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才女吕碧城的念佛方法和大受用 今之念佛者,皆以鸠摩大师所译《阿弥陀经》之“执持名号”为课,本最简便。唯此经尙有玄奘大师之译本,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内有“若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则与《观无量寿佛经》观想之义相近。重在心想,不仅口诵。万法唯心,似以心力重于口力。 又《观经》云:“下品下生者……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据此,则吾人未至临终苦逼之时,除口诵外,应兼念佛(即系念作观)。如事冗心烦之辈,不能作观,则只诵佛号,似已具足。但须切发菩提之心耳。 放下万缘,一心念佛,乃无上清福,最为快乐。予企慕已久。以予之环境论,山中独居一室,终年无人来访,本最宜禅观。唯十载以来,勉学宏法护生之道,与各国通讯,及译著发刊等事,亦颇忙碌,心实不宁。又苦一时难于结束,故取简便方法,亦只持名。每日至少一万,得暇守七(俗名打七),则每日可得六七万之数。皆心中默诵,以十分之一,出声口诵。默诵四字,出声则六字。 予个人之功课如此,未知是否合法,不敢望人皆从我。唯有可为同人告者:一心不乱与否,全凭作课时间之长短。初持诵时,杂念自现,此出彼没,莫可究诘。二小时后,始得粗定,所谓“初伏客尘烦恼”。三小时后,得入细定。四五小时后,则心澄如水,身世两忘矣。 最好勿起身动作,尤不可见人说话。邮报函札,概置不阅,只算此七日中,己身已死。但起七之前,须准备一切,将所需食用等物,购备充足,储贮室内。盖认定此举之成败,为万劫生死之关头也。予昔有女佣杨氏,善坐禅念佛。亦云时间愈长愈佳,坐数小时后得见红光,若时短则不见。今证以“何东夫人生西记”所述之红光,知杨氏之言为不诬矣。 净土诸经,以《普贤行愿品》发挥大乘之旨,最为酣畅。行者宜兼诵此品。庶免误解净宗,独善其身,流近小乘之弊。《观经》能助观想,有关唯识,亦宜常阅。 总之,净土四经,应汇合参阅,自能于此法门,得圆满之认识也。 (《吕碧城著作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