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爱的奥修,
我记起来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写的一个美妙的故事。一个女人怀孕了,一个老智者告诉她,出于对她孩子的尊敬,可以实现她的一个心愿。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被所有人爱。这个愿望被实现了,尽管这个小伙子是个坏蛋,但每个人都爱他。
到他成年时,他身边有他所想要的一切。可他非常不开心,以至于他想自杀。然而,老智者重新出现了,跟他说他可以许下一个心愿。
年轻人希望他能爱所有人,而不是被所有人爱。他的心愿被实现了。他俊俏的面孔变得又老又丑,镇上所有人都反对他。人们朝他扔石头,他找不到吃的穿的。但他洋溢着爱,生活中每件小事情都成了一场爱恋。
他决定去朝圣,在一个寒冷的夜晚,他遇见了那个老智者,智者带着无限的爱迎接了他。这个朝圣者放松在老智者的拥抱里,又变成了一个纯真的孩子。
奥修,能请你评论吗?
奥修:
黑塞是西方人中头脑最接近东方看待事情的方式的人之一。或许没有人比他更懂东方。这个故事暗示出了他对东方关于爱的智慧的理解。
母亲许下的第一个心愿是,她的孩子应该被所有人爱。单看文字,你不会明白文字背后所隐藏的东西。他变成了一个年轻人,他拥有一切,他很俊美。
尽管他行为不端,但他被宠坏了,因为所有人都无条件的爱他。但他并不满足。随着他变得更加成熟,情况发展到他想自杀。
这就是那些想要被爱的人的整个故事。为何他如此绝望?他应该开心才对。你还能要求什么?每个人都爱你,除了你自己。
然而,当你被所有人爱时,你成了爱的客体/物体。你失去了自己的个体性,你失去了自己的完整,你失去了自己的主观性。你成了一个物体。每个人像喜爱一件美丽的艺术品一样爱你,可是没有人想成为一个物体。
那就是他母亲所忘记的。那就是全世界无数人所忘记的。这个心愿看起来非常好,它所暗示的却极为危险。首先,它把你从高高在上的主观意识贬低成了一个物体。
每个人都爱你,他们不在乎你值不值得被爱。你并不值得被爱,是因为老智者的祝福,人们才爱你。他们的爱宠坏了你,你并不值得被爱。你明白,你不值得被爱,但人们仍然爱你。极大的愧疚从你心里升起了,有些事情出了错。
你必须赢得爱。不是赢得而来的爱就像个乞丐——他什么也没挣得,就把他的乞丐碗伸到你面前了。人想要所有的东西都是挣来的,他想要值得拥有。他不应该只是个乞丐。他被贬低成了一个物体,他被贬低成了一个乞丐。
那个孩子并不爱别人,因为那不是愿望的一部分。所以你能看到:他也不懂爱。
火焰应该同时在两端燃烧。
他没有火焰,他是完全冰冷的。他从没爱过别人。你能明白一个从未爱过别人的人的痛苦——因为他对爱一无所知。基于智者的祝福,每个人都爱他,但基于他的理解,没人爱过他,因为他不知道爱是什么感觉。他从没爱过别人——他怎么能知道呢?
所以围绕在他身边的所有的爱都毫无意义。就他而言,没人爱过他。他意识不到他老妈的心愿,以及老智者的祝福。即便他意识到了,也不会有任何区别。
要懂得爱,首先你应该怀着爱。只有这样你才能懂得爱。
无数人在受苦:他们想要被爱,但他们不知道怎么去爱。爱无法以独白存在,它是一个对话,一个非常和谐的对话。
有这么多的爱倾洒在他身上,但他仍然决定自杀……因为别人给你的东西无法让你满足,能让你感到满足的是你给了别人什么。光当乞丐你无法感到满足,而是通过当国王,当你给予时,爱会把你变成国王。
你能给予的非常多,无穷无尽,你给的越多,你的爱就会变得更精妙,更有修养,更芬芳,你也会更满足。
但那个可怜人处境艰难。每个人都爱着他,但他不知道什么是爱。受够了这种爱,他决定自杀。老智者再次出现了,因为那个智者知道注定会如此。母亲要求了某些东西——根据她的大愿,而不是根据智者的。
他知道这个心愿会导致自杀。他说,“我可以满足你一个心愿。”你立刻就能知道那个男孩要什么,因为那就是他所缺失的。
故事非常有条理。表面上你可能不明白,但表面之下,一切都非常连贯。第二个愿望证实了我一直在跟你说的。他许愿,他不想别人爱他,他想爱别人。在这之中他表明,没有第二个愿望第一个是毫无意义的。他想要爱所有人。
但故事到这里可能让你奇怪,随着愿望被实现,那个年轻的俊男变成了一个又老又丑的人。它暗示着,只有年老了人们才会明白他们生命中错过了什么:他们从未爱过。
他们一辈子都想别人爱他们,他们一辈子都痛苦不堪。他们总是想得到越来越多的爱,他们很贪婪。
最后,当人们开始遗忘他们,因为他们变得又老又丑了,他们回顾自己一生,反思错过了什么。他们发现,他们从未给予,他们只想得到。通常来说,已经太迟了。现在,甚至去找接受他们爱的人,都不可能了。
所有的语言中都有这种说法,“臭老男人”,因为当老了,当他不再年轻,不再迷人,一切都会变得丑陋,他已经准备好了去死,他开始明白,他错过了一件事。
那就是为什么他一辈子都感到空虚和毫无意义,他从未爱过,他从未给予。所以现在他想爱别人。但谁想爱一个又老又丑的人?他很恶心。他的爱看起来就像性欲——不是爱,而是将死之人的性欲。
所以当年轻人接受了老智者的祝福,突然他变得又老又丑,故事在这里意味深长。他爱别人的愿望被实现了。
整个故事描述的是人性:现在他能爱了,但没有人会接受他的爱。现在他能给予了,但每个人都会躲开他。他很恶心。
谈论爱是一件遥远的事情,甚至都没人愿意跟他坐在一起。他半死不活,他想爱你。很自然的,他想去爱那些年轻漂亮的人,显然他会被拒绝。
他从钟摆的一个极端摆到了另一极端。单单极端只是一半,没有极端能令人满足。
看到这个情况——人们倾洒爱到他身上时他不满足,爱别人他也不满足——因为现在找人爱很难,他踏上了朝圣之旅,最后他见到了那个智者。
智者知道,因为这是辩证的:母亲选了一部分,那被证明是错的;他选了一部分,那也会被证明是错的。两者结合在一起才会正确,而不是分开。
但现在,看到两者都失败了,他来到了超越,看到所有的二元对立都失败了。当他见到那个老智者,老人拥抱了他,他变成了一个纯真的孩子——跟母亲抱到智者面前接受祝福的那个孩子一模一样。生命已经走完了一整圈,他再次回到小孩。
那个也意味深长,因为生命中的每个失败都会带给你一点点了解,一点点超越。
是那点对二元对立的了解和超越,带给你死后的重生——再次成为一个纯真的孩子,再次,不再掉入旧陷阱的一个机会。但人们不停的掉进同样的陷阱,它已经成了习惯。
在极端的每一次失败之后——在两个极端失败之后,童年的纯真都会回来。但你可能会再次开始整个游戏……
东方有个说法是正确的:生命之圈带着同样的失败不停的走进同样的凹槽,带着同样的苦难走进同样的水沟——看起来没有人学到任何东西。
如果有人真的有学到,对二元对立的超越就不再是圣人的祝福,而是你自己的了解——它从你内在升起,那么就不再需要重新出生。
这就是我所谓的开悟——明白所有的极端都会失败。待在中间,恰巧在中间,钟摆停掉、时钟停掉的地方,时间停止的地方——没有移动,没有欲望,没有目标,无处要去,只是处在此时此地。
现在这份纯真正从你内在升起,这份临在正在你内在诞生,你将不需要再次出生。你在这世上的教育已经结束了。现在你能被更广阔的存在,及所有的开悟们接纳。
这个故事当然非常美,试着深入它所暗示的。世上有成千上万这样的故事,但人们就像看故事一样看。它们几乎总是在儿童书里,儿童什么也理解不了,他们只是看故事。
在静心的人、不再幼稚的人、有所成熟的人需要读这些故事,这样他们能揭开故事隐藏的含义。
无论你在哪里看到这样的故事,把它们带来给我。它们包含着古老的智慧。
摘自: OSHO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La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