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5735|回复: 5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雪煮《道德经 》

[复制链接]

1222

主题

1455

帖子

659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59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1 08:40: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雪漠:你看看从这个角度解读《道德经》怎么样?

2017-01-13 雪漠 雪漠禅坛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一辑》雪漠著


当然,我不会从哲学的角度解读《道德经》。一来,很多人都这么解读,不缺我一个,我只想讲一些别人没讲过的东西;二来,尹喜向老子请教的时候,不是求学,而是问道,也就是说,《道德经》是讲如何修道的。这是《道德经》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如果远离这个目的,讲一些其他的东西,我的解读也就没有意义了。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现在来了个客人,问你:“你学过数学吧?能不能告诉我一加一等于几?”你会怎么回答他?你会不会说一些天文学的知识?或是物理学的知识?还是哲学的思辨?不会。假如你这么回答的话,人家会觉得你很荒唐的。所以,尹喜问道的时候,老子讲的也是修道的东西。我这次就想从这个角度入手,把修道的东西讲出来。我觉得,这可能更接近老子的本意。我也不去谈兵家的东西,虽然很多人都会读到兵家的东西,但我们不讨论这些。我只想从修道和妙用层面讲一讲《老子》。

中国的道家文化太伟大了,老子真是功不可没。为什么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时,马上就成了中国重要的文化支柱呢?就是因为老子的传道。老子对“道”的表述,和佛教的“真如”“空性”非常相似。我上面说的,道家跟佛家契合的东西,也正是这一点。因为这种相似性,佛道后来浑然一体,佛道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佛教中有“五级证道”的说法,其中包括资粮道(创造求道所需要的条件)、加行道(求真理所付出的劳动)、见道(看到道是什么、它在你生命中有什么样的状态呈现)、修道(慢慢保任见到的道)、无修道(在生命中证得道体)。这里的“道”,还有得道高僧的“道”,都源于老子。还有“平常心是道”等等。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可惜,道教现在鱼龙混杂、人才凋零,很少有人真正把道教文化、道家文化传播开来、发扬光大。整个中国文化都是这样,其中也包括儒家文化。实际上,儒家和道家都有很多优秀的东西,不在佛家之下。世界之所以不了解它们,不是它们本身的问题,而是传播的问题。历史上虽然出现过很多大师,但人们传播得不够,有时也太过于片面,没有办法让世界真正地了解他们,也没有办法让世界真正地了解中国文化。比如道教,很多人对道教的传播都偏重于道术,像算命、阴阳、风水等,它们只是道教文化中的小术,属于道的妙用,还不是道体。道教有太多的好东西,后人都没有挖掘出来。现在的很多道书之中,很少见到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尤其是一些学者的著作,不看还好,一看真是不知所云。不过也能理解,他毕竟没有修道,没有访道,也没有证道。他很难进入真正的道家和道教。道教和佛教一样,都是必须实证,才能真正进去、真正见道的。

中国传统文化太伟大了,它们可以铸就一个有智慧的、大写的、自在的、世界无法忽视的人。

很小的时候,我就亲近过道教,还经过了认真的修道,后来遇到佛教,觉得佛教更超越,就在佛教中钻研了二十多年。现在回过头来看道教的东西,不得不惊叹老祖宗的伟大。老祖宗留下了这么多宝贝,却没有被人真正地挖掘出来,还被片面地解读和传播了,有时甚至会被歪曲。这实在是太可惜了。如果有缘,我将来可能会写点东西,也为中国的道家文化做点事情。

当然,现在有很多很好的学者都在研究儒释道,比如北京的学者们,他们都为传统文化做出了很多了不起的贡献。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下,中国文化能真正被世界所了解,能真正为世界输入东方哲学的营养;也希望,我的这次解读能成为一扇窗口,让大家重新认识《道德经》,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有益心灵、有益人生的营养,把老祖宗的宝贝传承下来。

这就是张载所说的,“为往圣继绝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2

主题

1455

帖子

659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59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3-1 10:05:56 | 只看该作者

雪漠:你知道什么是宇宙的原创力吗?
2017-01-14 雪漠 雪漠禅坛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一辑》雪漠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什么是道?

有个问题是人们一直追问的,那就是“什么是道”。

老子在《道德经》刚开始的时候,也提出了“道”。但老子又说,虽然“道”可以表述,但事实上,所有对道的解释,都不是我们所说的道。这种说法,跟佛家对“空性”的解释非常相似。佛陀也说,“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说可以表述,其实还是表述不了。因为它不是概念的东西,概念是人为的、人造的、有为的,而道是无为的、本有的、本来的。

什么是名?

名也是这样,名是各种事物的名相、概念、名称,它看起来可以表述,但表述出来的,也仍然不是本来的那个东西。那么,本来的东西是什么?是佛教所说的“自性”。你可以赋予万物不同的名称,但所有的名称都不是它本身。比如爱情的爱,中文里它读ai,英文里它是love,法文有另一种说法,日文的说法也不一样,有多少种语言,它就有多少个名称,只会更多,不会更少。那么哪个是它?哪个都是它,但哪个也都不是它,而仅仅是它的名相。所谓的名,用佛家的话来说,就是一种固定、本有、不变、永恒的东西。但事实上,这种东西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这种东西是不存在的。所有的名都在变化,都不是本有、固定的,也不会是永恒的。所以,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

不过,老子讲《道德经》的时候,实际上是在给尹喜讲修道,他的所有表述都是为了让尹喜明白如何修道。他不会去管那么多的概念。管概念、管名相的是谁?是诸子百家中的名家,名家喜欢在概念里纠缠不休,把一个概念翻来覆去,搞得非常复杂,老子不是这样。老子的学问,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看似复杂,实则简单。它跟佛家很像,远离概念,直接叩问最本源的那个东西:道和名。

前段时间,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你就算把米消过毒、杀过菌,放到一个密封的袋子里保存,它也会长出一种黑色的小虫子。除非你再把这袋米放进冰箱,冷藏起来,那么它也许就不会生虫。为什么会这样?这些虫子是怎么生出来的?是谁生出了它们?或者说,构成它们的细胞的是什么?又是什么在推动它们从看不到的一点点大,变成后来那个到处乱爬的小东西?我问过很多人,自己也思考过这个问题。就是说,让米中生出虫子的力量,是宇宙间的一种无处不在的原创力,那么,这种原创力,它是不是道呢?

很多科学家都在寻找宇宙的原动力

比如牛顿,他找到了三大定律,但一直到晚年,他都没有找到原动力的答案。那么这个力量到底源自何方呢?实际上就是源自于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就是宇宙的原创力,道无处不在,我们随时都可以感觉得到。就算你把孩子放进保险柜,给他提供最好的保障,他也会衰老,也会生病,也会死亡;就算你把苹果放到冰箱里,超过一定的时间,它也仍然会腐烂。是什么力量促成了这些变化的产生?

西方人说世间万物都是上帝所造,但他们不知道有没有追问过一个问题:上帝又是谁造出来的呢?如果有一个人格化的上帝,他就是从无到有的,那么,最开始的他又是怎么出现的?谁用什么造出了他?如果是他造出了人类,那么构成上帝的原动力又是什么?人类最早的一个细胞是如何出现的呢?其原动力从何而来?宇宙间有那么多星体,星体上有那么多东西,尤其是地球,上面生存了那么多的物种,这些东西最初的那个细胞是如何产生的?任何从无到有的东西,都有一个源头,人们追问的就是这个源头。

所以,老子一开始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他告诉尹喜,道是什么。他说,你不要用道理去解释道,因为,你虽然可以解释它,就像你可以用各种概念来表达各种存在,但你的表达不是本来的那个东西。你叫水的那个东西是不是水?是,也不是。当下它可能是水,但是气温一旦升高,它就会蒸发,沙漠里那么多海子都消失了,它们变成了什么?变成了气。变成气之后,它们就升到天上去了,但过上一段时间,它们又会因为高空的温度很低,再变成水,变成雨,回到地上。这时,它们就不一定是海子了,它们的盐分消失了,过去的形态消失了,一切外在的东西,看起来都跟原来那个东西不一样。你怎么概括它?你概括不了。所有你称为什么什么的东西,它都在变化。变化的那个东西就是老子所说的“名”,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无常”,促成这种变化的那个本体,是不是老子说的道呢?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种说法。说法是什么?说法也是“名”。说法表述的,是不是那个道呢?

一些学者在理解道的时候,仍在寻找一种文字层面的东西。他们虽然知道老子说了,道是无法表述的,但仍然在寻找一个可以表述道的东西。但无论他们怎么表述,大多数人对“道”还是不太理解。

真正的答案是什么?真正的道是什么?

那么,道是什么?它可能是宇宙间、法界中的一种原创力量,它有本初性,也有规律性,是一种本体的存在。我们常说“智慧本体”,这个本体就是道。所谓的本初性也罢,原创性也罢,都仅仅是一种表述。

道生出了虫子,道生出了人,道生出了万物。道甚至生出了上帝。

当然,如果把上帝作为一种对道的表述,那么上帝就是道。但基督教所认为的上帝不是道,他是一个人格化的神,可以护佑信仰他的人。在佛教看来,这样的存在就是天主。佛经中很多对天主的描写,有点像天主教的天主。

老子不去管天主,也不管很多很多的概念和名相,他只管告诉尹喜,你该如何契入道。所以,《道德经》是一种单刀直入的讲法,它直接就让你契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2

主题

1455

帖子

659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593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3-1 15:28:54 | 只看该作者

雪漠:你会无中生有吗?

2017-01-15 雪漠 雪漠禅坛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一辑》雪漠著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中生有

一些哲学家是这样断句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就是说,无名是天地本初的状态,是没有名相的;有名则是万物生成后的状态,这时便有了名相。虽然他们讲得很有道理,但我觉得,还可能有另一种解释。

有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叫王安石。

王安石觉得他们都讲错了,下标点的时候就弄错了。其实不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而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王安石可能是对的,因为他一下就推高了老子的境界。  

道就是无和有

转换成佛教语言,就是真空和妙有。

“无”是“空”,“有”叫“色”。人们对道最大的误解、对佛教的“空性”最大的误解,也刚好在这个“无中生有”的过程之中。

很多人以为佛教的“空”也罢,道的“无”也罢,都是空无一物、什么都没有的意思,是虚无主义。比如,我们谈到有生于无、无中生有的时候,就有很多人都觉得,是从什么都没有的状态下生出一个有来。这是不可能的。比如,零加零加零再加零等于多少?等于零。零乘以无数的零等于多少?还是等于零。再多的零都不可能生成一,换句话说,再多的虚无,也不可能诞生一个有。

那么能生出有的“无”是什么?

是一种变化,也是一种能量,它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学过物理的人就知道,物理学中有两大定律,一是物质不灭定律,二是能量守恒定律。根据这两个定律,没有能量不可能生出能量,没有物质也不可能生出物质。老子绝不会犯这个错,所以,老子所说的“无”不是没有,而是另一种东西。   

老子的“无”是什么?

是一种变化和规律。

万物之始是无形无相的,一团混沌,具有无穷的可能性。这个“无”,有点像佛家所说的“空”。它们在本体上是同一个东西,只不过叫法不一样而已。法源于空性而归于空性,但这空性也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有无穷的可能性。变化的能量,即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这样一种变化。它绝不是虚无的。

现代科学也说过,宇宙间不是什么都没有的,而是有着无穷的暗物质、暗能量,是一种不一定有具体形象的存在。如果你认为它是什么都没有的话,就陷入了佛教所说的顽空,这就是虚无主义。

天地最初的状态,是一团混沌,而不是空无一物。

什么是混沌?

就是有着无数的能量,有着无数的可能性,但永远在涌动变化,永远不会停止。

天地就是这样。有些摄影师花了好多年的时间,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角度拍同一棵树、同一座山、同一片天空,或同一个湖泊,洗出来的照片却没有一张是重复的。为什么?因为,风景时刻在变化着。这种变化,会让一些人觉得沧桑,也会让另一些人觉出生命的力量。

生命的力量就在于变化,天地的本质也是变化的,因为无数的条件都在发生,也都在结束。无数种新的结果在诞生,岁月在流逝,时空在变幻,这个世界不可能不变。变化中没有永恒的本体,就是宇宙一直以来的、最真实的样子。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没有固定形式、一直在变化,天地万物就这样;存在各种显现,又在不断聚合、离散、重组,形成新的存在,就构成了日新月异的、我们能感知的世界。明白这一点,你才能修道;不明白这一点的话,你是不可能修道的。

为什么?

因为,当你明白世界在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本体时,你才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无”或“空性”;当你明白显现的存在,明白不同的存在构成各种显现的时候,就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有”或“缘起”。两者相合,便是佛教的“缘起性空”。道家的有无,跟佛教的缘起性空,有异曲同工之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2

主题

1455

帖子

659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593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7-3-1 15:32:38 | 只看该作者

雪漠:告诉你一个成仙的方法,你想学吗?众妙之门(一)

2017-01-16 雪漠 雪漠禅坛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一辑》雪漠著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无欲观妙,有欲观窍

第一章是《道德经》的精髓,“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又是第一章的精髓。

道家的内丹修炼中,就浓缩成了八个字:“无欲观妙,有欲观窍。”

前者重智慧,在无为状态中安住其妙。无为状态就是空性的境界,也就是心中朗然空寂、有无穷可能性的那种境界。这时,会有无数妙用在你的生命中出现。它相当于证得空性、证道或是契入空性之后,静静地感受万物的流动性。密勒日巴所说的流水三昧,指的就是这种境界。它就是“无”的境界。契入这种境界时,你要静观其妙,也就是静静地、仔细地观察“无”中的妙相与妙慧。《心经》中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照”,就是“观其妙”。

“常有”是妄念纷扰的状态,“欲以观其徼”的“徼”,意思是端倪、实有,可以引申为边界、边际、头绪、迹象等。道教修炼者经常换为“窍”。窍是什么?窍就是窍诀、窍门,在修道中,就是丹田——也就是炼丹、种丹的土壤,守窍的地方,所以叫“田”——分为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三种。各种显现在你心中生起,你杂念纷飞时,就把心收回来观其窍,也就是气沉丹田,意守丹田,观察心中生起的现象,观察你安住的那个东西。这很像佛教的观想。道人一般会意守下丹田,也就是肚脐以下的位置。因为,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在肚脐下方相会时,便会出现水火既济。但你不要管那么多概念,你只管放松下来,随便坐着,远离欲望,静静观察,把世界和自己都忘掉。

一开始忘不掉也不要紧,妄念很多,就守住下丹田,久而久之,定力越来越强,妄念就会减少。一般得到真传,静坐到一定程度后,杂念都会越来越少。一旦静到极致,一点杂念都没有时,你的心中就会出现一点灵光,你就会见到真心——真心是佛家的说法,道家不叫真心,叫元神,妄心叫识神,叫法虽然不同,但佛道两家对真妄的表述是一样的,前者都是没有杂念、却有智慧的无为状态,后者都是杂念纷飞的有为状态——见到真心时,道家称之为得到好种子,种子一出现,道人就开始“怀孩子”,也就是结胎。这时,他就意守丹田,久而久之,就会完全进入妙无——也是妙有——的状态,也就是有无相生的状态。

为什么说妙无也是妙有?因为,有和无虽然名字不同,但它们的本质和本体其实是同一个东西。现象生起时,你必须明白它是变化的;在变化之中,你又要安住在一种不变的东西里,静静地观察它,观察瞬息万变的妙有。

刚开始修道时,你可能会安住不了。那状态忽而出现,你就安住于妙中;忽而消失,你就守住你的窍。在这有有无无中训练自己,不执著任何一种状态。在无执无舍之中,观察妙有中生起的觉性灵光,尽量地延长它。当它消失的时候,你继续意守丹田,到了一定的时候,“无”的境界又会出现,你就再一次守住它。(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2

主题

1455

帖子

659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593
5#
 楼主| 发表于 2017-3-6 08:26:10 | 只看该作者

雪漠:告诉你一个成仙的方法,你想学吗?众妙之门(二)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一辑》雪漠著

炼神还虚,炼虚合道。

道可道,非常道。


无欲观妙,有欲观窍

训练到一定程度,你的元气会变得很足,就会开始周天运行,气会沿着你的尾闾、脊椎、头顶下来,循环运行。《吕祖买药》中有一首重要的道歌,叫《五更词》,歌里有句唱词:“一呼一吸头三悬呀”,说的就是周天运行,我在《一个人的西部》中专门记录了这首歌。

忽而安住于妙中,忽而守住你的窍,就会进入修道。当你明白修道之法时,你就会进入玄妙的境界,进入众妙之门。所谓众妙之门,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的境界。安住于妙中,慢慢地打成一片,就叫得道。修得很好的人,还会结丹——精气神聚在他意守的那个位置,也就是肚脐往下一寸三分的位置,最后结出圆圆的、黄灿灿的、太阳一样的金丹。在蒲松龄的小说中,有些狐仙也会炼丹,据说拜月的狐儿就是在炼丹。《聊斋志异》中说:“有狐在月下,仰首望天际。气一呼,有丸自口中出,直上入于月中;一吸,辄复落,以口承之,则又呼之,如是不已。”相传狐仙的金丹能解百毒,人吃了能增加千年道行,有起死回生的作用。但狐仙若失去自己的金丹,便会功力全失,便回原形。这样的传说很多。说明它是一种客观的存在。道教中还有一种说法:有些人炼成金丹之后,会将金丹化现为人形——道家称之为阳神——让它从中脉里出来,变成自己的另一个身子。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说法,它非常像密乘的幻身,但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具体内容我们以后再说。

老子非常伟大,他的《道德经》开启了内丹修炼的大门。在他之后,很多道人都开始炼丹,慢慢就出现了无数伟大的道家大师。如果不经过内丹修炼,他们根本不可能拥有后来的境界。

当然,《道德经》并不是内丹学说的全部,它仅仅是内丹修炼的理论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张道陵(后称为张天师)在东汉时期创立了道教。这时,道教才作为真正的宗教流派,在历史的舞台上出现。

很多人把道家和道教当成一个东西,其实不是。前者属于哲学流派、思想流派,老子和庄子都是道家的思想家;后者属于宗教流派,也出了很多了不起的学者和内丹大师。两者固然相似、相通,也都很了不起,但它们的性质不一样,不能混为一谈。我们也不能把哲学家和宗教家混为一谈,就像我们不能把佛学家和成就师修炼混为一谈一样。

佛教和道教最大的区别,就是目的地。道教从百日筑基开始,然后三年还丹,九年面壁,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前后足足十二年,即使不算上最初的筑基阶段,也要九年,但修到这个时候,要是不能破执,很多人还是不能解脱。

为什么?

因为,很多人修道是为了成仙的,所谓的神仙、仙人还在六道之中,只有破除一切执著,包括对成仙的执著,才能超越生死,究竟解脱,证得真正的佛果。但道家仍然有解脱的可能,关键在于能不能放下对身外之身、对成仙的执著。能,就可以解脱;不能,就解脱不了。所以,不要看不起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非常了不起。

你如果想修,可以照着我上面的表述修一下,试试看。学过的东西一定要把它用起来,如果学了《道德经》却不用,就等于没有学。前段时间,有个朋友专门对我说,雪漠老师,您讲《道德经》的时候,不要着重讲哲学,一定要多讲讲当代人怎么用。他说得很有道理,所以,这次我就侧重讲该怎么用。

你的看书、听讲,也要侧重于用,要把智慧用起来。首先就要明白,宇宙、法界中有一种智慧是无法表述的,它只能靠你的生命去体悟。所以,你一定要实践。只有照着做,进入这种无为之中,像老子一样安放身心,体会那玄之又玄的妙觉,将时间慢慢延长,让你的生命本体安住于宁静之中,你才会得到真正的自由,才会远离世界的纷纷扰扰,像老子那样,真的成为一个有益于人类、有大智慧、没有任何执著烦恼、得到大自在的人。到了那个时候,就是道家所说的得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2

主题

1455

帖子

659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593
6#
 楼主| 发表于 2017-3-6 11:23:50 | 只看该作者

雪漠:你知道善与恶、美与丑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2017-01-18 雪漠 雪漠禅坛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选自《道德经》

善恶与美丑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一辑》雪漠著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在这句话的理解上,我跟很多哲学家是相反的。他们的理解是:“当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时,就产生了丑恶;当天下都知道什么是善时,就产生了不善。”我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但不一定就是老子的本意。

在这句话的理解上,我跟很多哲学家是相反的。他们的理解是:“当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时,就产生了丑恶;当天下都知道什么是善时,就产生了不善。”我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但不一定就是老子的本意。

老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代最常见的事情,就是战乱。礼坏乐崩,王室、诸侯、卿大夫之间相互混战,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于是孔子开始推行忠孝仁义,墨子开始推行兼爱非攻。同样,耶稣出现的时候,正是罗马的统治已经非常残暴的时候,所以耶稣才推行博爱。

所有对善的倡导,都是因为不善的普遍;同样道理,所有对美的倡导,也是因为丑的普遍。如果我们生活的环境充满了美,我们就不会觉得美很珍贵;如果我们生活的环境充满了善,我们也不会觉出善的珍贵。相反,正是因为我们遭遇的多不是善美,而是丑恶,所以善美才会让我们生起向往,才会让我们觉得珍贵。

几位外国汉学家很喜欢我的《新疆爷》,他们觉得那位老人太美好、太纯净了,他的爱情也太美好、太纯净了。为什么?因为,这世上已经罕见那样的人,很少有那样的爱情了。

很多读者很喜欢我的书,觉得我的书感动了他们,认为我的书里充满了悲悯和智慧,所以他们愿意跟我一起做事,一起弘扬我认可的文化。为什么?因为,他们熟悉的世界里已经很少见到这个东西了。

我的父亲是典型的西部人,他很热心,很愿意帮助别人,但他从来不认为这是美德。在他看来,人本来就该那么做,这是他的本分。但很多人听说他帮助别人的故事,都觉得非常感动,因为目前愿意帮助的人不多了。

为什么冉·阿让得到主教的帮助时那么感动,改邪归正?因为,从来没有人这样善待过他,他生活在一个非常悲惨的世界里。

正因为恶的横行,我们才倡导善的出现;善的价值,也正是因为恶的流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里的既有恶的意思,又有厌恶的意思,它代指的是丑。因为,美让人喜爱,丑让人讨厌。所以,整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时,丑已经很普遍了;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善时,恶已经很普遍了。”老子说的是人性中一种非常微妙的东西,也是一种善恶的先后关系。这个先后关系很重要。在这一点上,我跟很多人的看法都不一样,这也是《雪煮〈道德经〉》的独特价值。我希望,大家能通过我的解读,得到一种过去没有的视角,学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世界。

那么,老子是在否定善美吗?不是。老子只想指出,人们不是因为出现善,才知道什么是恶,而是因为流行恶,才向往善;人们也不是因为出现美,才知道什么是丑,而是因为流行丑,才向往美。善恶是相互依存,能相互转化的。

我的《光明大手印:实修顿入》中有句话:“随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意思是,你看到的好丑不是本有的好丑,而是你心的反应。因为那个丑,所以你觉得这个好;因为这个好,所以你觉得那个丑。刚开始,你觉得某个女孩子很漂亮,最后你们感情不好,你就觉得她是黄脸婆、母夜叉。善恶也是这样,你认为善的人,别人也许觉得恶;你觉得恶的人,别人也许觉得善。同一个人,有人说善,也有人说恶,善恶是相对的,它源于人心。

希特勒杀犹太人的时候,很多德国人并不觉得他有多恶,因为,他靠杀犹太人为德国积累了大量财富,这些财富支撑了他的军队。犹太人的头发还被织成军毯,给军人们盖在身上。直到今天,仍然有一些人认为希特勒是英雄。抗日战争时也是这样,日本报纸上经常说谁谁谁是英雄,因为他杀了多少中国人,砍下了多少脑袋,日本有大批大批的女孩子崇拜这些英雄,甚至愿意嫁给他们、愿意当他们的慰安妇,都是自愿的。为什么?因为她们觉得那些军人特别伟大。但她们眼中的英雄,却是中国人眼里的恶魔、鬼子。

我以前也常举金兀术的例子。对金朝人来说,金兀术是英雄,但是对南宋人来说,他就是恶魔。同样道理,岳飞在南宋人心中是英雄,但金朝人肯定觉得这个岳蛮子不是好人。

所以,善恶美丑都不是本有的、固定的、不变的,而是相对的,不断相互转化的。修道的时候,要去除这些概念,从心里把它们扫出去。

《六祖坛经》中记录了一个故事:五祖把衣钵传给六祖,六祖带着袈裟逃出去的时候,慧明和尚一路追着他,眼看就要追到了,六祖就把袈裟放在石头上,说:“衣钵在这里,你拿去吧!”慧明和尚拿不动袈裟,就对六祖说:“我是为佛法来的,不是为袈裟而来的。”于是,六祖就给他开示心性,说:“不思善不思恶。”

注意,这个地方很容易出错,人们容易把“不思善不思恶”当成那种境界本身,实际上它只是入道之门——慧明和尚就不思善不思恶,然后进入了那个境界。他一进去,慧能就说,“注意!就是这个东西。”为什么慧能叫慧明和尚不思善不思恶?因为,修道必须看破所有的相对概念,看不破相对的概念,仍是有善恶、美丑、好坏等,是没办法修道的。

老子说出善恶之间的关系,就是为了告诉大家,这些概念都是相对的,不是本有的,不要在乎它,不要把它放在心上,不要让它污染你的心。否则,一旦丑出现,就会向往美;一旦美出现,欲望就会出现;一旦欲望不能满足,恶就会出现,仇恨就会出现,情绪、念头全都会出现。这些都是修道的障碍,不破除它们,修道是不可能成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2

主题

1455

帖子

659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593
7#
 楼主| 发表于 2017-3-9 17:02:58 | 只看该作者
雪漠:你知道善与恶、美与丑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2017-01-18 雪漠 雪漠禅坛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选自《道德经》
善恶与美丑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一辑》雪漠著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在这句话的理解上,我跟很多哲学家是相反的。他们的理解是:“当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时,就产生了丑恶;当天下都知道什么是善时,就产生了不善。”我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但不一定就是老子的本意。
在这句话的理解上,我跟很多哲学家是相反的。他们的理解是:“当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时,就产生了丑恶;当天下都知道什么是善时,就产生了不善。”我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但不一定就是老子的本意。
老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代最常见的事情,就是战乱。礼坏乐崩,王室、诸侯、卿大夫之间相互混战,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于是孔子开始推行忠孝仁义,墨子开始推行兼爱非攻。同样,耶稣出现的时候,正是罗马的统治已经非常残暴的时候,所以耶稣才推行博爱。
所有对善的倡导,都是因为不善的普遍;同样道理,所有对美的倡导,也是因为丑的普遍。如果我们生活的环境充满了美,我们就不会觉得美很珍贵;如果我们生活的环境充满了善,我们也不会觉出善的珍贵。相反,正是因为我们遭遇的多不是善美,而是丑恶,所以善美才会让我们生起向往,才会让我们觉得珍贵。
几位外国汉学家很喜欢我的《新疆爷》,他们觉得那位老人太美好、太纯净了,他的爱情也太美好、太纯净了。为什么?因为,这世上已经罕见那样的人,很少有那样的爱情了。
很多读者很喜欢我的书,觉得我的书感动了他们,认为我的书里充满了悲悯和智慧,所以他们愿意跟我一起做事,一起弘扬我认可的文化。为什么?因为,他们熟悉的世界里已经很少见到这个东西了。
我的父亲是典型的西部人,他很热心,很愿意帮助别人,但他从来不认为这是美德。在他看来,人本来就该那么做,这是他的本分。但很多人听说他帮助别人的故事,都觉得非常感动,因为目前愿意帮助的人不多了。
为什么冉·阿让得到主教的帮助时那么感动,改邪归正?因为,从来没有人这样善待过他,他生活在一个非常悲惨的世界里。
正因为恶的横行,我们才倡导善的出现;善的价值,也正是因为恶的流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里的既有恶的意思,又有厌恶的意思,它代指的是丑。因为,美让人喜爱,丑让人讨厌。所以,整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时,丑已经很普遍了;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善时,恶已经很普遍了。”老子说的是人性中一种非常微妙的东西,也是一种善恶的先后关系。这个先后关系很重要。在这一点上,我跟很多人的看法都不一样,这也是《雪煮〈道德经〉》的独特价值。我希望,大家能通过我的解读,得到一种过去没有的视角,学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世界。
那么,老子是在否定善美吗?不是。老子只想指出,人们不是因为出现善,才知道什么是恶,而是因为流行恶,才向往善;人们也不是因为出现美,才知道什么是丑,而是因为流行丑,才向往美。善恶是相互依存,能相互转化的。
我的《光明大手印:实修顿入》中有句话:“随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意思是,你看到的好丑不是本有的好丑,而是你心的反应。因为那个丑,所以你觉得这个好;因为这个好,所以你觉得那个丑。刚开始,你觉得某个女孩子很漂亮,最后你们感情不好,你就觉得她是黄脸婆、母夜叉。善恶也是这样,你认为善的人,别人也许觉得恶;你觉得恶的人,别人也许觉得善。同一个人,有人说善,也有人说恶,善恶是相对的,它源于人心。
希特勒杀犹太人的时候,很多德国人并不觉得他有多恶,因为,他靠杀犹太人为德国积累了大量财富,这些财富支撑了他的军队。犹太人的头发还被织成军毯,给军人们盖在身上。直到今天,仍然有一些人认为希特勒是英雄。抗日战争时也是这样,日本报纸上经常说谁谁谁是英雄,因为他杀了多少中国人,砍下了多少脑袋,日本有大批大批的女孩子崇拜这些英雄,甚至愿意嫁给他们、愿意当他们的慰安妇,都是自愿的。为什么?因为她们觉得那些军人特别伟大。但她们眼中的英雄,却是中国人眼里的恶魔、鬼子。
我以前也常举金兀术的例子。对金朝人来说,金兀术是英雄,但是对南宋人来说,他就是恶魔。同样道理,岳飞在南宋人心中是英雄,但金朝人肯定觉得这个岳蛮子不是好人。
所以,善恶美丑都不是本有的、固定的、不变的,而是相对的,不断相互转化的。修道的时候,要去除这些概念,从心里把它们扫出去。
《六祖坛经》中记录了一个故事:五祖把衣钵传给六祖,六祖带着袈裟逃出去的时候,慧明和尚一路追着他,眼看就要追到了,六祖就把袈裟放在石头上,说:“衣钵在这里,你拿去吧!”慧明和尚拿不动袈裟,就对六祖说:“我是为佛法来的,不是为袈裟而来的。”于是,六祖就给他开示心性,说:“不思善不思恶。”
注意,这个地方很容易出错,人们容易把“不思善不思恶”当成那种境界本身,实际上它只是入道之门——慧明和尚就不思善不思恶,然后进入了那个境界。他一进去,慧能就说,“注意!就是这个东西。”为什么慧能叫慧明和尚不思善不思恶?因为,修道必须看破所有的相对概念,看不破相对的概念,仍是有善恶、美丑、好坏等,是没办法修道的。
老子说出善恶之间的关系,就是为了告诉大家,这些概念都是相对的,不是本有的,不要在乎它,不要把它放在心上,不要让它污染你的心。否则,一旦丑出现,就会向往美;一旦美出现,欲望就会出现;一旦欲望不能满足,恶就会出现,仇恨就会出现,情绪、念头全都会出现。这些都是修道的障碍,不破除它们,修道是不可能成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2

主题

1455

帖子

659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593
8#
 楼主| 发表于 2017-3-9 17:09:40 | 只看该作者
雪漠:让我们来谈谈存在和虚无吧
2017-01-19 雪漠 雪漠禅坛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有无相生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一辑》雪漠著
“有无相生”就是佛家的缘起性空,有是缘起,无是性空,两者互相依托,互相转换,有生无,无生有,缘起就是性空。
最近,我听到很多人都在这一点上出了错。其中包括一位我很尊重的老师。她的学问非常好,但偏偏在这个问题上解释错了。比如,她说到老子的有无相生是缘起性空时,举了个例子:一个房间本来什么都没有,这是空;后来摆上了很多椅子和家具,这是有。她的意思是,有空才有有。
实际上,佛教的缘起性空不是这样。因为缘起和性空不是对立的,它们其实是同一个东西,不是有是缘起、没有是性空,而是缘起的同时就是性空。老子的有无相生也是一样的,善恶是同时存在、不断转化的,有和无、缘起和性空也是这样。缘起就是各种条件,有就是各种条件汇集到一个地方。为什么说它同时又是空的呢?因为,它不是不变的,这么多条件一直在变化,它也就一直在变化,所以,有的同时就是空。而不是空了之后变作有,不是腾空了房子,再把家具放进去。
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很多哲学家都在这里出错了。也是在这一点上,显示出了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区别。
比如存在和虚无,存在和虚无是对立的,但缘起和性空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换言之,佛教的空不是虚无主义,而是性空的同时、变化的同时有缘起的现象存在。为什么?因为,各种条件、现象聚合在一起,在某个时刻构成了某种存在。它虽然是性空的,不是本有的,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是空的,但是在各种条件聚合的每一个瞬间,也确实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现象,它们只是在出现的同时就在改变和消失而已。所以,老子说,显现上的有和本质上的无是一体的,不要认为显现上的存在是实在的,因为它的本质是无,时时都在变化,是不会永恒的,所以不要执著。
这就是老子的有无相生。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也是这样,都是可以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的概念。
比如“难易相成”,难是无数个易构成的,但它同时又是相对的,你觉得难,他可能觉得易;你觉得易,他可能觉得难。
小马过河的故事
小时候上学时,我学过小马过河的故事:小马刚要过河,松鼠就跳过来说:“小马,你怎么敢过河啊?这条河非常深,曾经淹死了我的小伙伴!”小马一听,就不敢过河了。于是小马就问老牛,老牛说:“小河很浅啊,还没有淹住我膝盖。”老牛和松鼠的答案差那么多,小马觉得很奇怪,于是又去问妈妈:“妈妈,我要过河的时候,松鼠说小河很深,淹死了它的小伙伴;老牛又说小河很浅。究竟谁对啊?”妈妈说:“你去试一下不就知道了。”于是小马自己过了河。它发现,原来小河不像松鼠说得那么深,也不像老牛说得那么浅。为什么呢?因为,河水的深浅也是相对的。老牛认为很浅,是因为老牛的个子高;松鼠认为很深,是因为松鼠很小。
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包括修行。
修道看上去难于登天,却是由无数个易构成的,因为修道就是每天持咒、打坐、观想,非常简单。此刻觉得非常难的目标,也许过上一段时间,你回头一望,就会觉得它非常容易。我就是这样,最初修道的时候,我觉得修道真难啊,念头很多,怎么都斩不断,但现在一片明空不生妄念。所以,难易在不断地转化。有时候你觉得一件事很容易,有时候你又会觉得很难;对同一件事,你觉得容易,他可能觉得很难;你觉得很难,他可能觉得很简单。所以,难易不是本有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相互转化的。
“长短相形”也是这样。在我的小孙女陈清如眼里,她的爷爷非常高大。但是当我跟篮球队员站在一起时,我看上去就像个小孩子。长短高矮都是比较而来的。你觉得某个方面你比我长,我比你短,这都是一种攀比。没有比较就没有强弱长短。有时候,长的正好是短的,因为,你在哪个方面最优秀,它就最能制约你,最能控制你的心。就是说,长容易生起执著,一旦有了执著,长就转化为短了。所以,你最优秀的那一面,反而是你最难突破的关口,是你最大的磨炼和考验。这就是长短相形,它不仅仅是一种比较,还有一种更深层的含义。
我们村里有个人非常穷,我们叫他“穷欢乐”,他是《大漠祭》中毛旦的原型,一贫如洗,穷困潦倒,没有人看得起他。但这个人活得很快乐。村里每次扶贫,人们都第一个想到他;干苦力活时,也总是轮不到他。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力气,软软稀稀的。这时,他的短处就成了他的长处。《贾闲人闲传》里的贾闲人也是这样,他是个带点二流子气的闲人、混混,整天闲逛,但他活得最逍遥,谁都照顾他。你说这是他的短,还是他的长?有些人非常能干,结果什么事都让他干,最后就把他给累死了。你说这是他的长,还是他的短?
《庄子》里还有一个故事:
有棵树很大,但软得很,木质不行,想做什么都做不成。有个木匠就感叹道:“这样的树,长着有啥意义?”树觉得很不服气,它说:“我如果有用的话,早就被人砍了,咋能活这么大岁数?我的无用,正是我的大用!”所以,是长是短,真不好说。在道家眼里,长的可能是短的,短的也可能是长的。
最明显的例子是,历史上很多权势很大的人,最终都为权力所害。比如秦国的宰相李斯,他多次使用谋略,一步一步获得宠幸,得到更高的权位,最后反而被自己亲手辅佐的秦二世下令腰斩,还灭了三族,“当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止,笞杀之,枭其首,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其舌。”假如他不曾为秦国的暴政出谋划策,他会不会被赵高所忌,会不会落得如此下场?据说,他受刑前曾经拉着儿子的手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意思是,就算我此时只想带着你,带上一条狗去郊外游玩捕猎,追逐狡猾的兔子,也做不到了!谋略和权势曾是他的长处,但也让他死得非常悲惨,结局还不如一般老百姓。
高下相倾
高下、高矮都是相对的,你认为高的我认为低,你认为低的我可能认为高。但这个“倾”我觉得不仅仅是比较的意思,它还有倾倒、倒塌的意思。就是说,高下在不断变化着,高官忽然就从高位上掉了下来,连平民老百姓都不如,平民流氓刘邦却当了皇帝。所以,相倾指的也可能是变化,此刻高的会变低,此刻低的会升高。还有人认为,“高下相倾”是一种心火往上、肾火向下的呼吸法。这个理论后来变成了道教的一种修道方式,一呼一吸之间,气也随之上上下下。督脉向上走,任脉向下走,任督二脉运行,高下高下。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照着这样修最后得道的人有很多。
音声相和
单纯一种响声叫声,各种响声聚合在一起叫音。这是一种解释。但我更倾向于另外一种解释:内为声,外为音。我们老是说心声,从不说心音,就是因为声是从内部发出来的,音是在外面听到的。而“音声相和”,指的便是一种心声和外音浑然一体的境界,这也是一种修道的境界。相和有点一味瑜伽的味道,指的是打通内外之后,达到了浑然一体,类似于老子后面的“恍兮惚兮”。
前后相随
实现了“音声相和”之后,可能就进入了“前后相随”的境界。按字面来理解,它仍然有比较的意思,很多个体在一起,才有前后之分,因为有前才有后,没前就没后。单个、独立的个体,就谈不上前后了。但道教仍然有另一种解释,说“前后相随”指的是前任后督二脉的运行。另外,“前后相随”跟佛家的因果相随也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前为后之因,后为前之果。怪的是,理解虽然不一样,只要去修道,方法得当,久久不辍,多能修成。
所以,老子用了这么多排比句,并不是简单地想要比较一下。《道德经》的五千言里没有多余的字,如果老子仅仅想要比较一下的话,一个“有无相生”就够了。他之所以用了这么多排比句,是因为每个排比句都有不同的含义,都有不同的特点,各讲了一个修行层次。
老子的目的,就是让你观察大自然有有无无的现象,观察缘起性空,观察各种现象的不断变化,然后破除执著,扫除分别心,进入圣人之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2

主题

1455

帖子

659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593
9#
 楼主| 发表于 2017-3-13 10:35: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觉明 于 2017-3-13 10:37 编辑

雪漠:(一)你知道“无为无不为”的境界到底是什么样子吗?2017-01-20 雪漠 雪漠禅坛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选自《道德经》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一辑》雪漠著

前面讲了那么多概念和比较,都是容易生起分别心的东西,有分别心就有欲望,有欲望就有念头。杂念纷飞,人心就不能安定,就容易烦恼。

老子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无欲就进入妙境,有欲就杂念纷飞、生起烦恼。所以,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让自己从有欲变成无欲。那么该怎么做?窥破欲望,窥破分别。当你窥破欲望,安住于妙境中时,便进入了圣人之列。

圣人做事是无为的。对于这个无为,一些人认为是什么都不做,我的理解不一样,我觉得它是一种无执著的为,就是说,虽然没有执著,但还是要做;虽然一直在做,但心里不生执著。这时,他既没有欲望,也没有偏见,但积极做事。佛教的无为法境界就是这样。当信仰者达到无执之境时,就进入了无为法境界。换句话说,无为是一种境界,它不是一种行为。

圣人做事是无为的。对于这个无为,一些人认为是什么都不做,我的理解不一样,我觉得它是一种无执著的为,就是说,虽然没有执著,但还是要做;虽然一直在做,但心里不生执著。这时,他既没有欲望,也没有偏见,但积极做事。佛教的无为法境界就是这样。当信仰者达到无执之境时,就进入了无为法境界。换句话说,无为是一种境界,它不是一种行为。

《金刚经》中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老子在这里所说的无为,跟《金刚经》上的无为很相似。无为法区别了圣贤和佛陀。就像我的一句诗中所写的:“有事为圣贤,无事成佛陀。”有事,指的是心中有牵挂、有执著,执著地做,可能会是圣贤,但无执地做,就是佛陀。

怎么看他是有执还是无执呢?
有执著就在乎结果,生起分别好恶之心;无执著就不在乎结果,不生分别好恶之心。但前提是你一定要做事,如果你不做事而不生好恶分别之心,你就既不是圣贤,也不是佛陀。你是什么人呢?你是凡夫,是懒汉。所以,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

真正的顺其自然只适用于圣者,因为,圣者虽然不执著,虽然随缘,但也会积极做事;但凡夫一旦顺其自然,就会懈怠懒惰,无所作为,过起懒汉一样的生活。所以,我们不执著而精进地活着,不执著而积极地活着。这才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不为是行为上积极,无为是心态上不执著。就像我经常说的:“做大心之事,守无为之心。”

行不言而教

圣人做事,主要是自己去做,而不是号召别人做,更不是号召别人而自己不做。圣人像太阳一样,总是默默地观照世界,用行为去照亮别人,而不是用言语去制约别人。当然,言语有时也是行为的一种,但圣人更重要的是身教,而不是言教。这一点,和西方哲学家有区别。


万物做而不辞
圣人不会干涉万物的运作,不会说三道四。很多说三道四的人,实际上都不是圣人,圣人永远是自己默默无闻地做事,做了很多事情但不去说。

生而不有
很多事情因为他而成功,很多事物因为他而出现,但他不认为自己做了什么。比如,释迦牟尼讲了四十九年经,却没有说过一个字。这就是典型的“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做了也不指望依靠它得到什么。“恃”是依靠的意思,也就是凭借这个行为得到什么利益、得到什么好处、得到什么地位。换个说法,就是做而非功,做了也不需要依靠它得到什么东西,所有的行为都是全无功利的。

功成而弗居
功成名就之后,也不认为这是自己的功劳,不因之而沾沾自喜。
历史上有很多居功自傲的人,一旦功高盖主,就会死于非命。

比如韩信,帮着刘邦打天下的三大谋臣、功臣是韩信、萧何和张良。张良很聪明,刘邦当上皇帝之后,他就不再当官,而是去修道、辟谷去了,后来得了善终。韩信没有张良的智慧,他居功自傲,不知进退。有一次刘邦问他,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十万。刘邦又问,那么你能带多少兵?韩信说多多益善。刘邦听了就很不高兴,知道这个人太骄傲。最后,韩信就被吕后和萧何杀死在未央宫了,还定了他谋反的罪名,灭了他三族。

文种也是这样。越王战败时想自杀,是文种献计救了他,后来文种、范蠡帮助越王灭了吴国。吴国灭了之后,范蠡就写了封信给文种,劝他离开越王,因为越王是“长颈鸟喙”,一看就像凶猛的动物,身上有一种非常不好的气,只可与他共患难,不可与他共富贵,还是赶紧走吧。然后范蠡自己就先走了,据说还带走了西施,但我觉得他可能不会带西施。为什么?你想想看,一个老头子,带着个绝色美女,一路上得遇上多少麻烦?说不定还会遭祸。当然,如果他真带了,那当然是最好的,这是一个美好的祝福。老百姓都希望,像他这么好的人,最好能带上个美女走,两个人过上幸福的生活,不然老百姓会觉得范蠡太没意思了。但范蠡自己是不是这么想,就另当别论了。如果我是范蠡,我就不会带上西施。带着西施,就像挂着美玉走在树林里,会遭遇抢劫,成为一种祸患。

但文种舍不得富贵,他没有走,只是抱病不上朝。结果有人就陷害他,说他想要造反,越王当即就赐了他一把剑,叫他带上自己没用完的几条计谋,去地下帮着死去的先王。文种就自刎而死了。

文种的功劳那么大,越王为什么要杀他?因为越王好猜忌,他老怕别人抢他的江山,文种的功劳太大,也太厉害了,文种献了九条计,自己只用了三条,就把吴国给灭了,要是自己死了,儿子收拾不了文种怎么办?所以越王索性就把文种给杀了。后来,人们说,这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就是说,没有鸟儿的时候,再好的弓箭也没用,该收起来了;没有狡猾的兔子,就可以把猎狗给煮着吃了;敌国已经灭亡了,就可以杀掉谋士了。中国有一句成语是“功成身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你功成了身还不退,那么就难免会有祸患。文种不明白这个道理,范蠡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范蠡隐退了。但即使有了文种的先例,韩信还是没有退隐,他不但没有退隐,还那么骄傲,当然会被杀掉。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2

主题

1455

帖子

659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593
10#
 楼主| 发表于 2017-3-13 10:39: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觉明 于 2017-3-13 10:41 编辑

雪漠:(二)你知道“无为无不为”的境界到底是什么样子吗?2017-01-21 雪漠 雪漠禅坛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选自《道德经》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一辑》雪漠著

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很多非常优秀的人物,在帮着主子打下天下之后都死于非命了。比如,朱元璋打下天下之后,几乎所有的功臣都死了,而且都是死于非命。据说朱元璋是火烧庆功楼,其实不是。但帮着朱元璋打天下的所有大臣确实都死于非命了,很少有例外,甚至包括刘伯温。刘伯温才能很强,又没有居功自傲、忠心耿耿,但他还是在得了风寒之后怪怪地死掉了。有人说,他得病之后,朱元璋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看他,还给他开了药,他吃了那副药,病情就加重了,后来他去见朱元璋,婉转地跟朱元璋说了这件事,但朱元璋只叫他好好养病,他就告老还乡了。有人说是胡惟庸带的御医给他开了毒药,而这个主意很可能是朱元璋出的。胡惟庸后来死得更惨,是谋反被杀的。包括汉景帝,也诬陷了帮他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夫,导致周亚夫的自杀。所以,真正聪明的人,是那些功成而不居的人,比如张良和范蠡。范蠡后来改名陶朱公,做生意,每次发了大财都不要——据说是三盈三虚,三次发了大财,三次都散给老百姓,最后被人们奉为财神。这样的人就能得到长寿。这就是“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因为不居功,所以这个功他才失不掉。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美国总统华盛顿也很好,独立战争之后,他连续当了两任总统,设立了许多持续到今天的政策和传统,但两任之后他就自愿放弃权力,不再谋求续任了。他非常了不起,几百年来一直被人敬仰,就像圣人一样。

当然,老子不是教关尹子如何打天下、坐天下,关尹子也不是问他如何打天下、如何坐天下。关尹子只是函谷关的关长,他又不是皇帝,他如果问老子怎么坐天下,不就说明他心思不纯,有谋反之心了吗?他肯定不敢。老子也不会指点他如何打天下、如何治理天下,否则老子也像谋反一样了。老子为什么是圣人?因为他是得道之人。所以,老子教关尹子的东西,都是关于如何修道的。老子的任何哲学思想,都是为修道服务,为了指导修道的。

那么,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不仅仅要从哲学层面理解,更要从修道的层面理解,侧重于实践老子关于修道的那些表述。因为,他讲的这些东西或许不仅仅是哲学,也是一种修道上的知见。

比如,刚才我们说看破世界的虚幻,把所有分别心都扫除,不执著了,就会慢慢进入圣人之境,那么就会“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是不执著,那么为什么重视身教多于言教?因为他看破了,知道所有的语言都没有意义,真正的道,是必须你自己去体悟的,不是言语可以表达的,正是“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他才“行不言之教”,把自己做好。

这里可能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禁语。有些修行中是有禁语戒的,闭关的时候你不能说话,有些人甚至一辈子都不说话。也许,其源头,就跟“行不言之教”有关系。因为,“行不言之教”就会慢慢地契入道,这时,你一旦说话,那种妙觉的状态就丢失了。所以,他宁愿在无言中体会那无为之大妙,“有欲观窍,无欲观妙。”静观万物生长而不加评判,不生分别,静观万相。也就是“万物做而不辞”。就像我平时所说的,“静处观物动,闲里看人忙。”

这时,即使你看到万物、万相,也不会认为它是实有、实存的,因为你知道“有无相生”。这可能是“生而不有”的另一种意思。万有万有,一空生万有,有被认为是存在,但是在修道者眼中,是“生而不有”的。因为,所谓的有并不是实有,而是一种妙用,是变化的现象,出现的同时就在消失。

同样,刚才讲“功成而弗居”时,我们讲的是社会上的事功,比如文种们建立的功勋。如果从修道的角度讲,又会出现另一种理解。《金刚经》中说:“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老子也是这个意思。你就算修得很好,也不觉得自己得到了什么。为什么?因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你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将多余的东西给扫掉了。

哪怕练功的过程中,你真的得到了一点觉受、智慧,你也不要执著。一旦执著,把虚幻的东西当成实有的,或是告诉别人,那状态马上就会变化。

大概在二十来岁的时候,我特别喜欢道家的内丹,我一入禅定,屋里就唰唰地闪起电弧光。什么是电弧光?就是闪电一样的光道,就像电焊一样,非常强烈,唰唰直响。有时,前胸还会出现亮亮的光,鼻子里也会出现强光。有人称之为“阳光三现”,是证得某种证量的征兆。可我一旦希望它再出现,它就再也不出现了;当我不管它,安住在无为状态中时,它才会再次出现。也许,这也是一种“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所以,修道时,就算出现各种神奇的现象、幻觉,你也要告诉自己,不要执著。佛来也杀,魔来也杀,所谓的杀,就是扫掉它,不管它,不要这个东西。

那么,如何到达这种境界?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


实践我讲过的这些东西。慢慢地修,通过观察万物的相生,观察万物的相克,观察万物的辩证,慢慢地将它们融入修道,让哲学产生实际的意义。

比如,实践“有欲观窍,无欲观妙”,体味前面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发现为何名是相对的?为什么有欲?如何做到无欲?发现善恶美丑的虚幻性,发现有无的相对性,发现难易的转化性,发现长短的相互制约性,发现高下的循环性,发现前后的变化及相随性,发现自己的心声和大自然的声音的和谐性,发现个体生命和大自然的和谐性,发现这诸多的性所构成的修道中的一个整体。这时,你就会明白,老子不仅仅在表述一种相对哲学。

为什么我要经常突出这一点?

因为,最近,我听了很多人——无论是有名的、无名的、名大的、名小的、儒家的、道家的——讲《道德经》,他们都说老子说的是相对哲学。但要真是相对哲学的话,我就有点想不通了,因为关尹子不想当哲学家,老子是没理由跟他说这些的。所以,里面一定有修道的东西,我们不要单纯从哲学层面理解它,要用生命实践它,把哲学化为修道时的妙用。因为,假如没有这种实践的话,东方哲学就失去它最重要的价值了。我们一定要明白,佛家也罢,道家也罢,儒家也罢,最重要的都是实证性。哲学只是“教”,如果没有“证”,“教”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在行为中实践自己信奉的真理,必须将信仰体现于行为,否则就没有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5-11 07:49 , Processed in 0.82226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