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社会上的人是说话随便,不负责任,喜欢发表意见而已。别人说话容易,听起话来可得注意,不但不能随便相信自己的耳朵,有时亲眼看见的事也未必真实,未必是实情。
所以当一个领导人,不要乱听是非。如果去听的话,是非就太多了。因此想起来前天看到的两首好诗,作者佚名:
广知世事休开口,纵是人前只点头。
假使连头也不点,也无烦恼也无愁。
独坐清寮绝点尘,也无吵杂扰闲身。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这两首诗固然是出世的,属于修道的修养,但是对我们做入世事业的在家人,偶然引用来吃这两味药,则可在事业的尘劳烦恼中得到一点清凉,所以姑且名之谓“两味清凉剂”。
在入世的立场看起来,这个态度似乎有点消极,但是也说明耳朵听来的是非绝对不准确的道理。由此再回转来看“有不虞之誉,求全之毁”的道理,就要注意了。
孟子为什么说这些话?就说告诉我们臣道的道理。凡是当别人干部的,既然答应了,就要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尽其责任。在处理许多问题、许多麻烦时,都要知道这些原则。
孟子讲臣道“无责耳”的同时,也是告诉领导人要注意的地方。领导人因地位的关系,很容易听到左右的是非;如果领导人没有判断的话,问题、烦恼就来了。所以对是非就要辨别清楚,那也就是“无责耳矣”的意思了。
历史上有许多秘密的大臣,被称作帝王的耳目,这是后世的形容词,其实在古代好的大臣被称为帝王的股肱,就是手足。一个人是靠足走路、靠手做事的;到后来有了耳目就遭了,那是观察小事的,小事多了头脑就常被耳目骗了。所以要想帮助别人,千万不要做人家的耳目。要想耳聪目明,需靠自己的头脑,而不是靠人“打小报告”,否则是非就随之而来了,反而弄混了自己的头脑。
整理自《孟子与离娄》
-----------------
这个天地的万物,都在永远不息的动态中循环旋转,并无真正的静止。所谓静止,也只是相似止息而偶无动态感觉的情景而已。因此,同样的原理,不同表达的《周易·系辞传》里便说:“吉凶悔吝,生乎动者也。”万事万物,动必有咎。在动的作为里,所谓好的成分的吉,只占四分之一。不好的凶,和仅次于凶的不好——悔、吝,便占四分之三。
然而天地与万物,毕竟都在动态中生生不已地活着。活像是动,动是活力的表现。因此,愈动而愈生生不已。生生不已和永远活动互为因果,互为生活。
既然了解到天地之间气分的变化往来,变动不息,生生不已,有无相生,动静互为宗主。那么,就可进而了解到一切人事的作为、思想、言语,都同此例。是非,善恶,祸福,主观与客观,都是不能肯定的确有一绝对性的标准。如果一定要理论上争辩到有一个绝对的道理,这个绝对也只是在文字上,人为的,暂时裁定为穷尽之处而已。其实,在动态中,愈动而愈出,永无有穷尽的一点。犹如数理在开发中,也永无尽止。
同样地,人世间的是非纷争,也是愈动而愈有各种不同方面的发展,并无一个绝对的标准。“才有是非,纷然失心。”只有中心虚灵常住,不落在有无、虚实的任何一面,自然可以不致屈曲一边,了了常明,洞然烛照。这便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关键。但也有认为老子这两句话,是明哲保身、与世无争的教条,所谓“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老子他说》
转载自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OTQ5NzkyNg==&mid=2653368473&idx=2&sn=46b64626532d93a1fbef844144c913db&chksm=8bc998b0bcbe11a68fc83630db1860953aa3fb3d78910367adc6e824331577f954674eef6142&mpshare=1&scene=23&srcid=0923bOrqOeESEp5yeFonjSN7#rd欢迎光临 Discuz! Board (http://nwq.hengkaikeji.cn/nwlt/)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