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觉明 于 2018-5-8 00:03 编辑
以前遇到障碍、不顺时,往往到庙里寻求解答与安定的力量。祈求姻缘,拜月老;希望金榜题名,求文昌帝君;疑难杂症,请教妈祖、关圣帝君。为的是寻求心灵上的平静,盼的是「有求必应」。然而,烧香拜佛是为了什么?生活、事业的顺遂?这是有「有所求」心态。六祖慧能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这个「方寸」是什么?我不明白,后来才知道它叫「本心」。 2013年我转换到新的工作场域,然而对新环境不甚满意。事与愿违,我无力改变现况,因此每天上班前都要经历一段煎熬,下班后常常以泪洗面。2014年我收到有关于佛法的课程信息,起初抱着姑且听之的心态,开始接触了禅宗。 「佛法是心地法门,当你遇到生活中的烦恼,会懂得排解、应付,从泥淖中爬出,而非逃避。如果以正确的心态面对,不但问题解决了,内心在极度的痛苦中,也能暂得清凉自在,这是佛法的真谛。真正的佛教徒会带着勇往直前的信心,什么困难来了,都去面对,而非向往安逸的生活。真正大乘佛法的精义,不在于消灾免难,真正的目的在寻求心灵的解脱。而快乐与否不是在物质上,而是在心灵上。如何在心灵上寻求平静、寻求得到幸福很重要。」 是啊!人生不可能风平浪静、一帆风顺。即便是人生的胜利者也不可能事事如意,难免有一丝缺憾。只是在逆境中,如何在内心极度痛苦中「暂得清凉」?遇到困境时,该如何带着「勇往直前」信心呢?对此我感到很困惑。抑或求神拜佛,祈求趋吉避凶、问题迎刃而解?而且,每当听到密勒日巴的故事时,我的心里就会很感伤。我会想:我是罪业深重,才会遇到这样的困境吗?我该如何才能寻求心灵的解脱? 从前的我面对人事物很认真,先生戏称我为「认真魔人」。性情直率的我开心大笑、用力生气、难过,真实地展现表层意识反应的情绪。遇到不如意的事情,用力生气,气完之后,筋疲力竭。教养子女时,稍不如意、与人意见相左时,就会妄念纷飞、怒火中烧。但事后回想,双方感受到的只有情绪,根本无助于解决问题。佛法则教导我们,透过持咒、诵经、念佛,消除妄念、淡化自己的情绪,并试着运用智慧去解决事情。 不过,我执是我个人非常需要修的部分。生活、工作上,我常常遇到坚持己见、不愿意沟通的人,而我很容易卡在是非里。某天看到一张小卡上写着「看重自己是执着,看淡自己是般若」。可是要做到「大化小,小化无」,把自己看淡,确实不易。 在受人称赞时,心中容易生起「我慢」之心。发现时,想扫去,不过像是玩打地鼠的游戏,打这头、出那头。用观照法,我的般若之力不是大日如来,反倒像颗小夜灯,仍无法融化霜雪。所以烦恼多,常常被习气、业力牵着跑。 2016年时,在工作上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所以我选择休假一年。虽然在休假,内心仍是煎熬无比,没有丝毫地放松,果然是「三界不安,犹如火宅」!我告诉自己:在复职之前,得努力学会转念,不然重回工作岗位会更加痛苦。因此我花费很多时间听经闻法,希望能打破自己的执着,获得正见、正觉,也努力行善积德,期望透过修行开悟见性。 「禅宗讲求『疑』,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疑,并非疑师疑法,而是于穷究真理时,全神贯注放下烦恼、分别、执着,终而豁然开朗、明心见性。」因为起步晚,所以希望自己更精进,因此我很爱找问题、问问题。此外,我爱看杂书,所以主观成见多,容易陷入理障,碍知正见,经老师提点后,就比较少去阅读庞杂的书籍了。 佛诞日我皈依金刚般若宗,受赐的法号涵义是遇事能迅速地生起智慧,心却平静不动、很定,然而身体、言语要慢,即是「定慧等持」。而女孩子容易犯小气、忌妒、挑剔的毛病,所以这一生得系统地把这些毛病改过来,进而寻求心灵的解脱、内在的快乐。把自己圆满了,才能影响周遭的人。 禅宗教导我们:生活就是道场,而逆境是心灵的投射与试金石。通过日常生活历事练心,学会逢苦不忧、惜福随缘,行事以良心为准则。然而所念非真,对事情要看淡、放下分别执着,并且反求诸己、包容接纳。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心,才有转变生活、转变命运的可能。若只见他人之过,不懂得反观自心,就算用尽心机,祈求身外的名利,最后仍会内外皆空。以前的我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拚命外求,求得的很快又失去了,只让自己更加失落。 2017年复职,遇到工作上的竞争时,正念、邪念在心中天人交战。后来,我选择放下妄念、把心放空,尽人事听天命。佛法讲求慈悲为怀、自度度他。当我遇到桀傲不逊、行事无明的孩子时,也经历一番挣扎,因为我不知道我的般若是否足够度化这些孩子。经过尝试后,虽然孩子没有办法立刻改变不良的习气,但感受到我的关怀,他们也逐渐地放下戒心,态度不再冷淡、疏离。我想:这是好的开始吧! 2018年初有调动单位的机会,众人在羡慕之余,有的无法如愿,我也担心对方心怀怨妒。想起芥川龙之介的《蜘蛛之丝》,我不希望像犍陀多那般自私,只顾自己不管他人死活,却也担心自己如同他落进原先的泥淖之中,不得脱身。老师劝我处事低调、行善修福,不去过问人是人非、妄加评论,遇人刁难时忍让以待,慢慢地修持,才能安然度过危机。 佛法「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佛法就是教导你面对人生、改变人生。从外求到观照自心,从执着到不执着,从放不下到放得下,这就是在进步。透过修行,慢慢感受不一样的世界。而寻求心灵的宁静与解脱,是我向往的事。在修行的道路上,自己仍有诸多不足之处,当勤求忏悔改过,放下分别执着,时时勤拂拭,莫使习气、业力障蔽了本心。 今生有幸得闻正法、遇善知识、诸位先进,希望能够自度度他。九百多年前苏轼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在这世风日下的五浊恶世里,我也愿禅宗之法大兴,救度天下沉溺的人心。 天 蓝 2018.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