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35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平的智慧——王中平

[复制链接]

1222

主题

1455

帖子

659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59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10 22:50: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心平的智慧(一)
原创 2016-09-16王中平 心平健康学
人们要想从病痛的折磨中解脱,就需要找到并解除病痛的根源。在沈阳飞机制造公司,有一位学员说:“我曾是一名重病患者,得过尿毒症,以前也练过气功,可以说有一定的收获。但是通过学习王老师的课以后对人生有了一个飞跃性的认识,从而使自己的性格,有了质的转变,体会到人要活得心安理得,就必须懂得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单位、人与国家,特别是人与自然的那种平衡关系。人们之所以有着各种各样的疾病产生,大都由于情绪的变化、心性的不平引发的。《黄帝内经》讲‘百病皆由心生’,的确是这样。本人得病以前,性格急躁,心高气傲,处事时思想易被感情存带,冲动地感情用事,使我对客观发生的事物经常不满,实际上功名利禄时时在侵害着自己,自觉活得很累。长此下去,久而久之,主观独断的个性,终归有一天会爆发。大家都道,有句话叫‘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为什么禀性难移呢?那就是对一切事物,都以自我的观点出发,而自我的观点往往是主观和偏见,看不到万事万物的根本,因而违背了自然的规律。所显示出来的是一个并非光明磊落的心性,这个心理包含了无奈、委屈、受辱、怨恨、气愤等等。带着这些不良的心理,面对人生,必然感到事事不如意,就会活的无所适从,最终只能是伤痕累累,带着肉体的垃圾赶赴黄泉。所以说,真理与谬误之间只是一念之差。如果我们都能站在自然的角度,理智地看待周围的一切,那你将看到一个美好的世界。”这位学员通过认真学习,对人生、疾病、性格等在观点上有了本质的转变,已能够自然的对待一切,尿毒症也远离他而去。
这里我把人分为感情型、理智型和自然型三种类型,下面分别来研究其特点。
感情型
这类人目前在社会中所占比例较大,他们看待事物,通常是以当时的自我感受为主,凭着主观的见解和体验,看到了眼前的结果。感情型的人在社会生活中有很强的自发性,他们看待事物总是向一面偏激,总认为自己是好人,自己的逻辑对,认为其他人应和自己一样。
例如:这些人在看电影时会随其高兴、随其悲伤、随其愤怒等等,很容易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和动摇,用情感代替一切,很难把握火候。他们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总是被动地接受自然力。在他们心目中,自己所认为的“好”就是奋斗的目标,就开始一味地追求,并在此过程中心情亢奋,只看到事物的外在因素,不分析其内因。以为别人能得到的,我就照其模式,照样可以得到。他们因亢奋心不平,所做的努力与付出,得不到回报时,就悲观失望、怨天怨地,产生了各种急、气、恨、怕等不良情绪,给身心带来极大的危害。当他们用自己的观点解释不通现实的时候,又开始寻找其它的理由。
对这种情感重又多灾多难的人来说,认命也可以得到一种暂时的轻松。可以把自己不理解自然力和欲望太强的劲头泄下来,认为既然自己没那个命,就没有必要去强求。这样虽然在以前活的累的基础上,可以轻松一些,但这不是真正的解脱,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还会时时围绕一种无形压力。
从心平健康学的角度讲,这不是开悟法,只能是安慰法。对这类情感重的人来说,他们无论是社会上公认的好人还是坏人,无论其本领大小,都是存信号多的人,也可以说是活得累的人,这些都来源于他们的感情用事。无论什么事情,都会引起他们较大的心理波动,使自身不能平衡。《道德经》讲:“知己者明也,知人者智也”。所谓知己,就是知道自己的素质,能否合于自然力。如果没有自知之明,那么知道别人又有什么用呢?人与自然的变化是微妙的,每一个人遇事都带有感情和欲望,用自己的逻辑和思维方式去处理,从而有了各种得与失。如果是站在自然的角度去认识事物,那么得与失、成与败,都是互相平衡的必然结果,都是心平健康学所说的存信号所致。
理智型
这类人在社会上比较而言,算是有定力的人,这些人处在领导层居多。他们看待事物、处理问题,不全是用感情,而是有相当多的理智。他们有人生的体验,更有体验后的经验。这类人的眼光比较远,所看到的也不只是眼前的利益,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自制力和较快的理解力。但这类人的缺点是自我观点较重,对于有些事物,当他们不理解时,就不容易接受。在用自己的观点解释不通时,开始产生不平的心理,导致得病。这种人得病是以观点病为主,如观点一旦开悟,则疗效显著。这类人累是累在自己的观点上。从宏观上讲,他们是善于讲理的人,但往往忽视了自然力,讲的是自己的半个理。在治疗时,理智型的病人和感情型的人有所区别,理智型不是急于让老师给他们治病,而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分析其原因,当他们开悟道理以后,疾病会自然而去。
自然型
这类人的特点是较能合于自然的人,凡事能想得开,不用自己的观点去和别人叫劲,但他们并不是任何事物都理解,如遇到不太理解的人、事、物,他们能静下心来把话听完,细细地去体会。他们对有些事物能掌握一定的火候,或者叫适度。而不是按照主观的意识去执著地让人接受。在他们的生活中,不只是研究好与坏、对与错,而是能从自然的角度,平静地面对现实,通常是社会上活的较轻松的人。
我们分析的以上三类人,虽各有各的特点,但不是截然分开的,他们可以在一个人的身上体现出来,如有人在某些方面重感情,而在某些方面重理智。大家要知道,情感代替不了现实,事物发展的规律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能因为人们只喜欢春天,其它的季节就不复存在了。冬去春来这是天地运转的自然规律,不能由人们的喜好来决定。由于人们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往往是站在个人的观点上,用情感代替理智与自然,那么就会违背自然规律而承受自酿的苦果。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向往的本身并没有错,但要带着感情、欲望、苛求,往往结果不尽如人意。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碰撞是常事,难免会有吃亏与得利之分。如果我们能把吃亏和礼让当作一种精神奉献,而加以培养和锻炼,那么,我多付出得到思想的磨练,你得到物质的帮助,双方可谓各得其所,谁也没有吃亏,均是个皆大欢喜的局面,在此用得上郑板桥的一句话“吃亏是福”,生活的逻辑就是如此。如果心能平静地无私奉献,则可为身心健康的高尚之人。而如果吃了点儿亏,便生起怨恨之心,掀起报复之浪,扩大了事态,损害了双方,那么这个亏吃的就会越来越大。面对着日趋复杂的商品社会,在人际交往中,人们特别需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孙子兵法》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们常常苦于别人不理解自己,然而却不努力地做到理解别人,他们不明白,理解他人正是他人理解自己的基础条件。所以多为他人着想,是加强相互理解的首要环节。还有一些人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殊不知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变化无穷的,个人的认识纵然有理,最多也只是相对的片面之理。所以多消除些自以为是之心,多听些与己有别之话,多想些前后反正之理,这样既能兼听则明、增长智慧,又是尊重事实、尊重他人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这就是用自然的观点代替情感与理智。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清楚情感、理智、自然这三者的关系,遇事要站在自然的高度去看,不感情用事,理智地对待周围的一切,始终保持心态的平衡。那么对于个人、家庭、单位及社会都会有很大的益处。人们都能以纯朴之心与最少的欲望、最佳的精神状态、身心健康地建设我们的国家、建立幸福的家庭、无忧无虑地生活,那么,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祥和的人间乐园,我想这是我们每一个人求之不得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2

主题

1455

帖子

659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59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4-10 22:52:40 | 只看该作者
心平的智慧(二)
2016-09-23 王中平 心平健康学
作为有着丰富感情的生命个体,我们每天要遇到很多事情,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它们如同一只无形的手在左右着我们的情绪。如果不能平静、坦然地面对,一些过激的不良的情绪就会如『信息』一般存留于我们体内。
如果我们对外界事物不产生过大的情绪波动,不存信息,无疑对我们身体是有好处的。一个亿万富翁若瞬间变成乞丐,而他的心情没有受到冲击的话,那么,这种物质上的骤变其实对他而言是没有影响的。
人们拼命追求物质的享受,无非是为了达到心情的愉悦。从根本上讲,是心的需求而不是物质的需求。在处理外界事物时,要保持一种冷静、客观、博爱、全面的态度。这就是平衡论中要求的看待和处理事物应保持的心态。
比如看球赛,双方在场上拼杀,要站在某一队的立场上,心就不容易平静,赢了你就高兴,输了就悲伤。把视点放高一点,不过是两个球队的一场比赛,看的是水平,研究的是技术,在比赛的变幻莫测、扑朔迷离的此胜彼败的悬念与惊奇中同样可以获得乐趣。
又如,看动物世界节目,看到老虎追羊,有些人为羊担心,怕被吃掉。这种怜悯心是善良的人性所必有的,而怜悯心过重的人十二指肠就容易患病。其实我们都明白,虎狼使羊、鹿等食草动物保持高度的警觉意识,并且训练了它们非凡的奔跑速度,使它具有危机感。正因为有这种磨难,老弱病残的羊被吃掉,才有足够的草养活壮年的羊,使之更好地繁衍生息,这是大自然以生物链的形式维系着它的平衡。
社会上有些坏人就是虎狼,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也在成全好人。明白这种辩证关系,心里有想不开的事,不能理解的人,就应该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简单地把责任推给外界。当你容不下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就会淘汰你。
有这样一个病例:一名患者向我咨询:“我的脚不能着地,一挨地就疼。”问她此症状在哪里比较明显?她回答说:“在家里。” 我运用心平健康规律进行分析,发现是她对家里的地面有气或怕的不平心理,导致脚一着地就疼。问:“在什么情况下,你跟家里的地面生气?”她说:“我很爱干净,特别是地面。我擦干净以后就怕家里人弄脏,一旦有人弄脏地面我就生气。” 我告诉她:“病根就在这里,就是因为你对这个事情存了信息。” 她反问:“那是我错了吗?”我回答:“爱清洁是一种美德,怎么能是错误呢!是你没能保持平静的心情去爱、去做。需要改变的是你的心理、观念。屋子收拾干净是为什么呢?为的是这个环境里生活的人轻松、愉悦。你想一想,把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严禁别人弄脏,家人提心吊胆,是你轻松,还是家里人轻松呢?”说完以后,当时患者就感到轻松许多,病情也有所好转。
这类事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始终不肯跳出来想一想,而是一个劲儿钻牛角尖。而在一些我们不爱做又不得不做的事情面前,我们习惯性地把它看成是负担而非一种锻炼的机会,致使我们会有厌恶、负累之类的心情,最终影响我们身体的健康。
有这样两个案例:学习班里有学员问我:“每天早晨起来时腰疼。别人腰疼是干一天活累的,可我早晨腰疼不知是什么原因?”根据早晨得病的特点,按照规律对其进行分析,腰疼一般是担心和害怕的心情所致。我问:“你每天早晨起来怕什么?”她回答:“怕做早饭。” 我说:“就是因为你对这件事的心理导致了腰疼,你把做早饭当成了一种负担,没有想到如果心平地去做早饭,对自己的身体首先是一种锻炼,家人能好好吃早饭也健康。”这名学员把这事想开了,转变了怕做早饭的心理,腰疼渐渐好转。
还有一例:一个五十多岁的女学员有照看孙子的任务,每天挤公共汽车接送孙子上学。有些不情愿,认为这是在拖累自己,致使腰腿酸疼。我告诉她,有很多老人希望照顾小孙子都不能如愿,每天早晚接送,这难道不是一种锻炼的机会吗?
保持健康的心情,少得病。我本人是研究这个理论的,所以心平对我来说已成为惯性。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事,首先反省的是自己。有一次出差住旅馆,跟我住一间房的晚上睡觉打呼噜声音特别大,一打呼噜,我就闹心。到服务台要求换一个房间,可房间都已经满了;这时我突然想到,是否可以从我自身找原因?换一种思维角度,主动体会他打呼噜的频律,只当是一种音乐,心里很快平静下来,并且还有一种舒服的感觉,结果很快就睡着了。能包容他和他的呼噜声,解脱的不是他,而是我。
面对不良环境,逃避和赌气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要主动面对,改变心态,以广阔的胸襟拥抱周围一切。慢慢你会发现,你的境界和修养正在逐渐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5-11 08:20 , Processed in 0.53418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