——也就是现代医学称为松果体的位置——就是上丹田。守住那个地方,久而久之就会激活那里的生命能量,就叫守住上丹田。修性以守住上丹田为主。五大金刚法的心轮,道家称为中丹田;脐轮被称为下丹田。“实其腹”的那个丹田,在脐轮和密轮之间,就是小腹的中间位置,大概在肚脐往下一寸三分的位置。这个位置非常重要,它是男子精室,女子的胞宫所在。据说,那里的生命能量一旦激活,会有益人的健康和智慧。
道家有很多“实其腹”的方法,比如观想那个地方,慢慢地,那里就会出现一些气,精气神就汇聚到那里了,然后结丹,但这需要时间。有些人问,一天练一下行不行?不行。“实其腹”是需要时间的,只有达到一定的时间,你的精气神才会聚到那个地方。这种修法需要懂得窍诀,需要传承,不是谁都能轻易修成的。它需要定时如法地修。只要有传承、肯花时间、踏踏实实地修,就能修成。道家有很多修成的人。
修到一定的程度,你的生命能量会沿着前任后督运行,气行滚滚、循环往复。这个过程,就是道家的小周天。想要修成小周天,必须先“虚其心,实其腹”。如果你的心里充满乌七八糟的垃圾,你的修是没有意义的。修行讲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心虚静了,真气才听你的话。心里充满杂念时,真气是聚不了的。
所以,虚其心、实其腹是道家修行非常重要的窍诀。它不仅仅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是叫老百姓不要胡思乱想。这几句话在内丹修炼中非常重要。
“弱其志,强其骨”,弱是削弱、慢慢地减少;志是意志,可以引申为执著和偏见。“弱其志,强其骨”就是减少自己的偏见和执著。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很多人的想法都属于偏见,打着他自己的烙印,并不是智慧的觉知。因为里面有一种我执的东西。当你减少自己的执著时,偏见才会减少。然后,你还要强壮自己的身体——注意,只要你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你的身体就必然强健。
为什么强健身体叫“强其骨”?
因为,道家认为骨很重要,道家修到一定的程度,就要经历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痛苦。过去,我修得很好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得了一场大病,痛苦不堪。后来我问了一个道家师父,他说我正在脱胎换骨。修到这时是很好的,说明你生命中的很多东西已经净化了、升华了。
90年代初,我曾经专门教人用这个方法治病。修到一定的时候,病好像重了似的,事实上不是这样。它是在脱胎换骨。骨代表你生命深处的东西,所以我们老说“深入骨髓”,当你脱胎换骨时,你就从生命深处发生变化了。骨和肾是相互照应的,肾气好的人骨就好。如果患了骨质疏松,说明他心肾的先天元气不够、不好。当然,西医的说法不一样,西医认为是缺钙。那么为什么缺钙?为什么吃的东西差不多,喝的东西差不多,别人却不缺钙,就你缺钙?这说明,你们体内有种东西不一样。它很可能就是你的先天元气。中医所说的肾气,不是我们所说的肾脏,而是先天之气的源头。“先天”是指禀受于父母的“两神相搏”之精,以及由先天之精化生的先天之气,是由遗传而来,为人体生命的本源。它不一定就是我们熟悉的那个器官。当然,那个器官也很重要,但它不是中医所说的肾气所在。同样,中医所说的心肾相交,指的也不是哪个器官,而是一种功能性的东西。
我们以后修道的时候,也可以打打太极拳、站站桩。道家的很多武术,都是为了强其骨。尤其站桩,它是一种非常好的强身之法。过去我专门练过易筋经,有一次在雪漠创意写作班上,我就教了大家如何练易筋经。练易筋经的目的,就是为了强其骨,也就是让自己的体魄非常健康。对修道来说,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注意,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是修道的三个秘诀。
加上强其骨,就是性命双修。
所以,这四句话把修道的性功和命功完全概括了。
什么叫性功?
性是佛性的性,也是自性的性,性功就是我们所说的智慧修炼。性功修炼侧重于修道和得道,命功修炼侧重于长生。性命双修是对的。有些人只修性,不修命,这是不对的。道家说“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道第一病”,因为,不管你修出多好的智慧,只要肉体一消失,你的智慧也就不见了,就像“万贯家财无主人”。有些人只顾身体不修智慧也很糟糕,因为“寿同天地一愚夫”,哪怕寿同天地,也只是个愚夫。乌龟就是这样,乌龟能活上千年万年,但它不管活上多久,都是愚痴的动物。
藏传佛教也提倡性命双修,显宗很少谈到命功的修炼。当然,性功修到一定的时候,也会影响命。道教和密乘更有很多能对应的东西,虽然传承不一样,但都非常好。机缘成熟的时候,我会专门讲一讲这个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2

主题

1455

帖子

659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593
14#
 楼主| 发表于 2017-3-16 08:34:46 | 只看该作者
雪漠:应该怎么理解老子的“无知无欲”呢?
2017-01-25 雪漠 雪漠禅坛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应该怎么理解老子的“无知无欲”呢?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一辑》雪漠著
很多人容易把“常使民无知无欲”当成愚民,然后对老子产生误解,以为老子提倡愚民政策。实际上不是这样的。这里的“知”,指的不是智慧,而是概念性的东西。老子所说的“无知”,不是愚痴,而是减少概念性的东西,因为道家追求智慧,它不追求知识。“道可道”中的“道”,便是智慧,悟道、得道说的都是智慧,而不是概念。老子不可能搞什么愚民,因为老子的关注点不在政治层面,他的所有哲学都是教人如何修身养性,如何开发智慧的。
为什么要“无知”、减少概念性的东西呢?
因为大道是远离概念的,如果心里充满了概念和偏见,就不可能得到智慧。因为,概念越多,偏见越多,心越是混乱,越是定不下来,越容易被外界的事物牵走。定才能生慧,如果你定不下来,就谈不上生慧了。
所以,“无知无欲”是修道必需的,跟政治没有关系,跟统治阶级也没有关系。
我曾说过,有一种人叫知道分子,有一种人叫知识分子。注意,知道分子和知识分子不一样,现在大部分人都是知道分子,但有人也认为他们是智者。为什么?因为,他们知道很多东西,显得非常博学。只是他们的博学乍看很厉害,却没有消化,大多似是而非、囫囵吞枣。微信上有很多这样的“智者”和“大师”,流行什么话题,他们就讨论什么话题。微信上出现类似的文章时,很多人都会点。但看了之后有时也得不到什么东西。因为,微信是一个浅阅读的平台,人们多是浏览性地阅读,这种方式得到的,都是知识、概念和偏见,它不是智慧。这种东西一多,人的心灵空间就给占满了,所以,微信一出来,很多人的心就变得浮躁了。换句话说,就是“知”越多,智慧就越少。让老百姓减少这种东西,也不要生起那么多的贪心,也让知道分子不要胡言乱语,就叫“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不为,则无不治”。
那么,在修道层面应该怎么理解呢?
要让自己不要有太多的知识,不要太聪明,要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一定要注意,聪明不是好词,计较、机心也都不是好词。太聪明不是一件好事。知识越多、概念越多、机心越多,所知障就越多。过去,武威人老是骂人“读的书多,生的蛆多”——蛆就是肚子里的虫子,肚子里一生虫子,就在肚子里滚来滚去的。这是很糟糕的。不过,我虽然读了很多书,但我肚子里没蛆。我妈妈老说我太老实了,直到今天,所有接触我的人都觉得我太老实了,但我觉得老实也没有多么糟糕,相反,很多很聪明的人活得反而不如我。有句话不是说,“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吗?很多人就是被“知”给害了。佛教称那些知道分子为狂慧者,尤其是一些非常聪明的人,他们什么都计较、什么都算计、什么都想得到,但他们偏偏又得不到。为什么?正是因为他算计。心机就是知。心里填满了知,就没有安放灵魂的空间了。所以,无知无欲是最好的。所谓无欲,就是不生贪心。
自打修行有点起色后,我就没贪心了。因为,我们活上一辈子,其实花不了多少东西。过去,我不见人的时候就什么都不想得到,后来因为要做事,要出来适应社会,在社会上调心,我才渐渐地随缘了。但我仍然不是想要索取啥,而是想把我的东西散出去。
就像一位朋友所说,我办了一个“雪漠智慧大超市”。不过,有一点他说得不太准确,因为他说我是在“经营”,实际上我不是经营,我只想做给大家看。因为,我学胡适,只开风气不为师,不教化别人,不控制别人,不倡导别人像我那样活着,但我可以做给别人看,做的同时,我就是在告诉世界如何做事。所以,我也经常会把我自己的生活写出来,把自己经历过的事、经历过的人、有过的感悟都写出来,我只想做好自己,但我也愿意将做好自己的过程告诉别人。其实,对我的个体生命来说,做不做都无所谓。我做的意义在于,让很多有心做事的人知道,你如果这样做的话,就能做成事。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示现。
我就是无知无识,也是无知无欲。我平时脑子里不想什么东西,也没有什么大的欲望,因为我明白,无论我怎么想,想破了脑子,生命也会很快从世界上消失。不要觉得自己能活多长,不要觉得还有多少人生可“消磨”,人生其实很短,就一眨眼的长度。相比之下,该做的事却太多了。
当你修成这样的一颗心时,很多人都会到你身边,但那些很会说话、特别会辩论、知识很多的人,到你身边就不会胡言乱语了。为什么?他生不出那个心。这就是“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有人卖弄,是因为我们迎合了他的卖弄;如果社会不需要那些乌七八糟、投机取巧、充满机心、阴谋诡计的东西时,人们就算有这些东西,也没有用的地方。因为,淳朴的社会容不下算计的人。在一个真正的信仰群体里,也容不下算计者。
所以,我们只要无知无欲,真诚待人,不要有有为之心,常守无为之心、做无为之事——也就是积极地做事,不要在乎结果,该做就做——就很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2

主题

1455

帖子

659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593
15#
 楼主| 发表于 2017-3-17 15:01: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觉明 于 2017-3-17 15:06 编辑

雪漠:虚心健体,身心自在
2017-01-26 雪漠 雪漠禅坛
本章写了修道的窍诀,所以我作了一首偈子,算是对这一章的总结,也是对“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解述:
有为纷争生,尚贤分别出。
争货生盗贼,多欲民心乱。
重内而轻外,虚心以养神。
实腹以养气,周遍于一身。
无执故无惧,神虚静如月。
气满魂魄强,抱一而守中。
虚心健体,身心自在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一辑》雪漠著
有为纷争生,尚贤分别出。
一有为——也就是执著地想要完成一件事的时候,就会出现纷争,比如你好我坏,你高我低,你成我败等等。为什么?因为你在乎结果,在乎结果的时候,就会出现分别心。你对结果很满意,也许就会沾沾自喜;结果不如你愿,你也许就会羡慕别人。一旦羡慕成功的人,你就会生起分别心,如果你不羡慕别人,不管别人怎么样,永远做最好的自己,你就不会生起分别心。因为,做到了最好的自己,你就成功了;做不到最好的自己,你就没有成功。跟别人没有关系。这种成功才是你自己的成功,其他的成功都不是你的成功,它终究不属于你。
重货生盗贼,多欲民心乱。
过去我看过一本书,里面讲了很多被气死的故事。为什么被气死?因为,他们家里藏了很好的宝物,本来觉得很开心,很有面子的,结果引来盗贼,把宝物给偷走了。他们越想越放不下,实在接受不了,最后就郁郁而终了。很多人都会这样。不过,有时不是因为宝物被偷了,而是生意丢了、面子丢了、机会丢了……他们放不下,又留不住,最后就气死了。如果无欲的话,他们就不会死。所以,“多欲民心乱”,欲望太多,我们的心就乱了。心乱了,就什么都看不破,什么都放不下,明知道不值得把命给丢了,偏偏还是把命给丢了。
重内而轻外
要看重自己的内心,不要在乎外面的东西——也就是欲望和多余的、你的生命本体并不需要的东西。
虚心以养神
我们常说闭目养神,就是说不要看不该看的东西,把眼睛闭住,守持一种虚静之心。守住那颗心,就是在养自己的元神。养元神,也叫养真心。当你明白真心,或是见到元神之后,你就要慢慢地养着它,这就叫长养圣胎。为什么叫圣胎?因为它就像一粒超凡入圣的种子,你慢慢养着它——也就是结丹——养到一定程度,你能安住,打成一片了,就不再是凡夫,而是圣人了。
实腹以养气
经常用力鼓着小腹。道家说丹田长存三分力,就是始终小腹用力(三分力就够了,不用太猛)、鼓起肚皮。在密宗里,这叫中住气,道家叫气沉丹田。这是养生的妙诀。这样养气养上一段时间,真气就会聚在一起,结成内丹。
周遍于一身
你不用刻意去引导它,生命里自然会有一种力量,让真气自然运行。这就像漫天大水纷涌而来,你能分得清哪里是河,哪里是沟吗?肯定不能,但水自己懂得分辨。它自然会选一条适合它流动的通道。这时,天地变成一统,内外也打通了。你就慢慢柔和你的心,减少欲望,消解偏见,回复到婴儿那样的状态,心像水晶一样纯净,就像我的小孙女陈清如一样,总是灿烂地笑着,开心就开心,想玩就玩,整天陶醉在自己的境界里,谁见谁爱。
无执故无惧
因为没有执著,所以既不想得到什么,也不怕失去什么,无可畏惧。一定要知道,你之所以会怕这个,怕那个,是因为执著,如果你没有执著的话,就什么都不用害怕。道家也有这种说法,但佛家称之为破执,道家称之为无为。破除我执就是阿罗汉。道教没有阿罗汉的说法,但道家会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所谓“合道”,就是虚空粉碎,仍然是破执。如果真能完成炼虚合道,就修成了大罗金仙,和阿罗汉是一样的。所以不要看不起中国的本土宗教,中国道教里有很多好东西。
神虚静如月
元神虚静像月亮一样,它就是我们的主人公。
气满魂魄强
魂魄代表生命本有的能量,精气神很足、炼气炼得很好的时候,你的魂魄就强。所以,要想强健我们的灵魂,就必须强健我们的体魄——魄代表命,魂代表性,道家提倡性命双修。
抱一而守中
别的都不管,光守着“一”。“一”是什么?是道。没有见道的时候怎么办?“有欲观窍,无欲观妙”,妙就是与道合为一体时的状态。所以,要无知无欲,不要想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
这四个窍诀对修道实在太重要了,你一定要记住:消除争斗比较之心;不羡慕别人的成功;对别人认为很好的东西,自己要保持淡然;不去卖弄和炫耀,也不去看那么多让人生起欲望的东西。简言之,就是消除偏见、欲望和个人意志,强壮自己的体魄,心里不要放那些鸡零狗碎的小心思。做到这些,就是圣人的修道。久而久之,你的心就会清净,各种烦恼都会逐渐消除,能真正地守住自己的生命本体,让自己的精气神非常饱满,能够真的“实其腹”。
当然,这些方法也可以用来治家、治国,道理是一样的。道家认为人是一个小宇宙,天人合一;儒家、佛家同样认为天人合一。佛陀就说过,芥子纳须弥,就是说,一个芥子可以容纳整座须弥山。换句话说,就是个体生命中包含了整个宇宙、所有众生的全息。这是必然的。人可以通过克隆细胞来克隆人、克隆羊,说明一个细胞里就有我们整个生命的全息。同样,我们每个生命个体也代表了家庭的全息、民族的全息、国家的全息、宇宙的全息。所以,学会修身,也就明白了如何持家,甚至能明白如何治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2

主题

1455

帖子

659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593
16#
 楼主| 发表于 2017-3-17 15:05:27 | 只看该作者
雪漠:道冲显万相
2017-01-27 雪漠 雪漠禅坛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一辑》雪漠著
道是什么?
道是“冲”。有人认为“冲”是虚空的意思,但这种说法不够准确——注意,据说,在老子那个时代,“冲”和酒盅的“盅”是同一个字,这种说法也许是真的,但我们不是在说文解字,所以我们不去考证,只讲如何妙用——那么,如果“冲”就是虚空的意思,老子为什么不直接用“虚”,而用了“冲”呢?我觉得,它一定代表了一种妙用。因为,“道冲”代表的这个“虚”,它不仅仅是空,它是有着无穷活性的。如果是死的,就可以用“虚”或用“空”,但它既然是活的,就要再加一点东西,所以用“冲”。“冲”既是虚空,又有一种活性的东西,它代表了道的状态。
一定要注意,有时,一个词不同,代表的境界就不一样。就像佛教的空性,你不能说它是虚无主义,它和虚无主义不是一个东西,道冲和道虚也不是一个东西。道的体性虽然是虚空的,但它同时俱足了无穷的活力,妙用无穷,世间万物都离不开它。
我看过一部武侠小说,里面有个道长就叫冲虚,《笑傲江湖》里也有个令狐冲。为啥这么多地方都出现冲?因为,冲不仅仅是境界呈现,也是一种修道的方法。比如冲虚道长的这个冲虚,它本身就是一种见道的方法。也就是慢慢地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进入那境界之后,就慢慢训练,训练到一定时候,就会见道,就能感受到道体。如果没有证道,也没有机缘证道也不要紧,你可以胜解作意。胜解作意就是观想。很多人修道时,用的都是这种方法。如果你实在证不到,也可以这么修。佛教的生起次第就是这样。他本身不是佛,但他想成为佛,于是就首先观想佛,就像整天想着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老师一样。这里的想,不仅仅是想念,更多的是向往。想要向他学习,想要变得像他那么伟大,这就是胜解作意。当你老是在模仿,老是在向往时,你就会慢慢地走近他,融入他的那种境界,你去体会它,慢慢地体悟。由最初的胜解作意,变成后来本来就那样,也就是先是假的,然后慢慢变成真的。修道必须让自己融入那种境界,体悟那种境界,如果体悟不到的话,你是没法修道的。
有了《道德经》之后,很多修道者就照着老子的文字,一步步去修。既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又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两者相合之后,就能在生活中修道。
当然,能做到这一点的,不仅仅是老子和道家,儒家也有很多高人能做到,比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品尝的是什么乐?大道之乐。他的状态非常接近修道,这是儒家里比较典型的例子。除了颜回,还有孟子,孟子的“养吾浩然之气”也是修道,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在修道。以后有机缘的话,我会系统地讲一下儒家文化。
用之或不盈
可以用,但永远也不会穷尽,永远也用不完。它不像我们喝的酒,再多的酒,喝一段时间也就完了;也不像其他东西,数量再多,也有极限,过了那个极限就用完了。道却是永无止境的,它就像虚空。虚空无尽,道也无尽。宇宙大爆炸前有没有道?有道。即使宇宙再一次大爆炸,也仍然有道。哪怕在宇宙大爆炸的当下,道也仍然存在,甚至大爆炸也是它的妙用之一。世间万物都是由道化现的,但道本身是无始无终、无形无相的。
渊兮,似万物之宗
渊是深不可测的意思。道非常深奥,深不可测,就像无底深渊一样。它就像万物的祖宗,万物之母,它不仅仅是死的。修道的人修到一定时候,真正证道了,就会如丧考妣,注意,证道时就像死了父母一样。为什么?因为,他突然发现了这个东西,他感到了一种悲欣交集的难言境界。吕洞宾有一首诗写的就是这种境界:“独上高峰望八都,黑云散后月还孤。茫茫宇宙人无数,几个男儿是丈夫。”这是一种贯通天地的大孤独,当然也是大自在。仅仅见道的话,你还体会不到这种境界,你必须得道了,才知道这种境界到底是怎么回事。得道之后和见道之后是不一样的。
高僧明明是佛教的,怎么能得道呢?
佛家的开悟也叫见道,开悟之后进入修道,最后证道,都是道。得道高僧也是道。高僧明明是佛教的,怎么能得道呢?因为,道不是道家独有的东西,但老子用了这个玄妙、绝妙的字来代表它。它就像万物的祖宗,深不可测,但又非常平常,平常到佛教也可以拿来用。“平常心是道”就是这个意思。
挫其锐
锐是锋芒,锋芒毕露。道是不是锋芒毕露的?肯定不是。我们平时看不见道,能看见道的人,我们称之为开悟者。这说明,道平时隐藏在万物之中,是非常内敛、不露锋芒的。所以说“挫其锐”,将锐气都挫平了,一点都显不出特立独行。挫,就是磨掉。一点一点把多余的棱角磨掉,再也看不出夺目的光明,再也看不到张牙舞爪,再也看不到狰狞,再也看不到它的一切,一切都隐在一团混沌之中,恬淡虚无,又无所不包。
解其纷
“纷”是纷繁,排解万象的纷繁、纷扰,让万相井然有序。比如大山,大山不管森林,不管小草,也不管小花,但一切都井然有序,万物欣欣向荣,非常美丽。人一插手,大自然就没那么美丽了,反而会变得非常糟糕。樟木头这边就是这样。刚开始有一片很好的原始森林,结果人开始伐木,开始干预大自然的运作,于是很好的森林很快就被破坏了。但我们也没有办法,干预了好几次,都没见什么改善,反而又有树木被伐掉了。大自然就是这样,人不干预,让它自己发展,它就会给你贡献很美的风景;人一干预,它就变样了,美景也立刻就被破坏了。道不像人类,道是不会干预万物的,人类它也不干预,大自然它也不干预。但一切都井然有序,自然就“解其纷”,毫无争斗,毫不混乱。
和其光,同其尘
是“和光同尘”的前身。关于这个词,有两种解释:第一,遇到光明融入光明,遇到尘垢融入尘垢;第二,把光明和尘土混为一体,不加分别。得道高人就是这样,他在世间法中一点都不扎眼,没有一点锋芒毕露的东西,真正是真人不露相。
注意,这四句话是对道的本体性的典型表述。首先,将道的锋芒隐于万物之中,毫不张牙舞爪;第二,让大自然的万相井然有序、有条不紊,让它不再纷扰繁杂;第三,混迹于光明与尘土之中,毫无分别,也叫“道在屎溺”——就连大小便之中都有道,形容道的平常。
前段时间,有个科学家跟我谈到细胞,他说,每个细胞里都有无数蛋白质,它们就像部队一样,各自承担着相应的职责,有些输送营养,有些增强免疫力等等,就像国家一样。我问他,是谁让它们这么做的?他说他们也不知道。我再问他,细胞的原动力哪里来?他也说不知道。实际上,让它们这么做的就是道,它们的原动力也是道。我曾勉强用科学语言描述过它,我说它是宇宙间的原创力,也就是宇宙间最本初的,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动力。它“湛兮,似或存”,就像深渊一样,湛然空寂,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非空非有。这种表述,跟佛教的《金刚经》非常像。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孩子,也不知道谁创造了它,好像上帝还没出现,它就已经存在了。
注意,老子是怎么说出这种文字的?他是在描述证道之后,自己体会到的那种境界。这里所有的文字,都是他的境界呈现。他在极力地告诉弟子尹喜,道是什么样子?在“光明大手印”书中,我也有很多类似的表述,有兴趣可以看一下。包括我写的很多偈子,也都是一种境界的呈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2

主题

1455

帖子

659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593
17#
 楼主| 发表于 2017-3-21 16:06:22 | 只看该作者
雪漠:和光同尘
2017-01-28 雪漠 雪漠禅坛
和光同尘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一辑》雪漠著
今天我本该休息的,最近事情实在太多,没什么休息的时间,很多人都叫我休息,别讲了,但我坚持要讲。为什么?因为,如果你今天累了,给自己一个理由不讲,那么你过两天还会找到不讲的理由。日子一长,成了习惯,就会有无数的理由让你不做你该做的事。如果这样,一辈子你什么都做不成。所以,我不给自己任何理由,哪怕是非常合理的理由。修道也是如此。有无数的理由让你不修道,但你还是要修。
就像我现在,其实打不打坐都无所谓了,但我还是要打。为什么?因为我要打坐。打坐就是我的目的,不需要其他的目的和理由。我不想得到什么,也不急着去死,那么就趁这段时间打打坐。写作也是这样,反正不急着去死,那么就写点东西;交朋友也是这样,来了就珍惜他,反正也不急着去死,也不想绝交,那么就好好对他。修道也是这样,你时刻都要告诉自己,你又不是急着去死,不如放松了心,把心中那些功利、急躁的东西给放下。
这也是挫其锐。我们提倡精进,但我们反对功利。道家说无为而治,就是一个道理。不功利地修,不功利地做事,不在做事、修道之外寻找目的和理由。
修道特别注重挫其锐,那些气势汹汹、飞扬跋扈的人,往往境界并不高。修道就是一点点磨掉这些东西,把所有张牙舞爪的东西都磨掉,只剩下一颗恬淡博大的心。你知道什么叫炉火纯青吗?火烧到一定的时候,烟也没了,火也不大,不像一开始燃烧时那么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只有若有若无的火焰,甚至看不到火焰,这是燃烧的最高境界。所以,修道之始,就要收敛自己的锋芒,对外还要窥破一切的纷扰,内外各种境界,都让它自解于当下,来者自来,去者自去,不要管它。
怎么才能不管它呢?
窥破它的虚假性、变化性,知道它不是永恒的,不值得你担忧或牵挂,于是不追逐任何境界,只管安住自己的真心,安住道体本身。
我交朋友时就是这样,朋友来的时候,我全心全意地对待,朋友走了之后,我也觉得很好,不牵挂他。有他没他,我都是我,不会因为有他就更加幸福,也不会因为没他就痛苦一点。我面对的永远都是当下的事情。所以,我的桌子上永远堆满了东西,要用什么,我都放在桌上,否则一下就忘记了。我脑子里不放这些东西。后来,有人说要帮我收拾一下桌子,把东西放好。我叫他别收,你一收起来,我就忘掉了。只有看到它时,我才能想起它;看不到它,我的世界里就没有它了,因为我心里不放它。这就是我“解其纷”的方法。
世间万物都终究会消散的,该走的始终会走,该来的还是会来,该散的终究会散。有生必有死,一切都在变化。真正的聪明人把握变化,珍惜变化,安住在每一个当下,这就是“解其纷”。不聪明的人期望某种东西,但你越是期望,就越是得不到。为什么?因为期望是一种贪心、功利心。所以,“解其纷”不仅仅是道的表述,也是修道的方法。
还有一点,就是和光同尘。遇到光明融入光明,遇到尘土混入尘土。但它不是随波逐流,因为随波逐流是被动的,是消极的;和光同尘是积极的选择,他就算和光同尘了,也不会丢掉心的宁静和自主。所以,历史上有很多非常伟大的修道者是看不出境界的,直到他死的时候,人们才知道原来他得道了。
比如,明代有个老头子,他整天躲在一个小城里,躲了几十年,一直在那里行医、给人看病,从来没有出过那个城。但有一天,很多人却在很远的地方看到了他,也在做事,也在行医。这时候,人们才知道老头子已经不是凡人,他得道了,会分身了。
传说中,有个修帽子的人也是这样。人们根本不知道他在修道,还以为他一辈子都在做帽子。实际上,他的做帽子就是在修道,做了一辈子帽子,也修了一辈子道。直到有一天,他死了,但他跟别人的死法不一样,他是坐化的。他就在那儿随便一坐,笑了笑,就死了。有个道人觉得很神奇,就把他供在一个地方。过了很久之后,他的肉体仍然不烂不坏,就像慧能一样。有一天,那道人收到了一封信,那封信就是这个修帽子的人写的,他说谢谢道人供奉他。道人就觉得很奇怪:他不是死了吗?身体都还在这里呢,他是在哪里给我写的信?
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得道故事。
有意思的是,修道得道的人中,有很多人都是工匠。你一定要注意。其实我也是工匠,因为我现在开微店,是店小二。庄子也不是大官,他的名声很大,大到千年以后了,但他当时编草鞋,每天的生活,就靠草鞋换来的几文钱。这么伟大的道家代表人物,这么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却一点看不出特别来。他平时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爱好,也不追名逐利,除了写点东西,就是编几双草鞋,日子过得很逍遥。人家叫他去当宰相,他也不当。
为什么?
因为他不想被一种东西控住,不想被任何东西绑架。
为什么叫绑架?
居其位,你就得做很多那个位置必须做的事情,这就是你拥有那个位置的代价。
所以,许多修道的人都不当大人物,他们躲在一个地方,做小小的、不起眼的手工匠人,为的是一份宁静自在的生活,也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做自己该做的事。那诺巴的上师谛诺巴就是捣芝麻的苦力,后来那诺巴辞掉了那烂陀寺班智达的工作,也跟上谛诺巴去捣芝麻卖苦力,最后就成就了,成为了一位更伟大的成就者。谛诺巴每天干什么呢?他每天就是拿个木锤,把芝麻捣碎,再榨出油来。
我的家乡有个毛爷洞,那个地方我去过,小说《猎原》里也写过。那儿的石头上有个脚印,据说是毛爷踩出来的。毛爷死的时候也很奇怪,明明埋了,却有人在凉州城里看到他,然后把他的棺材挖出来,撬开,发现里面放了一只草鞋。这样的故事很多。尤其在中国道家文化中,有很多这样的故事。说是故事,其实也不是故事,因为很多都是真人真事。只是因为太奇怪,太不可思议,才被流传成了故事。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非常奇妙的东西,人类的科学智慧仍然太渺小了。或许未来的某一天,人类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发现一个曾经被很多人拒绝、否定和质疑的世界,发现它就像自己认为的世界一样真实,甚至更加真实。但到了那个时候,人类是不是还存在?地球是不是还存在?宇宙中的很多星体是不是还存在?太阳、月亮是不是还存在?就说不清了。
所谓的和光同尘,就是像上面所说的那些修行人那样,修得很好,但没有人看出他们的境界和特殊来。他们混迹在人群之中,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个路人,没有人知道他们是得道者,没有人知道他们已经超越了这个红尘的世界。但他们也不在乎,安住在自己的明白和安详之中,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2

主题

1455

帖子

659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593
18#
 楼主| 发表于 2017-3-21 16:08:49 | 只看该作者
雪漠:三车和尚
2017-01-29 雪漠 雪漠禅坛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一辑》雪漠著
关于和光同尘,历史上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唯识宗有个大师,叫窥基。他写过很多非常著名的著作。有一天,他到一间寺院去,遇到了一个道宣律师。道宣律师是律宗的僧人,戒律非常精严。他修到什么程度了呢?据说,每天都有天人给他送吃的。
窥基大师来找道宣律师的第一天晚上,窥基大师很早就睡下了,不但睡得不省人事,还打呼噜,也不是右卧,看起来根本不像个规矩僧人的样子。道宣律师对他很不以为然,第二天就对他说,你总归是个出家人,得有点戒相啊,你一点戒相都没有,以后,你还是要好好地守戒吧。窥基大师答道,你不也没有守戒吗?昨晚,你摸了一个虱子,把它丢到地上,结果弄瘸了它的腿,它惨叫了一夜。这时,道宣律师才知道窥基大师是有功夫的。因为,他昨天晚上确实摸出了一个虱子,有心掐死吧,又不能杀生,于是就随手丢到地上。窥基大师当时打着呼噜,眼睛也闭着,道宣律师还以为他睡着了呢,原来他什么都知道,连虱子瘸了腿惨叫他都知道。窥基大师在道宣律师那儿待了几天,然后才离开,怪的是那几天里,天人一直都没来供养道宣律师。等窥基大师走了,天人才来,道宣律师就问他,为啥这几天你不来供养啊?天人说,漫山遍野都是护法神,我根本就进不来啊,这几天晚上,有个大菩萨住在这里。道宣律师这才知道窥基大师的境界,平时他根本看不出来。这就是和光同尘。
这个窥基大师很有意思,他还有一个外号叫三车和尚。
据说,唐僧取经时,经过了一个山洞,在洞里发现了一个入定的僧人。那僧人的头上有个鸟窝,唐僧就知道,他已经入定很久了,于是就拿出个引磬,敲了一下,那僧人就出定了。这是个暗号。我在《西夏咒》里也写过这回事,久爷爷入定时看起来就像是死了,但雪羽儿知道他没死,拿出个引磬一敲,他果然就出定了。僧人出定后,唐僧就问僧人为啥在这儿入定,僧人说他在等红阳佛——就是释迦牟尼佛,说红阳佛成道时,我要辅佐他度众。唐僧说,释迦牟尼佛已经灭度一千年了,僧人说那我等白阳佛——也就是弥勒佛——然后又想入定。唐僧就对他说,你不要入定了,你一入定就几千年,佛住世也就百十年,你一下就错过了。你索性到唐朝的长安城去吧,找个房子最高的人家投胎,等我十多年后取经回来,你正好长大了,就当我的弟子,跟我一起度众。僧人答应了,当时就坐化了。十多年后,唐僧如约取了经回到长安,找到唐太宗李世民,恭喜他得了一个非常好的太子。李世民一说,唐僧发现岁数对不上,于是他入定观察,发现那僧人投错胎了,投到尉迟家族里去了。这时,他已是个翩翩美少年,吃喝嫖赌样样精通,早就忘了自己是修行人。唐玄奘就让他出家,皇帝也让他出家,他虽然不想出家,但不敢违抗圣命,就对皇帝说,你给我一车酒、一车肉、一车美女,我就出家——“三车和尚”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皇帝答应了,他就拉上三辆车子往寺院走,听到寺院的钟声时,他突然就开悟了,就把酒肉美女都打发回去,真正地出家了。他就是后来的窥基大师。
佛教中有一种说法
当你修到一定境界时,要是向朋友们介绍、炫耀,天魔听到就会来和你比试,你就容易入魔。我们小时候修道时,师父们都这么说,他们老是提醒我,你修道归修道,可一定要悄悄地修,低调一点,不要告诉别人。一卖弄,你修成的东西就没有了。如果给天魔知道了,他还会来找你麻烦。所以,和光同尘是非常重要,修道时必须做到和光同尘,不要张扬。
历史上有很多人老是神神道道,显露神通异能,大多没有好下场。如果你看了《三国演义》,就会知道一个叫于吉的人。那时,于吉用符水给人治病,最后就被孙策给杀了。还有很多历史上有名的“妖僧”“妖道”,他们本来是很好的僧,也是很好的道,政府也支持,但他们一炫耀神通异能,一卖弄,就被贬成妖僧妖道,被杀头了。
前段时间,濮阳出了件事:冬天,蛇类冬眠的季节,却有一条白蛇每天都爬出来晒太阳,很多人都看见了,很多人也都拍了照片。人人都觉得很神奇,觉得那该不是平常的蛇,而是蛇仙吧?于是,很多人就给白蛇磕头、烧香、供养。最热闹的时候,一派人山人海的架势。有个学生就对我说,雪漠老师啊,我什么时候能修出个神通,出来弘法。我说,千万不要,他们磕头的对象是蛇,所以没人管你,要是对象换成你,妖言惑众就能判你的刑了。你想想,大庭广众之下,那么多人又磕头、又烧香、又供养的,你影响了社会治安。
当代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第一个就是某个道长,号称有什么神通,后来引起整个社会的批判;还有一个修太极拳的女人,她的太极拳打得很好,偏偏要卖弄,说不挨别人的身子,离得很远,就能把人打出老远,结果被中央电视台曝光了,认为她不符合科学根据,弄得臭名昭著。所以,如果你不能和光同尘,玩一些神神道道,就会引起社会的反感。社会需要和平、安定、团结,需要孔子那种不怪力乱神的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农民起义都是利用这种东西,蛊惑老百姓,引起社会动乱,如张角的太平道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2

主题

1455

帖子

659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593
19#
 楼主| 发表于 2017-3-21 16:13:26 | 只看该作者
雪漠:所谓道体
2017-01-30 雪漠 雪漠禅坛
我们总结一下道体的特点。
所谓道体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一辑》雪漠著
第一,道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更不是想象出来的。
它是万物最初的原动力,先于上帝、苍天、上天,甚至先于宇宙。这是一种客观的真理,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律,不是主观想象出来的,但它也有它的主观性。
第二,道是虚的,无形无相,无法无我,无边无际。
你能把道拿出来给我看看吗?不能。没人能把道拿出来。它和内丹不一样。据说内丹有形象,但道无形无象。证道不一定修成内丹,修成内丹也不一定证道。内丹只是个内丹,虽然很神奇,但也就是个内丹而已,要想得道,你还得继续修,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完成了这两个步骤,才能得道。
第三,道是运动的、变化的,它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它不是固定的东西,没有轨迹,也没有形状,不是圆的或者方的。
第四,道不露锋芒,挫其锐、解其纷之后,才能得道。
道隐于万物之中,与万物浑然一体,不游离于万物之外。
第五,道是混沌的,模糊的,它不是多么清晰的。
我说的混沌、模糊,意思是它不可能被表述清楚,它不是非常清晰的东西。文字也只能载道,它不可能完整地表述道,我对道的所有描述,也只是一种勉强的说法,离真正的道,还有距离。真正的道,在混沌初开时,就已经存在了。
第六,道是一体的,它不是碎片化的。
不能说你得道之后,此时的行为能载道,过一会儿就远离大道了。真正得道的人,已经跟道融为一体了,他的存在本身就是示现道,他的一言一行都承载了道,他永远不会远离大道。
第七,道是超越时空、超越范围、超越方向、全方位的。
它没有任何的割裂性、隔断性。
第八,道是可以寻觅的,所以有寻道、访道、修道、证道的说法。
它可以被任何一种形式所承载、所传播,“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在传播道;“文以载道”也是在传播道。证道者的文字,是可以载道的。为什么有些文字具有神奇之力,能征服人心?就是因为它承载了道。证道者的文字都合道。当你证道之后,就必须传道,你不传道,别人就很难见道。所以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真正的老师是上师
不能是下师——也就是邪师。一定要注意,上师不是宗教称呼,它是一种尊称,就像“大师”一样。真正的上师肯定是大师,但人称大师者却不一定是上师。现在有很多师,但很多都是邪师、骗子。所谓的邪师,就是貌似说法、实则传播邪见的人。他们自己是瞎子,还带着别人一起瞎修。甚至还有下师,下水道的下,这种老师会带着学生向下、堕落。弟子越是跟着他们,越是会学坏。所以,不能找下师,也不要找邪师,要找到真正的上师,也就是能带你向上的老师。
第九,道是自然的、整体的。
它自己往往有一种自动的调控性,不需要电脑设计什么程序,不需要人在这儿按一下,那儿按一下,它是自动的,全方位调控的。就是说,道的运作在每一个分子里,在每一粒尘埃里,它从来没有停歇过。我们就算不治理,青山照样青,绿水照样绿,鲜花照样红,万物自然欣欣向荣。我们小区里有个院子,丢弃好几年了,院里的花椒树还长得很好,还有葡萄等。没有人指挥它们,也没有人照顾它们,但它们在道的滋养下活得很好。如果到了该衰败的时候,它们也自然会衰败,不再占用地球的一丁点儿资源。道生万物,万物的一枯一荣,都渗透了道。
第十,道不是思辨的,不是知识的,它是智能的
而且是全智能、完全不需要人去介入的。
第十一,道是可以感知,可以会意的。
所以说心诚则灵,有求必应。注意,只有对道有信心的人,才能感受到道的存在,才能见道,才能修道,才能证道。如果对道没有信心,对道没有感觉,他就见不了道,会一直迷下去。它靠心灵的契合来感应,所以说“心诚则灵,有求必应”。庙里经常有这类的匾额。
第十二,道可随缘应世。
道可随缘应世。
第十三,道在万物之中,不离万物。
道在屎溺,就是这个意思。
概括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十三点,就是《心经》中的“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道是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的。
以上的十三点,只是道体的其中一些特点,我只是简单地讲一下,不作详细讲解。以后有机缘的时候,我再展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2

主题

1455

帖子

659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593
20#
 楼主| 发表于 2017-3-24 16:48:28 | 只看该作者
雪漠:圣人为啥以万物为刍狗?
2017-01-31 雪漠 雪漠禅坛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为啥以万物为刍狗?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一辑》雪漠著
误解
这也是一个很容易产生误解的地方。
这里的“仁”不是仁义道德的仁,而是一种偏爱、偏心。就是说,天地是公正的,一视同仁的,把万物都视为刍狗;圣人也是公正的,一视同仁的,把百姓都视为刍狗。
什么叫刍?牛吃草的时候,总要从胃里反出来再嚼一次,叫反刍。所以,刍就是草。
老子为什么用“刍狗”来比喻百姓和万物?
有一种说法认为,刍狗是草扎的狗,是一种祭祀用物。
之所以用狗做供物,是因为古代人非常喜欢吃狗肉,远甚于猪肉,所以经常吃狗肉。刘邦麾下有个樊哙,他最初就是杀狗的屠夫,杀了很多狗。据说,过去的屠夫都杀过很多狗,比杀猪还要多。张飞等人也经常杀狗,不过他们也杀猪。那时节有一种说法:“闻得狗肉香,神仙也跳墙。”可见,人们当时非常爱吃狗肉。后来,因为一些文化——比如道教文化——的兴起,吃狗肉的人越来越少。道教认为,狗肉会加重性欲,常吃狗肉,性欲会非常强。还有人说,道士吃了狗卵子,就见不了天日。意思是,修道是不能吃狗肉的,尤其不能吃狗睾丸,只要吃了狗睾丸,就修不成道,上不了天。后来,就出现了狗戒,将狗肉列入戒律,不允许道人吃狗肉。这是一种针对动物的戒律,印度还有牛戒,守牛戒的人一辈子都不能吃牛肉。但是,总的来说,古人对狗肉的喜爱仍然超过了猪肉。所以,祭祀的时候,也会更多地出现刍狗。老子用刍狗做比喻,是跟当时的民俗背景有关系的。
西部也有类似的民俗,比如拜祖宗、送替身、下葬等等,都是从过去传承到今天的古老传统,是一种文化活化石。在西部,老百姓下葬时,亲人会买些纸糊的童男童女、摩托车等东西烧给他们;做送替身的法事时,人们也会扎一个草人,让它代替病得很重的人去死。西部人认为,只要草人承载了自己的生命讯息,就能代替自己承受灾难,当它们带上灾难离开人间时,自己的命也就赎回来了,就能恢复健康。所以,人们祭祀前都会毕恭毕敬地对待草人,生怕他被污染了,祭祀完,才会把草人烧掉或扔掉。我在《大漠祭》里就记录了这种民俗。
替身
很多年前,我舅舅就经常做这些事。如果一个人命尽了,他就做个替身,把那人的生辰八字、名字都写在上面,放到替身身上。然后做法,让替身代表活着的人去承受灾难。
我小的时候,村里有个武装部部长,我们都叫他徐部长。有一次徐部长得病进了医院,开刀时,发现整个腹腔里长满了癌包,已没法动手术了。医生就把伤口缝上,叫他的家人把他拉回家去。后来,他实在没办法,就请我舅舅做法,帮他送个替身。我舅舅就做了一场法事,过上一段时间,他果然好了,今天还活着。但我弟弟也做过这种法事,最后还是死了。所以说不清,我们也不去说,只把它当成古代流传至今的一种传统习俗。
老子生活的时代有祭祀天地的习惯,很多学者就认为,老子所说的刍狗,是祭祀用的草狗。他们的解读是:天地和圣人没有凡俗情感,对待万物和老百姓,就像我们对待祭祀用的草狗一样。很多人都认可这种说法。前段时间,就有朋友在微信上给我留言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为什么?因为我没时间回他的微信,他以为我对他就像对刍狗一样。他是在批评我。他根本不知道,这种说法或许有道理,但圣人并不是这样。如果真是这样,圣人就太无情无义了。事实上,圣人修到一定境界,就证得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众生的喜怒哀乐,他都感同身受,他不可能抛弃众生。
打狗的故事
过去有个故事:有人用石头打狗的脊背,旁边有个成就者也疼得叫了起来,原来,他的背上也出现了一个石头打出的疙瘩。为什么?因为,打狗就像打他。圣人的大爱到了这种地步,怎么可能随意抛弃众生呢?三国时,在生死关头刘备都没有这么做,理由是:他不忍心抛弃离乡背井跟随他的人。何况圣人?
载体和替身
我的理解中,老子说的“刍狗”,更有载体和替身的意思。就是说,万物是天地的载体,承载了万物之德,所以天地把万物当成了自己的替身或载体,一视同仁,没有偏爱;圣人将教化百姓作为自己的使命,百姓也是圣人之德的替身或载体,所以,圣人对百姓一视同仁,没有偏爱。这或许更符合老子的本意。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刍狗就是草和狗。
草代表植物,狗代表动物。所以,圣人之心就跟天地之心一样,对万物一视同仁,没有偏爱,绝不会因为这个漂亮就帮他,那个很丑就灭掉他。因为,阳光既照鲜花又照毒草,清风既吹明月也吹云彩,细雨滋养农田也滋养荒原……
第三种解释是,圣人恭敬、尊重万物
天地也罢,万物也罢,都会死去,就像那个草扎的狗终究会被丢弃一样。但即使明知它终究会被丢弃、终究会死去,圣人也会恭敬地对它、尊重它,就像人们在祭祀前对待刍狗一样。
说明
这几种说法都有道理,比“圣人无情”的说法更妥当。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5-12 07:46 , Processed in 0.69921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