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我发明了心行三部曲,你要跟随我的脚步才行
原创南怀瑾先生著述 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 2023-08-09 00:01 发表于吉林
所谓修行,就是先要我们修正心理行为。在静坐中,对于心念,可以用佛学的名词“贪、瞋、痴”的做分类,看看哪一种念头特别多,而后在行为上慢慢地去修正。举一个很小的例子,比如过团体生活的时候,手脏了,看到旁边没有人,就用别人的毛巾来擦,这个小动作中就包含了贪瞋痴,不用自己的是贪,别人的毛巾脏了没有关系是瞋,这种不明是非的动作是痴。
在“心行”上做工夫,最切实的就是“看念头”,无论是念佛、参话头,听呼吸,念咒子等,是否能够在几分钟内只有这个念头,忘记了身体,一切感觉都没有?我想一般人都做不到。假定做到了,也还不是禅,只是禅的一部分——止。而禅的修养,最重要的着重于“看”,即内观、反照、反闻等。
我们的念头,无论是思想或感情,都是乱七八糟,毫无头绪的。我们晓得,佛者,觉也。以现代的观念讲,什么是佛?绝对清醒的人。什么是凡夫众生?被宇宙实际现象迷惑的人?在监察心念当中,要慢慢地使其“软化”。“软化”是现代语,在佛经称“薄地”,厚的使它薄了,硬的使它变软。佛经中有一句话,众生的心“(竖心+龍)(竖心+戾)难调”。
再进一步,佛学称为“善化”。要我们使一切心念在变成行为的时候,完全是纯善的。至于什么行为是善?什么行为恶?在哲学的观点上,没有绝对的标准,因为善恶是非,同时空而有变动,所以这里不谈善恶的标准问题,只谈学禅在修养上心念的问题。能够达到纯善的境界,学禅算是可以入门了。
这个时候在静坐中,慢慢地就会发觉有一段好像蛮长的清净境界,其实时间都很短,仅有几秒钟。大多数人都把这个清静的境界当作是“道”,有的小乘人却把它当作是“空”,以为达到这种“空”,就可以“断惑证真”。哪里晓得这种清净境界,只不过是第六意识的起伏思潮暂时归于平静而已。其实这种平静状态,还是第六意识的思潮,根本不是“道”,也不是“禅”,但却是过程中很好的现象。要能够把这种清净的现象,定得愈久愈好。
所谓“全波是水,全水是波”,若以为把波压平了,就是“道”,那是不究竟。使心波归于平静,只是修养的方法,平静以后再起新波,还是平静,才是大乘的精神。这个时候的心波,可以自己做主,也才能做到纯善。后来,宋明的理学家们,把这种方法变为修养的功过格,用红黑点记录善恶,作为反省的依据。有些人学袁了凡先生的办法,数红黑豆。如果气质不能变化,恶念不能善化,不管禅学谈得多么好,佛学说得多么妙,结果还是抵不了事,只是“口头禅”罢了。这个时候要注意,修养的工夫是指如何管理自己,并不是用这个标准去干涉别人。《六祖坛经》中两句很平实的话,“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可是一般人都犯了这个错误而不知。
到达了“善化”还不算,必须再进一步的达到“净化”。“净化”与“善化”有什么不同?“善化”是做了善事,还有善的观念;“净化”则是慈悲与爱的愿力,同样为善,但一切善行都是本性自然的流露,不但不妨碍别人,更要处处为别人着想。心念能够从“软化”、“善化”而达到“净化”,才算是真正学禅学佛。
所以说,为什么静坐不容易得定?与心念是否“净化”有绝对的关系。如果说气质没有变化,心念没有净化,能够得定,绝无此事。那不过是生理上得到一点健康,与心理毫无关系。真得到禅定的人,是不会受男女老幼以及生理限制,因为他的基础是建立在心念的净化上,这才是定的根本。
修养的方法,道家偏重于生理,可是他也没有告诉我们生理就是“道”,只是入手的方法而已。而儒家偏重于伦理,佛家则偏重于心理。所以学禅学佛首先要求心念净化。如果真正达到了心念净化,生理必定跟着转化,健康长寿不在话下。而伦理上的待人处事,自然显出一团和祥之气,这就是唯心哲学的根据,这个时候只要一静下来,内心就会观照到自己的心光充满于内外。再进一步,心的功能都会发动。
观心的要领,我的老师袁焕仙先生曾形容说“樽前含笑看人头”,我总认为有一点霸气,但却是参禅的心要。观心久了最少有一样好处,对自己的念头会觉察得很清楚,而一般人,脑子在想什么,大部分都不知道,往往话讲过了,事情做错了,事后再来后悔。可是,真做观心的修行,就会发现是一种极大的苦行。大家大概都有这种经验,当我们动一个不正常的念头,要想用理智把它压下去,有时候根本做不到,这就是业的力量。观心的目的,最初步的工夫,就是要消除心念的业力,而这股力量却很难切得断。如果对每一个念头都能够切断,学禅算是有了初步的基础。由此证明,会谈禅的道理不是禅,会写禅的文章也不是禅,必须返回来,在心地上做一番“天人交战”的工夫,才算是在学禅学佛了。
观心者,就是如何修正自己的心理行为,有时候一个念头要经过好几年的磨练,才能够消得掉,真是一件苦事。因此,我经常劝一些年轻人,学禅如果不是切实地从心理行为修正起,干脆不要学,何必浪费宝贵的时间去做无效的事。观心,要观到如六祖所说的“不思善,不思恶”,善恶都不起了,心境一片平静,固然还不是禅,但却是禅的起步,也就是佛经上所说的“心能转物,即同如来”了。
观心达到了“心如明镜”,在待人处事之间,一举一动都能够了了然然,这个时候只觉得一切都是为别人着想,这样慈悲心才能发起。如果是一天到晚昏头昏脑,一片无明的境界,还说自己在学禅学佛,鬼才相信呢!真做了观心的人,脾气急躁的,一定会变得柔和;意志衰弱的,也会转为刚毅。因此,是否真的学禅学佛,是骗不了行家的。心理行为改变了,生理自然会较为健康。其中有一个哲学原理,就是一切唯心,佛与禅之所以高明的地方,即在此处。
摘编自《南师禅学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