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496|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谭处端传

[复制链接]

1221

主题

1453

帖子

658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58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5-2 09:29: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觉明 于 2021-5-2 09:39 编辑

谭处端传(1)谭处端的少年时代  作者:望仙居士

谭处端,原名玉,字伯玉。山东宁海人。与马钰、孙不二、王处一、郝大通同乡。《水云集》范序称其为当地大族,但金源璹《长真子谭真人仙迹碑铭》、《金莲正宗记》、《续编》、《像传》均未言及,金源璹《长真子谭真人仙迹碑铭》载其父为金银工匠,“于权衡出纳之间,无非平实。辍己生资,以济贫窘,积善累行”,显然其工匠家族难与号称州首富的马钰家族、州首户的郝大通家族、号称豪族的孙不二孙家相比肩。不过谭家可以济助贫困,积善累行,则家境还是相当不错的。
谭玉出生于宣和五年(1123年)三月初一日,比马钰大两个月,全真七子中仅小于孙不二(《年谱》),生而骨相不凡(《仙鉴续编》谭长真传),而且“生而颖悟,识度不凡”(《水云集》范序),“幼而秀发,声韵琅然,人知其非常儿也”(金源璹《长真子谭真人仙迹碑铭》)。
马钰、孙不二夫妇及刘处玄、王处一的碑传均记载了他们出生时的种种异象,而谭处端诸碑传对谭处端出生时的描写则非常平实,并无太多神异色彩,这在全真七子中并不多见。
诸碑传记载,谭玉六岁时玩游戏,不慎堕入井中,人们急着下井救他,却发现他安坐水上;及后家中起火,房屋的脊檩坠于床前,他正在熟睡而浑然不觉,为人叫醒后,神情自若。诸传记对上述二事的记载差不多,还感叹人们据此知道谭玉颇为神异,《长真子谭真人仙迹碑铭》更发出“盖有道之士,非水火所能殒越也”的感慨。但以现代人的观点看来,谭玉这个小孩比较淘气,但命大,人有点迟钝,看不出有什么神异之处。
谭玉幼业儒,入学后,“记诵敏给,同辈罕及。十岁学诗。一日,其所亲指木架葡萄令作诗,有云:“一朝行上青龙架,见者人人仰面看。”众喜其酝藉。”(《仙鉴续编》谭长真传)《像传》、《白云仙表》则认为是十五岁作《葡萄诗》。按最早记载此事的《长真子谭真人仙迹碑铭》叙述有点含糊,其文曰:“至十有五龄而志于学,咏物警策,其《葡萄篇》已脍炙人口。”既可以理解为十五岁时作《葡萄篇》,也可以据“已脍炙人口”一句理解为十五岁之前。
范怿在《水云集》序中回忆了自己与谭玉的交往,曰:“窃尝谓长真先生与余同乡里,年相若而志颇同,幼为儿童之戏,长为朋友之游。”《金莲正宗记》赞语则称谭玉“與三髻(马钰)以同學”,范怿出自宁海豪门范家,马钰出自宁海首富马家,谭玉与他们同学,交游,可见其家庭在当时当地也是很有影响的。
20岁,“乃尊以玉名之,遂涉猎诗书,工诸草隶”(《长真子谭真人仙迹碑铭》)。《仙鉴续编》则称其“长而倜傥,不事边幅,以孝义见称。其于经史靡不涉猎,尤工诸草、隶。”《水云集》范序称赞谭玉“生而颖悟,识度不凡。善草隶书,为人刚正,有操行,乡里敬惮之。”《金莲正宗记》也赞其“为人慷慨,识度不凡,孝义传家,甚为乡里所重。”丘处机《磻溪集》收录有一首《赞丹阳长真悟道》的诗,诗中云“马氏谭君达圣朝”,说明谭玉和马钰一样,都是当时的名士。
这些传记都强调了谭玉的“孝义”,学问方面,则喜读诗书经史,工草隶。
综合上述资料,可见谭玉出身工匠家庭,家庭比较富裕,谭玉有一定的学问和修养,有抱负,有主见,性格刚正,不修边幅,做事比较果断,深受乡里所重,或者说乡人对他有几分畏惧。谭玉后来曾回顾年轻时的岁月,诗云:“从前顽恶骋粗豪,今日存心望孽消”,从“顽恶”、“粗豪”的用词看,谭玉对自己的性格弱点颇为清楚。
/望仙居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1

主题

1453

帖子

658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584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5-6 23:33:18 | 只看该作者
2)罹患风痹  作者:望仙居士

诸碑传均记载,有一天,谭玉因喝醉遇雪,卧于途中,感染了风痹之疾。
风痹,在中医中指因风寒湿侵袭而引起的肢节疼痛或麻木的病症。又称“行痹”或“周痹”,临床表现肢体酸痛,痛而游走无定处。病因风寒湿三邪中以风邪偏胜,而风邪易于游走所致。《灵枢经•寿夭刚柔》:“病在阳者命曰风病,在阴者命曰痹病,阴阳俱病,命曰风痹病。”《景岳全书•杂证谟》:“风痹一证,即今人所谓痛风也。”西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风湿症、纤维肌痛综合征等也出现风痹表现。《金莲正宗记》记载其症状:“风眩瘫痪,缠绵不解,针药甚多,皆莫能效。”则谭处端所患风痹病症已超出痛风的范围,很像中风,非常严重的中风,已到了眩晕、瘫痪的程度,而且,缠绵不解,用了很多针药,都未见好转。
对于谭玉患风痹的时间,各碑传资料皆无详载。《水云集》中也无线索。唯《金莲正宗记》记载:“适大定丁亥冬,风眩瘫痪,缠绵不解,针药甚多,皆莫能效。”将谭玉风眩瘫痪系于大定七年冬,并说多试针药而不治,闻王重阳自终南来到马钰府第,遂前往拜谒,将求治疗之法。似乎谭玉从发病到入道没有间隔。但也可能指此时风痹之症变得严重,患病当在之前的某时间。《长真子谭真人仙迹碑铭》则记载:“公喟然叹曰:‘玉平昔为行于世,略无鲜益,中复遇奇疾,必非药石可疗之。’惟暗诵《北斗经》以求济。忽梦大席横空,公飞升欲据之,见北斗星君冠服而坐,公叩首作礼间,恍然而觉。自兹奉道之心笃矣。”《仙鉴续编》亦云:“自知非药石可疗,暗诵《北斗经》以求济急。梦大席横空,师飞起取之,则诸星君坐其上,师拜其下,恍然而觉。自是,归道之心遂决。”似乎谭玉得风痹之症后没有进行治疗,只是暗诵《北斗经》以求济,后来还梦到北斗星君,从此,归道之心更加坚决。依常理推测,《金莲正宗记》载其多试针药而不治更合情理,因为对于一个知书达理的儒学之士来说,只有在医药无法消除病痛的折磨时,才会往超越的宗教世界裹去寻找。鉴于其他传记资料均没有明确谭玉风痹的时间,从行文推测,谭玉得病当不是在大定七年,则《金莲正宗记》的说法可能有不严谨之处,但谭玉在诵《北斗经》、梦祈北斗星君之前试过很多针药不治很可能反映了事实。
不过,从诸碑传的记载看,谭玉的风痹之症不仅针药莫能效,念诵《北斗经》、梦见北斗星君似乎也没能根治,但谭玉将梦见北斗星君视为一种入道提示,奉道之心更加笃诚。这就为他后来去拜见王重阳作了铺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1

主题

1453

帖子

658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584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1-5-12 22:56: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觉明 于 2021-5-12 22:57 编辑

3)北斗指归    作者:望仙居士

《北斗经》,全称《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收于《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经中称,永寿元年正月七日,太上道祖老君降蜀都,授天师张真人《北斗本命经诀》。经中借老君之口,言北斗七星乃造化之枢机,人神之主宰,有回生注死之功,消灾度厄之力。凡人性命五体,悉属本命星官主掌。因而要人于本命生辰及诸斋日,清净身心,焚香诵经,叩拜本命所属星君,广陈供养,自可消除罪业,福寿臻身,远离诸祸。
北斗是大家最为熟悉的星辰,指在北天排列成斗(或杓)形的七颗亮星,这七颗星叫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斗身,叫做“斗魁”,又叫“璇”;玉衡、开阳、摇光组成斗柄,叫做“杓”。把天璇、天枢两星连成直线,延长五倍距离,即可以找到北极星,故此二星又称“指极星”。北斗星在不同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在天空的不同方位,看起来像是围绕着北极星转动,所以古人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确定季节:斗柄在东,天下皆春;斗柄在南,天下皆夏;斗柄在西,天下皆秋;斗柄在北,天下皆冬。这里的“天下”,是指华夏大地。所以北斗既可用来确定方向,又可确定季节,其运行规律对制定历法也很有用处。
古人发现北斗星的运动与其他星辰不一样,它不没于地平线下,只绕北极星回转。它居于天体的中央。古人认为那是天神中最尊贵的天帝居住的地方。二十八宿也以北斗为中心,它似乎控制四方,为群星之王。于是古人将北斗与天帝联系起来,视北斗为天帝的御车,天帝常驾其巡视四方。《史记·天官书》称“斗为帝车,运于中央”即此意。古人还附会北斗有众多社会功能。《史记·天官书》说:“北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是说北斗掌管人间四时(春夏秋冬)、天文、地理、人道。以后更被附会为主管州国分野、年命寿夭、富贵爵禄、岁时丰歉等多种职能。
道教吸收了北斗信仰,北斗主生杀观念是北斗信仰的主要内容,道教经典《太平经》解释北斗主生杀观念为“(北斗)后六为破,天斗所破乃死,故魁主死亡,乃至危也。故帝王气,起少阳太阳,常守斗建;死亡气,乃起于少阴,太阴常守斗魁”。把“魁”分开就是“鬼”和“斗”,二者在天象中处于特殊的关系之中,道教运用阴阳之间的变化,来诠释北斗的主生杀观念,这也符合道教注重推理来宣扬神化自身道说的规律。《太上玄灵北斗本命长生妙经》也认为,“北斗司生司杀,养物济人之都会也。凡诸有情之人,既禀天地之气,阴阳之令,为男为女,可寿可夭,皆出其北斗之政命也。”道教把北斗司生杀的信仰神化,并冠以“禀天地之气,阴阳之令”的说辞来加强道教的神性色彩。《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中把北斗进一步神化,成为一位能够掌管人间生死的神君,曰:“凡人性命五体,悉属本命星官之所主掌,凡有男女于本命生辰及诸斋日,清净身心,焚香持此真文,自认北极本命所属星君,随心祷祝,善无不应,灾罪消除”。另一道教经典《老子中经》对北斗星君的道教名称作了具体阐述,曰:“璇玑者,北斗君也者,天之侯王也。主制万二千神,持人命籍”。“璇玑”本指北斗的两个魁,这里来代指北斗星君的道教名字,这也是从最初的含义演化而来,作为道教主神(天之侯王)的北斗星君在道教神谱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可以控制“万二千神”,但主生杀即“持人命籍”仍是其主要职掌。
北斗信仰有祈求北斗摆脱疾病困扰、护佑人们平安的功能,道教产生后对这一关系民生的社会功能加以吸收并进一步扩大其功用,进而演变为北斗除妖驱魔的法力。产生于东晋时期的道书《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对北斗所拥有的除妖驱魔的功能有详细的记载:“七星之神,有阴魄阳魂,及正星之神。斗中除妖之神,有五帅四德,七千神将,天罡河魁,大杀大角,豁落立斗,黑衣玄冥,七杀之神,以灭除妖,炼化自然”。《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也记载北斗神具有解除灾厄的神力:“七元君,大圣善通灵;济度诸厄难,超出苦众生;若有急告者,持诵保安平;尽凭生百福,咸契于五行;三魂得安健,邪魅不能停;五方降真炁,万福自来骈;长生超八难,皆由奉七星。”“七星之神”、“七元君”皆为北斗星君之名称,在道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号称鬼官,在《真灵位业图》中排第七左位,可见北斗在魏晋时期正式进入道教神位行列,从内容上完成了北斗信仰道教化的进程。道教还将北斗进一步神化为北斗真君或北斗星君,主要神格为司命神,称北斗真君,受命与三官大帝一起考察活人和死者的功过善恶。北斗居住中央,巡游四方,掌管世间生死祸福。所以一些经书说,驱除百邪、扫掉凶气要祈拜北斗;能够度过八难而长生不老者,更要礼拜北斗。人犯了罪过,三官就会向北斗真君汇报,北斗即令地狱主将犯人永锁地狱,不得脱离苦海。
《北斗经》中提到本命真君,认为北斗第一阳明贪狼太星君(子生人属之),北斗第二阴精巨门元星君(丑、亥生人属之,北斗第三真人禄存真星君(寅、戌生人属之),北斗第四玄冥文曲纽星君(卯、酉生人属之),北斗第五丹元廉贞纲星君(辰、申生人属之),北斗第六北极武曲纪星君北斗(巳、未生人属之),北斗第七天街破军关星君(午生人属之)。本命真君的说法起源很早,《云笈七笺·禀生受命部》云:人“在胞之时,三元养育,九气布化,五星为五脏,北斗七星开其七窍。七星降童子,以卫其身。七星之气结为一星,在人头上,去顶三尺。人为善时,则其星光大而明;为恶时,其星冥暗而小。善积则福至,恶积则灾生,星光坠灭,其身死矣。”人们祭拜北斗,主要祭拜本命星君,所谓人们的命运、生死、祸福,全是由自己的本命星君掌握着,所以自然引得许多信士顶礼膜拜了。历代笔记野史中,记载了不少北斗星君或本命星君显灵的传说。五代时于逖《闻奇录》载有唐朝刺史魏耽虔祀的本命星君化身为马夫,保护刺史及其女的故事。宋人洪迈《夷坚丙志》卷八〈无足妇人〉,讲述了一个士人本命星君化身一道士,打败要加害士人的妖妇故事,最后道士对士人说:我即子之本命神,以子平生虔心奉我,故来救护。同书又记载了北斗或本命星君化为道士、老人,治好孝子病重的母亲(《周昌时孝行)》,给祈祷北斗求子的人送子(《宁氏求子》),帮助抓住盗贼等各类灵应事。明人陆灿《庚巳编》中还记载了七位星君化为朱衣者,扑灭了“素事斗神”的常熟县二妇女家的大火之事。
《北斗经》为张道陵所传的说法为道门所普遍接受,如白玉蟾,在收入《道藏》之中的《静余玄问》一书中说:“先师泥丸翁(陈楠)昔在徽庙时,尝遇大洞真人孙君,与之曰:昔者元始天尊与太上老君所说经教甚不多,后人采摭编录,遂成一藏,如《北斗经》,乃张正一所作。”张正一即正一天师张道陵。《道藏》所录元徐道龄《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注》后序也持此种观点。有人推测该经出于北宋初,未知何据,大约指其流行时间。按上清派有重视北斗的传统。南北朝时期的许多上清经典中都提到存思斗星、步斗的方术。《洞真太上飞行羽经九真升玄上记》云:“仙人徒知咀嚼阴阳,吐纳二气,而不知斗星是阴阳之根府,二气之玄罡也。何不心藏九斗,陶冶二象耶?”“回九气以内照,藏明斗于泥丸,于是魂凝魄炼,合德灵烟,解其道上升上清,得其道身为上真。”《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云:“斗为世人魂魄之司,故有玄冥隐奥为追摄之本。”而符咒之中,更有许多与北斗有关的内容,道士通过罡步飞神北斗,又通过存思,使北斗之气,附于灵符之上,这样符才会有灵验。若人能于平日瞻仰北斗,存心礼拜,也可以得到星君的庇佑,而免除灾难,臻于吉祥。《云笈七签》记载北斗道法,曰:“万法皆从斗中出,万神皆从斗中役。是知一切法,一切行持,非斗真莫能通真应也。故圣师必以升斗度辰者,以冀学士通仙,致真,存元,守有”。道家科仪中核心的步法禹步被称为“步罡踏斗”。其中“罡”、“斗”都与北斗有关,“罡”是北斗星的斗柄,也称天罡,也就是“玉衡”、“开阳”与“摇光”三颗星;“斗”就是七星所聚成的斗形,是踏斗时步法所经过的轮廓轨迹。《抱朴子内篇登涉》中介绍了禹步仪式的运作方式。从步法所形成的轨迹可以看出,禹步的运行就是北斗形状的勾画,每步的落脚点为北斗七颗星的位置,先有斗柄,再到斗魁,最终合成一幅完整的北斗图像,这或许就是“步罡踏斗”的奥秘所在。《北斗经》自流传以来,就受到道教的重视,在道教经忏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周易参同契》在阐扬金丹大道,批判各家方术的时候,就笑话当时的学道之士,日夜朝斗,祈求长生而不得的情况。全真道对礼斗非常重视,并指定有专门的礼斗科仪,全真道的老修行认为,一个斗坛,抵得上三个道场。许多道人有朝静斗(本命元辰)的功课,而《北斗经》列入《玄门四品经》,作为日诵经文,也可见道教祖师对此的重视。龙门派则从中兴之祖王常月起,就重视拜斗,一些老修行至今还有一套《北斗经》秘传修法传承,经法箓罡等十分完备,即老君所谓“更有深妙,不可尽述”之诀。当然,这是道内师徒之间秘传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1

主题

1453

帖子

658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584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1-5-16 10:14:50 | 只看该作者
4)入道始末    作者望仙居士

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秋,宁海首富马宜甫欲投师终南仙人王重阳的爆炸性新闻在宁海疯传。作为马宜甫的同学、朋友,谭玉当对此事非常清楚。九月,正在昆嵛山修炼的年轻修士丘哥来投,王重阳收其为徒,训名处机。由于马宜甫世缘难舍,十月初一,王重阳在马钰府第南园全真庵开始坐环,锁庵百日,当时正值严冬,王重阳故示神异,不起炉灶。谭玉听说王重阳的神异,又联想到北斗星君降临给他的暗示,于是到全真庵向王重阳求医。
根据《金莲正宗记》的记载,谭玉求医的过程并不顺利。其曰:“闻重阳先生来自终南,方在宜甫马君宅中闲居,扶杖往谒,将求治疗之法。先生扃户不纳,公乃坚守终夕,剥啄不已,门忽自开,重阳大悦,以为仙缘所契,乃召之同衾而寝,谈话亲密,过于故交。比晓下床,旧疾顿愈,四体轻健,奔走如飞,方知重阳之为异人也。辄抛弃产金,如视粪壤,乞侍左右,终身不退。乃赐之法名曰处端,字曰通正,号曰长真子焉。赠诗云:‘超出阴阳造化关,一心向道莫回还。清虚本是真仙路,只要安居养内颜。’”
谭玉来求医时,正值王重阳坐环时期,不愿意被人打扰,但谭玉的求医之心极为执着,终夕敲门不止,最后门忽然自己打开了,王重阳以为神意如此,于是接纳了谭玉,并为其疗疾。对于疗疾的过程,《金莲正宗记》语焉不详,《长真碑》记载则颇为详细,其曰:“大定丁亥岁(1167年)仲秋,闻重阳真人度马宜甫为门生,公径赴真人所,祈请弃俗服羽,执弟子礼。真人付之以颂,便宿于庵中。时严冬飞雪,丹灶灰冷,藉海藻而寐,寒可堕指。真人遂展足令抱之,少顷汗流被体,如置身炊甑中。拂晓,真人以盥洗余水使公涤面。从涤之月馀,宿疾顿愈,于是公推心敬而事之。其妻严氏诣庵呼归,公怒而黜之。公拜祷真人,求道之日用。真人以四字秘诀授之,遂立今之名字焉,又道号长真子。”
当时正值隆冬,天气酷寒,王重阳为了度化马钰,故示神异,不起炉灶。在寒冷的天气里,居于四处透风的环中,只以海藻取暖,对于道行高深的王重阳来说,并不算什么,但对于病人谭玉来说,就不行了。王重阳见谭玉冷得无法忍受,就让谭玉抱着他的一只脚取暖,一会儿,谭玉就感觉全身发热,汗流被体。天亮之后,王重阳又让谭玉用自己的洗脸水洗漱,经过一个多月时间,谭玉的风痹之症竟然痊愈了。
按《长真碑》记载之抱足流汗,余水涤面,月馀疾愈,虽然听起来比较玄,但对于一个内丹成就的高道来说,并非难事。《金莲正宗记》所言门忽自开,同衾而寝,一夜旧疾顿愈,四体轻健,奔走如飞就有些夸张了。
《续编》和《像传》的记载与《长真碑》略同,但认为宿疾顿好的时间不是在月余后而是第二天早晨,当然两者也有差异,《续编》将时间系于严冬,《像传》则系于深秋夜寒。除《长真碑》外,几乎所有史料都认为,经过一夜的治疗,第二天,谭处端用王重阳的洗脸水涤面之后,宿疾顿愈,孰是孰非,实难定论。但依常理推测,似乎《长真碑》更为可信。其中的缘故,当与金源璹所作《教祖碑》有关,《教祖碑》言:“有谭哥者,患大风疾,垂死,乞为弟子。真人以涤面余水赐之,盥竟。眉須俨然如旧,顿觉道炁潇洒。训名处端,号长真子。”《教祖碑》没有提及谭处端宿疾治好的具体时间,说的很笼统,很容易给人一种假象,经过一宿的治疗,第二天便痊愈了,但与《长真碑》对勘,很显然,金源璹并非如此认为。
宿疾顿愈,谭玉在感恩的同时,也对王重阳佩服的五体投地,于是下决心拜王重阳为师,随侍左右。但王重阳没有立即收其为弟子,直到有一天,谭玉的妻子见谭玉久不归家,来庵中寻他,谭玉怒而休之。(《长真碑》)。经过这件事后,王重阳知道谭玉出家信念坚决,于是便以四字秘诀授予谭玉,并正式收其为弟子,为其训名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又赠词,有“达真谭玉”之语,其许可也明矣。(《续编》)。又为谭玉取法名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又赠诗一首:“超出阴阳造化关,一心向道莫回还。清虚本是真仙路,只要安居养内颜。”(《金莲正宗记》)。1167年冬,长真师事王重阳,正式出家,时谭长真45岁。(《七真年谱》)严密地说,谭玉这时候起开始称谭处端。从谭玉自赴全真庵到正式出家历时约一月有余。
《金莲正宗记》提及的赠诗,在现存王重阳的诗词集中没有收录,但王重阳确有在收取弟子时以诗相赠的习惯,他曾有诗赠给谭处端,是非常有可能的。后来,谭玉曾有《神光灿》词,谈及其拜师的这一段经历,词云:
谭哥昔日,赡养家缘,积孽有若山丘。因遇仙师,东历海岛三州。
劝诱顽愚向善,悟轮回、舍爱回头。随缘过,守清贫柔弱,云水闲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1

主题

1453

帖子

658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584
5#
 楼主| 发表于 2021-5-22 19:44: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觉明 于 2021-5-22 19:49 编辑

5)四字秘诀    作者:望仙居士

至于王重阳传授给谭玉的四字秘诀,诸碑传均未提及。《像传》言:“师乃拜祷重阳,求道之日用。重阳遂授以四字秘诀,又赠以词,有“达真谭玉”之语,为改今名字。”《续编》载:“祖师复嘉其勇断,遂授以秘诀,立今名号。又赠词,有“达真谭玉”之语,其许可也明矣。”按照两传记载,王重阳曾赠给谭处端一首词,词中有达真谭玉之语。《长真碑》言“真人《步虚词》中有“达真谭玉”之语,味之岂小许哉?”明确标示出王重阳所赠的词牌为《步虚词》。但王重阳现存诗词中并无《步虚词》。不过,王重阳确实有一首词曾提到“达真谭玉”,但词牌名是苏幕遮,词题为“寄与谭哥唐哥”,词云:
训人人,休碌碌。□□搜寻,密妙长修福,慧慧明灯参性烛。
谨谨营躯,食食牟平禄。拜风风,为叔叔。
两两侄贤,莫恋余相逐,切切依从新格曲。了了唐琳,达达真谭玉。

词中称谭处端和唐琳是“两侄”,则唐琳可能是在谭玉入道前后,一同向王重阳求教的弟子,但其事迹已不可考。
从词意分析,这首词显然不是王重阳收取谭处端时所作,而是入道之后的作品。
那么,四字秘语究竟是什么内容呢,查《全真集》,收录有一首《赠弟子颂》,正是赠送谭处端的:
谭仙入道,慧刀能举,
弃妻割爱,舍了男女。
却要随余,余应便许,
羡公决烈,羡公显露。
我吐真诚,却有少许,
入道非难,亦非易做。
苦中寻闲,闲中没苦,
休觅婴姹,莫搜龙虎。

只要真清,要识真趣,
绝尽人我,绝尽思虑。
或饿或饱,或寒或暑,
便戴青巾,便衣纸布。

决要上街,觅钱乞去,
些小绢帛,些小棉絮。
遮藏微体,长令谈素,
三人同行,三人同处。

常用一心,不得二慕,
只是兄弟,并无师父。
惟谈惟笑,共歌共舞,
落绝清闲,任诗任句。
如在庖厨,大家管顾,
不可独劳,也无独措。
自有金乌,自有玉兔,
认得真闲,长生门户。

三人同行中的三人,当即唐琳、谭玉和王重阳。
《赠弟子颂》归纳起来,大约有五点:
一是脱离家庭樊笼,割弃恩爱牵缠,进入闲的境地;
二是勿被名词所淹没,亦不要追逐特殊的修炼,要追求真清真趣;
三是排除与他人的对立意识,摒弃世俗的思虑;
四是一年四季均要着青巾和粗衣,并要乞讨街头;
五是集体生活,契合思想,步调一致。
谭处端入道后的生活,正如此颂所说,《金莲正宗记》载:“先生既受师诀,灭人我,绝思虑,戴青巾,穿纸布。”也与此颂相呼应。
王重阳所授谭处端的四字秘语,大约就是这首四言颂。即便不是,也与这首颂的主旨相近吧。
关于颂中的核心内容,比如“入道非难,亦非易做”,谭处端深有体会,在《水云集》中多次提到,比如继胡子金先生韵:
修行非易亦非难,薄外颐真认内闲。
熁(xié,烤)灸火坑急出离,清凉道岸早跻攀。
常观无欲通玄理,妙趣虚无绝爱悭。
清净无为全在志,存心弱固寂寥间。

减字木兰花
全真门户,静静清清无作做。
非易非难,财色无明尽结丹。
真龙真虎,境灭心忘知去处。
铅汞相传,交媾须离种种边。

《瑞鹧鸪》更是对颂中核心内容的阐发:
修行休觅虎龙儿,只要灵明识本机,昏则弥陀成外盗,悟来烦恼是菩提。
常搜己过心明显,唯见他非性转迷,打破般般休歇去,虚堂深处伴牟尼。

修行休觅龙虎儿,火灭烟消财色离,内炼气神成九转,外除情欲却三尸。
居常休话他长短,处净宜搜自己非,长使灵根无挂碍,自然证果佛菩提。

修行频剔性中灯,照破从来暗里昏,物物头头休染着,昏昏默默绝言论。
超凡入圣非由我,地狱天堂总在君,唯有一条真正路,居常牢闭四城门。

人人学道慕腥膻,嗜酒迷花罪孽缠,心慕腥膻伤物命,意生贪爱损根源。
唯论药术矜能解,岂信金科秘妙玄,如悟本空休歇去,一齐放下学修仙。

修行心炼似寒灰,放下痴贪气色财,人我怎生成道果,是非难得产真胎。
无明灭尽朝金阙,情欲俱忘拜玉阶,修炼真须烟火灭,为心低处有蓬莱。

本来真性是玄机,只在灵明悟得时,火灭烟消成大药,境忘心尽见菩提。
虚闲清净真仙路,寂寞无为出世梯,一法不生无挂碍,修行唯是这些儿。

修行须唱落花莲,损损闲闲任自然,日上莫谈他事短,时中频整自心偏。
休离方寸搜丹药,莫外周游觅妙玄,长使灵台无一物,便成九转产胎仙。

修行非易亦非难,应物慈悲认内闲,意上有尘山处市,心中无事市居山。
常耕清净田三段,定守无为舍一间,地久天长专一志,自然结就紫金丹。

莫言容易做修持,损损存存恐碍违,两饭虑频侵道友,一钱外恐损希夷。
众中戒口忘矜俊,独坐防心断骋驰,十二时中常返照,犹疑暗察有无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1

主题

1453

帖子

658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584
6#
 楼主| 发表于 2021-5-30 09:10: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觉明 于 2021-5-30 09:12 编辑

6)八年行迹    作者:望仙居士

大定八年(1168年)二月初八,马钰终于觉悟而随王重阳出家。在文登的王处一,亦来到拜师。此时,王重阳身边已有丘处机、谭处端、马钰、王处一四位弟子。王重阳命众弟子上街乞觅,他还把刚入道的马钰装扮成伴哥,并在一张大纸上写了首诗贴在马钰背上,名曰纸旗。诗云:

      藏头诗书纸旗引马钰谭处端教化

(口)呼知己亦如然,(火)灭烟消去觅钱。

(金)地种成黄器壁,(土)峰长就白花莲。

(连)连直访海边友,(又)访终南山下贤。

(百)脉婴儿麦田整,(正)邀风月五人圆。


可见,马钰装扮伴哥时谭处端正在其身边,两同学一同上街乞讨。五人圆,当指重阳、丹阳、长真、长春、玉阳,倘此时唐琳已在,则指马钰、谭处端、丘处机、王处一、唐琳。

为了使弟子安心修真,二月末,王重阳率马、谭、丘、王四名弟子往昆嵛山,在山上开凿烟霞洞居住。

三月,郝大通母亲去世,来到烟霞洞拜在王重阳门下。弟子增加至五人,王重阳倾力于他们的教化,关于这段时间在烟霞洞的集体修炼生活,王重阳在《渔家傲·昆嵛山石门庵》中吟咏道:

人得石门山上住。弟兄手脚无安措。一日三时长厮觑。

厨里去。搬柴运水投锅釜。

若劝同流疾作做。心头一点你教误。我待分明说一句。

从开悟。天机不敢轻彰露。


从这首词可以看出弟子们的勤劳和重阳的施教谨慎而耐心。

王重阳当时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但道业未传,遂将精力精力集中到马谭身上,而于马钰重点锤炼,这一方面,是因为王重阳把马钰作为事业接班人,另一方面是马钰尘缘未断,这令王重阳的教化过程颇费周折。

对于全真七子来说,除孙不二为女真外,其余六真中,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未经人事,马钰、谭处端、郝大通已婚,有妻儿。按照道教理论,未经人事,先天未破,易于采药,修炼内丹应该更有优势,但是,未经人事也有坏处,就是心性未经历练,易于受外界影响,从这方面讲,又不利于内丹的修炼。对马谭郝而言,谭处端的决心较马钰、郝大通更为坚定,一是出身不同,谭处端出身工匠之家,并非大富,和妻子的关系好像也不和睦,对于尘世间的一切,并无太多依恋,马钰为首富之家,养尊处优,家财万贯,娇妻美妾,聪子贤孙,世间的拖累远比谭处端大得多,加之出家前后,生活环境迥异,难以骤然适应,所以才会时有动摇,屡费波折。郝大通家世豪富,为州首户,隐于卜筮,江湖习气甚重,个人执念亦重。二是谭处端所患风痹,非常痛苦,王重阳为其治好了痼疾,服膺于王重阳的神通,心甘情愿追随王重阳,修道之心非常坚定。而马钰出家之前,只是有感人生无常,天命难违,并无出家的想法,后来被王重阳多端诱化,方才出家,其中有些被迫的意味,修道过程中一遇到挫折,难免会心灰意冷,萌生退意。郝大通同样如此,入道犹犹豫豫,修道过程一波三折,王重阳、王处一、谭处端均再三激劝之。

不久,马钰因头疼病发作被迫下山。对此,王重阳不得已改变策略。先是让众弟子到宁海乞觅,惟留丘处机侍侧,不数日复命丘处机往呼郝大通,既至,乃告之曰:我有布衲,剪去两袖,我要替背,与汝过冬,自缀袖去。先生拜而受之。盖象古人传衣之法也。(《金莲正宗记》)接着,自己也要下山。其《踏莎行昆嵛山团庵》词反映了当时王重阳的想法,词云:


昆仑山团庵

做就圈模,且休盖椽,诸公怎晓余方便。水符不向此中行,因缘已到文登县。各谨持修,速归锻炼,内容显现亲头面。如今款款渐投玄,恁时得得频相见。


也就是说,王重阳也要和众弟子下山了。发展方向是文登县。

八月,王重阳携长真、长春、玉阳、广宁出烟霞洞,移居文登姜实庵,并在此地方立三教七宝会。这是全真教所建立的第一个民间宗教组织。谭处端、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均见证了这一过程。十月,马钰前来会合。

三教七宝会是全真道建立的第一个民间宗教组织,也代表着王重阳的传教活动,由专门培养少数教门精英,转为教化下层民众并行。钟吕内丹道,以及内丹南宗,均是在少数精英分子中传播,可以称之为精英道教,而全真道不仅注重精英人物的培养,也非常注重全真道在下层民众中的传播,这使全真道真正成为一个道与教合一的宗教派别,而其第一个民众组织,就是七宝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1

主题

1453

帖子

658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584
7#
 楼主| 发表于 2021-8-19 09:44: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觉明 于 2021-8-19 09:45 编辑

(7)九年行迹    作者:望仙居士

大定九年(1169年)春,王处一辞别王重阳,隐居文登铁槎山修炼。四月,王重阳应周伯通之邀,携马钰、长真、长春、广宁转赴宁海周伯通所施庵,并题该庵为金莲堂。重午日,孙仙姑诣金莲堂出家,祖师训名不二,号清静散人,时年五十一。六月,广宁辞祖师,亦居查山。八月,祖师立金莲会。九月,王重阳一行诣登州福山县,立三光会,于蓬莱立玉华会。之后,又向西行(《年谱》)。

一行路过黄县(今龙口市)的卢山延真观,观内有卢真君飞升之处。山中留有卢童井、跨鹤岭、仙人脚、迎仙桥、摔师夼、神门、天梯等古迹胜景。根据康熙《黄县志》记载:“卢山,西南二十五里。建延真宫,乃卢童飞升处。……山色苍巉,水光冷沁,春松湿翠,秋柿赭红,仙迹点缀,神会骈集,为一邑之胜。观祷雨有应。”又曰:“延真宫,在卢山之阳,即卢童升仙之所,隋曰升天观,唐曰仙君观。宋僖宁间,郡守李良辅因岁旱屡祷有应,疏请封号卢仙曰冲禧真君,赐额曰延真宫。”清袁中立等纂修乾隆《黄县志》卷八记载:“晋卢童子:幼有至性,九岁离俗,居于县之西南庐山,辟谷食茯苓,后骑白鹤升天。唐封号冲禧真君。”卢山观也因卢童子升仙而成为胶东名观,有“神仙宅第”和“道教祖庭”之称。卢山胜景也被列入黄县八景,名人登临不断。比如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己未科进士、官至内阁首辅的黄县人范复粹《卢山》诗云:“古径区区通一线,古松瑟瑟参差见。山头月上碧华微,一片松风千径散。画幛遥开翠色笼,一泓桥水任西东。云山低树风花稳,摩壁吟诗兴未穷。轻风细细淡云飞,道籁一声送落晖。桥畔溪花笑向石,野人峰上采薪归。碧巘苍烟色色新,一声笛曲散花津。移尊扫石若为客,又伴青山作主人。”康熙年间黄县知县李蕃《游卢山》诗云:“卢仙曾住此山颠,跨鹤飞升信有缘。石洞尚留行道影,清泉犹似煮芝年。多因塔上留消息,想是松阴有汞铅。怪煞道人浑不醒,乱吹横笛破苍烟。”

谭处端为卢山盛景所动,在卢山延真观的玉皇殿西壁题诗,有“杳杳飚轮去不回,鸾骖鹤驭破云堆”之句。(《续编》)表达了他笃志大道、永不退缩的信念。
《金莲正宗记》载谭处端“大定戊子岁(1169年),辞亲戚,别乡党,从祖师左右,南游汴梁,朝参夕请,多得玄旨。”此后,谭处端与马钰、刘处玄、丘处机等不同,再没有回到家乡。

大定九年(1169年)九月,祖师领丹阳、长真、长春西至莱州,化长生真人出家,训名处玄,字通妙,号长生子,时年二十三。十月,于掖县立平等会。至此,全真七子聚齐,三州五会建成。

《长真碑》有一段记载:“师命公赴维阳,与马、丘、刘同处。”大约发生在此时。维阳,地点不详,有可能为潍阳,也就是今天的潍坊。这段记载显示谭处端此时与王重阳一起,马丘刘则在维阳。王重阳于文登、福山、登州、莱州等地建立“三州五会”,即文登的“三教七宝会”、宁海的“三教金莲会”、福山的“三教三光会”、登州的“三教玉华会”、莱州的“三教平等会”,对于王重阳弟子们在设立三州五会中的作用,具体情形诸碑传大多语焉不详,重阳弟子的诗文集中也鲜有涉及,大约只是承担一些事务性工作。考虑到马钰在设立三州五会期间多不在王重阳身边,则作为王重阳弟子中第二号人物的谭处端和随侍身边的丘处机当承担其中的大部分工作。在此过程中,谭处端不仅修炼了自己,而且为全真道建立胶东根据地及度化下层道众做出了贡献。

大定九年(1169年)九月,王重阳挈四子至汴梁,寓磁器王氏旅邸中。(《年谱》)此后,直到大定十年(1170年)正月四日,王重阳逝世之时为止,一直在对四弟子施以酷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5-7 15:29 , Processed in 0.56835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