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895|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檗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复制链接]

1222

主题

1455

帖子

659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59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3-12 21:30: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黄檗断际禅师传心法要》(一)
唐河东裴休集  

师谓休曰: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已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缘即施,缘息即寂。若不决定信此心是佛,而欲着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与道相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2

主题

1455

帖子

659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59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3-12 21:31:37 | 只看该作者
《黄檗断际禅师传心法要》(二)
唐河东裴休集  

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无始已来无着相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已来无次第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心即真佛。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佛及众生心亦如此。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为着相故。唯此一心,更无微尘许法可得,即心是佛。如今学道人,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着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2

主题

1455

帖子

659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593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0-3-12 21:44:10 | 只看该作者
《黄檗断际禅师传心法要》(三)
唐河东裴休集

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何以故?无心者,无一切心也。如如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无能所,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趋者不敢入此法,恐落空无栖泊处,故望崖而退,例皆广求知见,所以求知见者如毛,悟道者如角。文殊当理,普贤当行。理者真空无碍之理,行者离相无尽之行。观音当大慈,势至当大智。维摩者净名也,净者性也,名者相也,性相不异,故号净名。
诸大菩萨所表者,人皆有之,不离一心,悟之即是。今学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于心外着相取境,皆与道背。恒河沙者,佛说是沙,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蚁践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尿臭秽,沙亦不恶。此心即无心之心,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但能无心,便是究竟。学道人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被三乘功行拘系,不得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2

主题

1455

帖子

659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593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0-3-13 23:25:15 | 只看该作者
《黄檗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四)
唐河东裴休集

然证此心有迟疾,有闻法一念便得无心者,有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得无心者,有至十地乃得无心者。长短得无心乃住,更无可修可证,实无所得,真实不虚。一念而得,与十地而得者,功用恰齐,更无深浅,只是历劫枉受辛勤耳。造恶造善皆是着相,着相造恶枉受轮回,着相造善枉受劳苦,总不如言下便自认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将心无心,心却成有,默契而已,绝诸思议,故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2

主题

1455

帖子

659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593
5#
 楼主| 发表于 2020-3-15 00:41: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觉明 于 2020-3-15 00:45 编辑

《黄檗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五)
唐河东裴休集  

此心是本源清净佛,人皆有之;蠢动含灵与诸佛菩萨,一体不异,只为妄想分别,造种种业果;本佛上实无一物,虚通寂静,明妙安乐而已,深自悟入,直下便是,圆满具足,更无所欠。纵使三祇精进修行,历诸地位,及一念证时,只证元来自佛,向上更不添得一物,却观历劫功用,总是梦中妄为。故如来云“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若有所得,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又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菩提”。即此本源清净心,与众生诸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遍十方世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2

主题

1455

帖子

659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593
6#
 楼主| 发表于 2020-3-16 23:58:59 | 只看该作者
《黄檗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六)
唐河东裴休集

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虚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故学道人唯认见闻觉知,施为动作,空却见闻觉知,即心路绝无入处,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莫于见闻觉知上起见解,亦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不即不离,不住不着,纵横自在,无非道场。世人闻道诸佛皆传心法,将谓心上别有一法可证可取,遂将心觅法,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可将心更求于心,历千万劫终无得日,不如当下无心,便是本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2

主题

1455

帖子

659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593
7#
 楼主| 发表于 2020-3-17 22:45:36 | 只看该作者
《黄檗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七)
唐河东裴休集

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虚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故学道人唯认见闻觉知,施为动作,空却见闻觉知,即心路绝无入处,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莫于见闻觉知上起见解,亦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不即不离,不住不着,纵横自在,无非道场。世人闻道诸佛皆传心法,将谓心上别有一法可证可取,遂将心觅法,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可将心更求于心,历千万劫终无得日,不如当下无心,便是本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2

主题

1455

帖子

659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593
8#
 楼主| 发表于 2020-3-20 00:59:58 | 只看该作者
《黄檗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八)
唐河东裴休集

十八界既空,一切皆空,唯有本心荡然清净。有识食,有智食。四大之身,饥疮为患,随顺给养,不生贪着,谓之智食;恣情取味,妄生分别,唯求适口,不生厌离,谓之识食。声闻者因声得悟,故谓之声闻。但不了自心,于声教上起解,或因神通,或因瑞相,言语运动,闻有菩提涅槃,三僧祇劫修成佛道,皆属声闻道,谓之声闻佛。唯直下顿了自心本来是佛,无一法可得,无一行可修,此是无上道,此是真如佛。学道人只怕一念有,即与道隔矣!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佛。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着。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八万四千法门,对八万四千烦恼,只是教化接引门。本无一切法,离即是法,知离者是佛,但离一切烦恼,是无法可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2

主题

1455

帖子

659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593
9#
 楼主| 发表于 2020-3-20 01:02:00 | 只看该作者
《黄檗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九)
唐河东裴休集

学道人若欲得知要诀,但莫于心上着一物。言佛真法身犹若虚空,此是喻“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常人谓“法身遍虚空处,虚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也。若定言有虚空,虚空不是法身;若定言有法身,法身不是虚空;但莫作虚空解,虚空即法身;莫作法身解,法身即虚空。虚空与法身无异相,佛与众生无异相,生死与涅槃无异相,烦恼与菩提无异相,离一切相即是佛。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2

主题

1455

帖子

659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593
10#
 楼主| 发表于 2020-3-23 01:00:56 | 只看该作者
《黄檗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十)
唐河东裴休集

此灵觉性,无始已来,与虚空同寿,未曾生未曾灭,未曾有未曾无,未曾秽未曾净,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无方所无内外,无数量无形相,无色象无音声;不可觅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功用到。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离真,皆为妄想。不可以心更求于心,不可以佛更求于佛,不可以法更求于法,故学道人直下无心,默契而已,拟心即差,以心传心,此为正见。慎勿向外逐境,认境为心,是认贼为子。为有贪嗔痴,即立戒定慧;本无烦恼,焉有菩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5-11 12:04 , Processed in 0.79003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