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技击是梅花拳的灵魂 燕子杰梅花拳道馆 2023-10-21 20:52 发表于北京
《梅拳秘谱》的[梅拳概论]中说:“盖学拳者侧重于身体之一部,而展其所长,另创一家,于是门派生焉。迄今尤能保持原有状态者,仅梅拳耳。”[1]什么是梅拳所保持的原有状态呢?梅花拳所保持的这个原有状态,就是它那卓越的技击能力。梅花拳原本就是在技击实战中产生的拳法,老百姓很早就把这种拳法称为“培养大将之材的一门学问”。古代的大将是干什么的?是领兵打仗、保国杀敌的!因此大将们练的拳法,首先要能在实战中使用。作为一名战将,不但要武功高强、勇猛威武。还要熟知兵法、足智多谋,有坚强的意志、宽广的胸怀、灵敏睿智的头脑等。为了培养出练功者这些宝贵的品质,因此梅花拳的锻炼一直是进行着“文武合一”、“精、气、神”一体的全面的训练。从上述《梅拳秘谱》中的话可以看出,中华武术原本面貌也应该如此!
“技击是武术的灵魂”这个口号,早在1984年开封召开的“全国武术技击理论研讨会”上武术界就提出来了。可见当时已经有不少人认识到,中华武术就是来源于远古时代的技击实战。技击代表了武术的本质和精华,它是武术的生命和灵魂。武术如果丧失了它的技击功能,也就不能再称为武术,它已经变成了健身运动或艺术体操。
随着社会的科技进步,人们在战斗中使用的枪械,已经日益先进和灵巧。因而武术技击作用也就日益衰退了,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因为现代社会已经不是三国或水浒的时代,正如小说“鹁鸽旋窝”所描写的那样[2],许多掌握传统武术技击绝技(如枪术中的“岳家三枪”,棍法中的“鹁鸽旋窝”等)的民间武术家已面临着穷途末路。当然这些古老的传统套路、绝招等,也可以看成是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仍有研究、欣赏的价值。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们的社会现实意义已经越来越小了。
但是梅花桩的技击,却和上述传统武术的技击套路、绝招不同。它没有固定的形态,变化起来神妙莫测,应用起来也没有任何条件。说到底梅花桩技击是人在战斗中,大脑灵感激发后人体的自然反应[3]。因此梅花桩的技击训练,也不像一些传统武术那样,打沙袋、踢木桩、击木靶等。梅花桩的技击训练,就是从基本功架子开始,经过成拳、拧拳、器械等一系列“练形、练气、练神”的方法。当梅花桩武功达最高层次时,我们练功的方法已经主要倾注到练神上。
讲到这里,以下几个问题读者必须明确--
1、梅花桩是一门培养大将之材的学问,所以它也是一门技击的拳术。梅拳弟子们要像古代大将那样要求自己,因此必须也要学会技击。没有梅花桩技击本领的人,也不可能彻底理解梅花桩的真正精神。
2、梅花桩的技击绝不是一般的拳打脚踢,正如古代名将的武功那样,是与文理、兵法揉为一体的“大武“[4]。
3、由于梅花桩技击,是练功者在心性空寂的状态下,大脑灵感激发后人体的自然反应。因此梅花桩技击能力的训练,实质上也就成了训练大脑灵性、培养灵感思维的过程!就此一点,梅花桩的技击,就具有了极大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说明白点,我们学习梅花桩技击,不是为了打架,也不是为了参加比赛,而是为了开发智慧和培养大脑的灵性。
如上所述,梅花桩技击的理论、观点和训练方法,虽然在梅花拳的架子、成拳、拧拳和器械中都已经有了。但彻底领悟到的人却极为稀少,很多人也只是似懂非懂,这就大大影响了人们对梅花桩精神的真正理解。既然我们学习梅花桩技击的目的,是为了开发智慧和培养大脑的灵性,为什么不点拨一下让大家都明白呢?但大家必须注意,梅花桩技击却是真正实用的技击。它不但在交手实战中威猛无敌,就是在修养心性、开发智慧方面也是卓有成效的。像这样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授时能不慎重吗?
在古代社会中,凡真正实用的技击手段都是不能轻传的。梅花桩更是如此,它连自己整个的拳法都不外传的。在现代法治的社会里,虽然武术技击的作用已经降到最小,但它仍会对社会治安带来危害,我们不得不谨慎从事。另一方面,梅花桩武功本身就包含着“有”和“无”的两个层次。在武功的不同层次中,许多观念、思维方法和训练方法都是不相容的。练功者必须要拿得起放得下,丝毫不受任何陈旧观念和习惯的束缚,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因此,这样的技击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学得了的。
梅花桩技击是“拳打眨眼之功,胜败在哼哈之间”的。而且技击时的出手变化无一定之方位、形态,都是在“动静未形,有无之间”的状态下。架子、成拳、拧拳、器械等的活动却没有这样神速,而且它们不论怎样活动,总有确定的方位和形态。技击是梅花桩进入高深层次时训练的内容,这时候已经和初级练功时的“时空状态”完全不同,所以练功者对自己心态、思想的要求也应更加严格。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网站已经开辟了另一个渠道。对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应该学习梅花桩技击的弟子,有控制地内部传授梅花桩最高层次的武功--技击。
参考文献:
1、《中国梅花桩文武大法》附录 燕子杰:青岛出版社1998年1月
2、《鹁鸽旋窝》评注 见附
3、《中国梅花桩技击大法》上篇 梅花桩的技击理论 第六章 梅花桩技击时的心理状态 燕子杰 天津科技出版社 1992年12月
4、《什么是梅花拳的“真文大武?”》燕子杰 中国梅花桩网站 空中课堂第五讲
附:
《评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农村的生活面貌,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也在改变着。中华武术不管哪门哪派,它都生长发源在农村。练武之人应当好好看看这篇文章,类似文章中赵鹤鸣老拳师情况的人,是大有人在的。中华武术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但传承这个瑰宝的载体却是人。人是脱离不了社会的,社会发展了人必然也要有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