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拳在洛阳市中老年人群中开展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对策研究 - 学术研究 - 洛阳南无拳文化研究会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非遗专题 > 学术研究返回首页
学术研究
南无拳在洛阳市中老年人群中开展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对策研究
更新时间:2015-11-28点击次数:2858次
南无拳是道家南无派养生功法的一个代表。历经八百多年的传承,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养生价值,它不仅是老子思想的一个展开形式,而且也是老子哲学体系的大道的有形与无形的统一表现。也是道家文化传承的一个代表。为了能更好的挖掘南无拳的养生和大文化的价值,使得南无拳健康有序的传承与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案例分析、综合分析法等、对南无拳的开展现状进行分析与对策研究。从中探求适合南无拳发展的有效途径。
 

南无拳在洛阳市中老年人群中开展的现状     调查与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

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又是东方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传承,武术流派繁多,内容丰富多彩,共同构成灿烂的文化现象---江湖文化,因此它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从无到有,生生不息,经久不衰,从不同层次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随着中国大环境网络结构的构成,新的文化载体西方文化在不断影响着人们,而极具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将慢慢从人们的思想中淡化。这对文明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就拿武术当前的发展来看只“注重竞技武术,忽视传统武术”,“注重武术外在形的表现,而忽视武术内在的实质”,从某种意义上讲武术只是传播的一种形式,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武术不会走的很远。因为传统武术之所以传承五千多年,就是因为他有着不可替代的博大文化因素,才使得传统武术被全世界所信奉,而今我们自己就没有好好把握,没有看到在未来文化文明的大网络结构中,能站在世界平台上与世人对话的只有中国的传统大文化,而承载着这个大文化载体之一的传统武术是当之无愧的。可是,由于上述原因导致一些很好的传统武术项目濒临失传。本文是在此背景下对中国传统武术道家全真南无派养生功法---南无拳进行深入的探究,这对我国传统武术事业的继承与发展,对道家文化的传承,对南无拳的积极推广具有重要及深远的意义。

南无拳是道家南无派养生功法的一个代表。历经八百多年的传承,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养生价值,它不仅是老子思想的一个展开形式,而且也是老子哲学体系的大道的有形与无形的统一表现。也是道家文化传承的一个代表。为了能更好的挖掘南无拳的养生和大文化的价值,使得南无拳健康有序的传承与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案例分析、综合分析法等、对南无拳的开展现状进行分析与对策研究。从中探求适合南无拳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南无拳 开展现状、对策研究

1绪论

1.1选题背景

随着经济文化的全球化网络的构建,不少西方文化已经不知不觉的进入到我们生活和生命当中,外在的有形的东西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然而,曾经影响我们乃至世界的传统文化,这种极具内涵的无形的东西被淡忘甚至被排除,还有许多文化面临着失传和灭绝。就拿2500多年的圣贤文化--道教文化来说,也曾一度被西方文化说成是唯心的、迷信的文化,他们哪里知道我们的文化是诗圣的文化,我们的教育是圣人的教育,我们有一条传播的主线,就是大道的传播,如果用“轴心时代”的论断来概括的话,我们的大道文化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精神财富,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永远闪亮的思想灯塔。

传统武术是传统文化一个代表,历经几千年已经和中国的大文化融合在一起,其表现形式--武术套路也随着世代的传承和旧的思想的影响,对武术的沿袭影响很大,首先是口传身教,思想保守,传内不传外,传八留二的影响;其次门户之见,闭门传授的影响;第三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系统的教学方;第四没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正确的认识,目的不明确等弊端,造成一大部分武术精华越传越少,甚至濒临失传。还有社会的影响,比如封建统治为了政权的统治,不允许民间习武强身,文革的大炼钢铁很多武术器械被销毁,大量的宝贵的文化书籍被焚烧,民间的习武有地上转为地下,很多武术项目失传等等,无疑影响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新的形式新的机遇,文化自信,文化兴国,文化的传承是历史的必然,要相信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能够提高我们的民族素质,一定要用中华民族最高层次的大文化,站在世界的平台上与他们对话。作为中国三大圣贤文化的《老子》道家始祖,他们的思想在最高的层面上,我们信仰《老子》实际上是遵循中华民族最根本性的文化路线,是一代代生命之光传播的路线。随着道教文化的传播,极具代表的道家南无派的南无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庞大系统的一支在传统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历经841年,三十代世袭单传,由于传人的文化背景限制了流传于世人的机会,八百多年的风雨沧桑,八百多年的能量积淀,浑厚的文化底蕴,随着中国大文化背景的形成,近年来对道家南无拳的挖掘与整理,申遗的深入武术发展所面临的新情况,结合南无拳带着伟大的使命,很有必要对道家南无拳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深层次的挖掘,开展科学的研究和训练,以促进道家养生功法南无拳这一优秀的拳种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并伴随着道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1.2选题依据

南无拳的继承者,三十代南无拳大师刘成庄承载着南无拳的使命于2008104日,央视10套《讲述》栏目以《武术传奇:铁拳侠义》为题,对一种惊现于海南岛神秘拳术《南无拳》进行全方位的介绍,同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第二届传统武术拳种大赛,南无拳传承人第一次在比赛场上与世人见面并获得特等奖,这个承载着使命的南无拳传人刘成庄大师将要对道家拳法的弘扬肩负起伟大的使命,将要拂去840多年历史的尘埃,会给历史添上重重的一笔。让一种起源于洛阳上清宫道家全真派传人——谭处端大师精心研习并隐匿已久的古老而神奇的拳术----道家养生功法《南无拳》重新步入人们的视野。

这一拳种有着八百多年的光辉历史,作为道家唯一的传统养生功法,无疑是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几百年来,它在培养人们道德品质,强健身心、规范社会行为和加强民族凝聚力的社会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南无拳除了具有传统武术的共同价值外,还具有它独特的道家的文化内涵。在传承中华民族大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是传统武术的爱好者也是传统武术的传播者,加上对道家文化深厚的感情,于是就产生了对南无拳开展深入的挖掘与整理,并秉承南无拳的传承体系深入的研究,为南无拳的发展传承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1.3研究目的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想通过洛阳市中老年人习练南无拳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挽救和保护面临失传的的道家优秀拳种---南无拳,通过调研从中找出适合南无拳推广的可行方案,然后结合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对南无拳文化价值的研究,特别是当今文化大繁荣的时期,让世人理解中国道家大文化的背景,体会道家“天人合一一切顺其自然的思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找到自己的位置,顺应社会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只有这样南无拳才能找到他应该实现的价值,找到他应有的使命,展现出南无拳独特而神奇的技术风格和技术体系,为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为道家文化的传承打下良好的基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南无拳在洛阳市中老年人群开展现状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图书馆进行多方面的相关资料的查阅,收集相关的南无拳历史文献和南无拳有关的报道和视频资料,道家文化与南无拳之间的联系,为研究道家南无拳文化价值和健身价值指明了研究方向。。

2.2.2 问卷调查法

为了解南无拳在洛阳市开展的现状,我和南无拳习练各辅导站的站长一起调查座谈,召开各辅导站的学员座谈会和心得体会,并对洛阳市及市区所有习练南无拳的人群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及回访,(时间7天),调查问卷(一)发放问卷125份,收回125份,有效问卷120份;调查问卷(二)发放问卷1010份,收回1010份,有效问卷1000份;从调查问卷的效度看有较高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2015615622月期间, 125份,(见表1)。

1  对洛阳市中老年人南无拳习练者问卷回收情况统计表

发放问卷    回收问卷        有效问卷    回效率           有效率             

125        125              120        100%             96%

20156月(问卷1000见表2

对洛阳市南无拳习练者区域分布问卷回收情况统计表(表2

发放问卷    回收问卷        有效问卷    回效率         有效率             

1010       1010              1000      100%             99%

2.2.3 数据统计法

除了对搜集的一些数据需要人工的统计,剩余的调查资料可以直接输入计算机中,并采取百分比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对于日后的研究打好基础,提供有效保障。

2.2.4 逻辑分析法

将调查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总结,得出最终结论,最后提出相应的可行性方案。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道家南无派南无拳的起源折叠

道家南无拳应追朔到2500多年老子与上清宫,上清宫是道家学派和道教的发源地,除老子曾在此处酝酿《道德经》、创立道家学说外,后来道教的开山祖师张陵、万古丹经王魏翱、帛家道开山祖帛和、全真道开山祖王重阳等多人在此处修炼,创立各自的道派。如下表:

  

黄老道

文始派

灵宝派

清微派

净明道

正一道

全真道

道教派系(表3

而今流传最广的是正一道和全真道两大派系,全真道为王重阳创立,后有全真派七真子之一的谭处端创立了南无拳派系。谭处端,洛阳人,初名玉,后迁山东海宁,字通正,号长真子,为王重阳次徒。王重阳1167年在山东宁海创立全真道,谭处端在1174年回洛阳,先在朝元宫(今洛南西霞宫)传道,后住持上清宫,并创立了南无派拳术。南无拳至今己有841年历史。原来一直在洛阳道教南无派内部代代单传,据可查考:清朝末年,南无派28代传人郭德禄从南阳到洛阳住持上清宫,遂把传承的南无拳带回洛阳。1922年,郭德禄把南无拳传给第29代师惟新。师惟新是上清宫住持,曾任中国道教协会第一、二、三届理事、河南省道教协会与洛阳市道教协会会长,1989年去世。1962年,师惟新把南无拳传给刘成庄(在家弟子,道号刘良仙),刘成庄遂成为南无拳的第30代传人。1976年,刘成庄参军到广东省海南岛,遂把南无拳带到了海南。师惟新自刘成庄参军后到1989年去世,没有再传南无拳给其他人,刘成庄是南无拳在当代中国唯一的传承人。

“南无拳来源于老子《道德经》的道法自然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道教的内功(气功)、外功(武术)的精华,初建时的目的是防身、健身和护庙。南无拳始创于洛阳,单传于洛阳,30多年前由传承人到海南服役,将南无拳带到海口,现在主要分布区域在洛阳、海口两地。

3.2南无派南无拳的命名

在全真道七派命名当中,四个皆为中国地名,仅有马丹阳遇仙派、孙不二清静派和南无派的命名和道教修炼有字面联系,其中遇仙派,清静派二字一望可知其意,唯有南无二字需后学慢慢领悟。
有很多人因为全真道主张三教圆融的原因,误认为“南无”之名是借佛教用词,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谭长真作为一个当时中国少有的大学问家和道教修炼践行者,对自己所创门派的命名绝不会随意为之,千秋万代之事,岂可轻率?而且谭祖师并不刻意告诉本门弟子南无的含义,有让其自悟成道,验其慧根深浅的意思。(20代刘名瑞也是修行多年之后:余豁然憬梦谭祖南无二字,祖师立派,大有深义。)所以,八百多年来,南无命名真正含义一般人均茫然不晓。下面,从本门所传四本书的摘录中,从他修成弟子的修炼心得、体会、论述中,让大家领悟一下这位老先生八百多年前命名南无的本意。
3.2.1
从我派所传的《南无道派宗谱》内部记载来看:

“立派南无,暗合修真之始。南者离也,离者,心之火也;无者,火灭也。故曰仙派传教,后裔永皈遵守,谨持五戒,不可有始无终,道者,以诚而入,以默而守,以志而用,以养善怀贤为基,以培德克己为根。若有仁人入吾派中,先体南无二字即是性功之德也。
3.2.2
从清末著名养生大师,我南无派20代集大成者宗师刘名瑞收录在《中华道教养生文化全集》(席春生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三大经典中看,均有说明:
首先看他的《道源清微歌》121页跋要所记: 余遵此理,即壮岁弃弁职,尽归于道,抛别小业,急悟寻真。吾身皈依谭祖南无道派,朝夕问己。余自知德薄俗愆垢重,恨浮生一大虚幻,孽深障弊,难以消涤矣。余豁然憬梦谭祖南无二字,祖师立派,大有深义。南者离也,离为心火,无者火灭,故曰南无仙派。传教后裔,永皈遵守,紧持五戒,不可有始无终。道者以诚而入,以志而守,以默而用,培德克己为根。若有贤士入道者,先体南无二字,即是性功为始,无人无我,两忘皆空,起止如一,正念刻存,涤除一切恩爱,斩断牵缠,欲情自然遁避。古儒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修心之说至矣尽矣,全在己之真意,又在由浅入深,自己诚格领会,然后再觅真长之路,祖裔弗死之道,万劫常存。
3.2.3
看《敲蹻洞章》222页敲蹻后跋所记:
余幼稚之时,博览三教经书。及至壮年,志在四方,虽得人爵而屡遭危险。一日忽然惺悟,急弃尘职业网,而皈至道。敲依谭祖南无仙派,朝夕自省,方晓得浮生一大虚幻,因悟吾祖师立派南无之义,盖南者,在后天为离,于人为心,于五行为火,乃人心中所藏之识神耳。凡识神并火性,潜隅灵窟,而识神变为元神,化火性而为慧性,故曰南极,而移寓北辰。斯时妄念自除,火性自灭,方知南无甚深之隐义也。盖祖师之慈教,以诚而入,以志而守,以默而用,培德克己为根,积善立功为本。若有同志者,体此南无二字,即是性功之初乘。无人无我,始终如一,虽有内魔外障,而我之正念刻存,慧剑锋利,决不被魔障诱去,故孟子曰:“我四十不动心,然后再觅长生久视之道。
3.2.4
看《盘熻易考》330页盼蟾子后跋所记:
余幼稚时博览三教经书,及至壮年,志在四方,虽入爵而屡遭危险。一旦忽然大悟,即弃职业而皈至道,依谭祖南无仙派。朝夕自省,晓得浮生一大虚幻,乃悟祖师立派南无之义。盖南者,在后天为离,且属丙丁火方,于人为心,于五行为之火,且人心中所藏者识神耳。其言无者,喻人识神与火性,无一毫流于灵窍,而后元神与慧性并现家庭之内,方知南无隐义甚深。此系祖师大慈大悲,以教后裔。盖此道以诚而入,以志而守,以默而用,培德克己为根,积善立功为本。若有同志,体此“南无”二字,即是性功之初乘。无人无我,始终如一,虽有外障内魔,而我之正念刻存,慧剑久利,绝不被内物外虑所诱,故孟子曰:“我四十不动心。”然后再觅炼命真常之路。
这些反复出现的论述已将南无派命名的本义说的十分清楚。我们看第一本书《道源清微歌》南者离也,离为心火,无者火灭,故曰南无仙派。老先生害怕我们看不懂,在第二本《敲蹻洞章》里,又进行了补充说明:盖南者,在后天为离,于人为心,于五行为火,乃人心中所藏之识神耳,第三本书《盘熻易考》又再次强调:盖南者,在后天为离,且属丙丁火方,于人为心,于五行为之火,且人心中所藏者识神耳。其言无者,喻人识神与火性,无一毫流于灵窍,而后元神与慧性并现家庭之内,方知南无隐义甚深。
要想了解南无二字含义,必须综合基本的阴阳五行、河图洛书知识、先天后天八卦知识,仙学修炼要旨,具体到拳的实践上,才能豁然开悟,

3.2.5南无拳文化研究会对外的标准解释:
如果横向分解来看:
南者,在后天八卦为离,且属丙丁火方,于人为心,于五行为火,南无两字暗示的意思就是心火无,即灭心火的意思,入此派,练此拳,首先要灭心火、除妄念、才能求清净、悟拳道、成正果。若妄念四起,心术不正,练拳不练心,绝对出不了高深武功。从灭心火这层意思上,可以看到它非常契合道家修性的理论。
如果叠加纵向来看:
南无可化为火无,道家的水字是三点水,火字是四点水,就是道家的密字---气字,南无拳的命名实际上就是老祖宗在暗示我们这是一种气拳。这个气非呼吸之气、非米谷之气,乃是人得先天之气。深入思考下去,离还代表心,这种拳就是通过心来指挥气,通过气的流转、汇聚、爆发来达到惊人爆发力的一种拳术,所谓心浮则气躁、心乱则气散、心平则气和、心静则气聚,通过养气、运气、放气来打击对手。正所谓气之所到,碰着难逃。在道家性命双修理论里,气就是命。
所以,南无二字,分解来讲是修性,合起叠加来讲为修命,名字起得十分科学,将道教全真道的性命双修的理论暗示的干脆利落,南无派、南无拳创立者谭长真乃道家、道教修为集大成者。

3.3南无拳的传承体系

《南无道派宗谱》记载:立派南无,暗合修真之始。南者离也,离者,心之火也;无者,火灭也。故曰仙派传教,后裔永皈遵守,谨持五戒,不可有始无终,道者,以诚而入,以默而守,以志而用,以养善怀贤为基,以培德克己为根。若有仁人入吾派中,先体南无二字即是性功之德也。

南无派的字辈及祖师们的简介。

  南无派字辈为:道本崇真理,玄微至妙仙,立去云霄上,功成必有名,大教明清静,宏演德惟良,悟元()光体性,一志复圆融,冲寿通旅泰,了然衍望兴,中和宗自巧,智慧化全家,新友圣书诏,炼就保金丹,裕谦常礼义,慈信满乾坤,龙虎广修献,模照永遐龄,山川千古秀,盛希守忠贤。

第二代张本灵,字舆慧,号逊精子,河南卫辉人。生于大元成宗贴木耳元贞大德甲辰十八年八月十四日。

  第三代李祟瑶,字枢灵,号还精子,河南开封人。生于大元顺宗妥权帖木耳至元癸巳二十年二月十四日。

第四代王真一,字知坛,号虚谷子。生于大元顺宗妥权帖木耳至元壬寅三十年四月十二日。

第五代杨理信,字达修,号归源子,山东莱州人。生于大明太祖洪武乙丑十八年五月十四日。

第六代胡玄宗,字范质,号昭元子,直隶顺德府邯郸县人。生于明太袒洪武丁丑年三十年三月初七日。

第七代马微善,字怀精,号数一子,山东济南人。生于大明宪宗纯皇帝成化丙午二十二年三月初一日。

第八代刘至洞,字永虔,号yi 然子,山东济南人。 生于大明世宗嘉靖壬午元年三月十二日。

第九代周妙超,字继玄,号圭精子,江苏徐州沛县人。生于大明穆宗隆庆丁卯元年五月初五日。

第十代陈仙后,字性真,号赡阳子,河南彰德府汤阴县人大仁店村人。生于大明神宗万历壬辰二十年四月十一日。

第十一代朱立刚,字一二,号荧蟾子,直隶定州人生于大明光宗泰昌庚申元年十月二十日。

第十二代许去乾,字聚五,号守阳子,直隶顺德府沙河县褡连店人。生于大明怀宗崇祯癸酉六年九月十四日。

第十三代孔云峰,字智清,号上阳子,山东泰安州六家庄人。生于大清世祖章皇帝顺治癸已年即十年六月十一日。

第十四代罗霄远,字古一,号伏锡子,盛京西五十里安山人。生于大清圣祖仁皇帝康熙壬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

第十五代郑上乘,字狱超,号九灵子,辽东广宁城西三十里吕阳 人。生于大清圣祖仁皇帝康熙庚辰三十九年十一月二十日。

第十六代邢功广,字省三,号翼蟾子,京都顺天府通州人。生于大清世宗宪皇帝雍正癸卯元年正月初八日。

第十七代高成岳,字慧机,号定元子,直隶永平府抚宁县人。生于大清高宗纯皇帝乾隆庚辰二十五年正月十五日。

第十八代曾必先,字静垣,号希精子,直隶河间府阜城县香河屯人。生于大清高宗纯皇帝乾隆辛亥五十六年六月初六日。

第十九代甄有虚,字智本,号凝阳子,山东济南府宿迁县人。生于大清仁宗睿皇帝嘉庆己卯二十四年四月十三日。

第二十代刘名瑞,字琇峰,号盼赡子、敲蹻道人,京都顺天府宛平县人,生于大清宣宗成皇帝道光已亥年戊戌月丙午日癸巳时。
第二十一代孔大彻,字隐尘,山东济宁人,生于清末。
第二十二代杨教怀,字一乾,湖南湘潭人,生于清末。
第二十三代徐明坤,字沧海,河北沧州人,生于清末。
第二十四代贺清玄,字秋水,浙江杭州人,生于清末。
第二十五代叶静初,字如风,云南大理人,生于清末。
第二十六代赵宏仁,南阳玄妙观的方丈,道教学者,精通南无拳和道教武术。
第二十七代张演武,南阳玄妙观的方丈,道教学者,精通南无拳和道教武术。
第二十八代郭德禄,河南南阳人,南阳玄妙观南无派、南无拳28代传人郭德禄被分配、住持南阳府镇平县城隍庙。后被洛阳道会司请到北大街祖师庙,后又派他住持上清宫,精通道教经典,身为高供,善于讲经说法,武艺高强。
第二十九代师惟新,洛阳上清宫住持,河南省道教协会会长,洛阳道教协会会长,武艺高强。
第三十代刘良仙 ,原名刘成庄,洛阳老城区邙山镇景家沟人,南无拳唯一传人。

3.4南无拳在洛阳市区中老年人群开展的现状调查分析

3.4.1道家南无拳当前发展情况

目前道家南无拳主要在河南的洛阳和海南的海口市传习,原因一河南洛阳上清宫是南无拳的发源地,另一个原因是南无拳的30代传人刘成庄在海南参军和几十年的工作,把南无拳带到海口进行推广与传播,种种原因南无拳的习练者很少,至于其他省份练习者更少,无论从天时还是地利南无拳的主要流传地还是洛阳,所以洛阳区域内南无拳的习练情况基本上可以代表道家南无拳的发展情况,本文以洛阳为基点进行调查分析,以点带面研究出南无拳开展的现状与存在的原因。近几年南无拳发展的大事记:

2008194日央视10套《讲述》栏目,一《武术传奇:铁拳侠义》为题,南无拳历经800多年与世人见面。

20095月,南无拳30代传人回到家乡洛阳老城区开始进行南无拳的推广。

2010223日南无拳被列为河南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1228日,南无拳文化研究会成立,同年研究会会员发展到104人。

201315日对南无拳会员进行统计,注册会员9148人。

据南无拳文化研究会介绍现在南无拳习练人数大大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有几万人。短短的几年从无到有,从认识南无拳到练习南无拳的人群不断增加,这说明南无拳有他独特的技法和奇效的健身机理来吸引不同的人群。笔者也是刚刚认识并习练南无拳的,从我多年对传统武术的传承与理解,没有哪一种拳能发展的如此之快,其主要的原因是他的动作简单易学,不受场地、气候、年龄、性别的限制,更重要的是没有哪一种拳突出动作针对内脏的练习。也就是说每个动作都有针对的健身机理,根据自身的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单个动作练习,无论从训练量或是强度都可因人而异,自己可控,最后达到内外的统一,虚实的统一,气血的平衡。

3.4.2河南洛阳南无拳习练人群区域分布

南无拳洛阳区域习练人群分布(n=1000人随机抽样调查)(表4

区域      涧西区  西工区   廛河区   洛龙区   老城区   新安县    嵩县

人数      153      104     98        82      418       73      72

百分比(%15.3%  10 .4%   9.8%     8.2%    41.8%     7.3%    7.2%

从表4可以看出,南无拳由于推广时间不长,人们对南无拳的认识不足,再一个练习者大部分分布在洛阳市区,其他县区也有部分习练,从习练的百分比看出,老城区参与人数占41.8%,原因是南无拳发源于老城区上清宫,况且也是老城区的一张名片,也是代表老城区人民申报的非文化遗产。所以老城区近水楼台倡导练习的南无拳人数较多。但其他地区和县城区也有人开始练习。由此可以看出南无拳虽然时间不长,但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3.4.3河南洛阳习练南无拳的人群年龄分布特征

河南洛阳习练南无拳者年龄分布(n=1000)(表5

年龄(岁)10—20   2140  4150  5160  6170  71以上

人数        60      98      108       428     238    68

百分比%     6.0%   9.8%    10.8%    42.8%   23.8%   6.8%

通过表5可以看出,河南洛阳的南无拳练习者具有典型年龄特征,也属于正态分布,大部分集中在51岁—70岁之间,这个年龄段占66.6%,其中集中在50-60岁之间,占42.8%,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群身体状况较好,精力充沛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南无拳的学习与训练,是南无拳推广的骨干力量。10-20岁人群占6.0%,从这个比例也可以看出,一部分年轻人也开始关注和参与南无拳的训练;占23.8的老年人也投入到南无拳训练中来,大部分是因为身体原因和健康的需要;从南无拳研究会获得信息,在几万人的南无拳群体中3040岁的年轻人就近万人,真的从数据看出南无拳发展迅速,年富力强,对此要加大南无拳在学校体育特别是高校体育中推广,建立南无拳协会组织,不断扩大南无拳的规范性教学。

3.4.3河南洛阳习练南无拳者行业分布情况

河南洛阳南无拳行业分布比例(n=1000)表6

职业  医生   教师  企业干部  行政干部  退休职工  农民 其他

人数   113    114    168       91       278      156    80

百分比%11.3% 11.4%  16.8%     9.1%    27.8%   15.6%   8.0%

从表6可以看出退休职工习练南无拳的人数为278人,占27.8%接近三分之一,他们不仅有充足的时间,而且有固定的收入。从健康的理念分析,退休职工急需一个健康的身体和愉悦的身心。这样整个社会就充满着大的和谐。从整个练习的人群中大部分都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他们对南无拳的健身功能和道教文化有特除的认识,况且这些人有一定的收入并且能够积极参与到南无拳的活动中去,这对南无拳的推广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4.4河南洛阳对南无拳接触认识的途径

河南洛阳对南无拳接触认识的途径(n=1000(7)

接触途径   电视传播  网络传播  广场传播  朋友传播   其他

人数       102         171       368       278       81

百分比%   10.2%      17.1%     36.8%      27.8%     8.1%

从传播途径上看,电视传播占10.2%,广场开放式的传播占36.8%,经朋友介绍传播占27.8%,开放性的广场传播和朋友的传播就占整个传播的64.6%;由此可以看出此两者是南无拳传播的主要途径。有表5看出习练南无拳的年龄大都在50—70岁之间,他们很少从网络和电视的传播途径获得信息,大部分是在开放的环境中通过人与人的交往和谈心获得信息的,况且信息的可信度极高。所以南无拳的传播是通过这两个途径而展开的。电视和网络对中老年人来说接受的会慢一些,再一个虚假的电视广告,虚假的药物疗效,造成一大部分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对电视失去信任。但是由于年轻人对南无拳的加入,我们不能放松电视网络对南无拳的宣传,尽可能吸引一大批青年的中坚力量,因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人民的希望。所以我们要全方位的进行对南无拳和道家文化思想的宣传。让他们站在中华民族的大文化背景下弘扬与继承。我们知道南无拳不仅是传统武术的传承,更主要的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所以南无拳在传承的过程中,尽可能做到内外的和谐统一,天与人的统一,实现道家思想的大道,众妙之门。

3.5河南洛阳中老年人习练南无拳因素分析

3.5.1习练南无拳的时间分析

习练南无拳的时间分析(n=120)(8)

时间       三个月    半年    一年      两年      更长时间

人数        14       16       29       42         19

百分比%     11.6%   13.3%   24.2%    35.0%       15.9%

从表8可以看出,习练南无拳两年以上的占35%,一年以上的占24.2%,更长时间的占15.9%,半年和刚刚练习的仅占13.3%11.6%。从习练的人群中看出,南无拳深受人们的喜爱并能长期坚持锻炼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应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去接受南无拳,特别是针对学生应响应教育部的号召,传统武术不仅要进入社区,进入军队,进入事业单位,还要进入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中,只有少年强才能国之强大。所以南无拳的传搏是适合社会的需要,符合中国的大形势,符合中华民族的本源的。

3.5.2学习南无拳的目的

学习南无拳的目的(n=120)表9

类别         健身     防身    祛病  传播道教文化    其他

人数          52      12       46        8            2

百分比%    43.4%     10%    38.3%      6.7%        1.6%

从练习南无拳的目的来看,有43.4%的人是为了健身强身,有38.3%人是为了祛病,有一少部分人认为南无拳的学习是为了防身,还有的是为了传播道教文化等。不难看出南无拳的健身机理和祛病的神奇功效已被人们所认可,通过南无拳的练习,建立正确的健康理念,努力打造身心健康,性命双修的目的。

但是南无拳的技击含义却很少人知道,武术的本质技击是贯穿整个南无拳的始终的,试想南无拳当初的目的除健身祛病意外,主要是护庙,这就说明南无拳具有很强的技击攻防元素,要不怎么会有三十代大师刘成庄智擒歹徒,评定叛乱等神奇故事呢。对此我们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真领悟南无拳的武术技法和玄妙的技击原理,认真演习,练就铜头铁裆抗击打的一身功夫。

另外南无拳本是道家所创,其内涵无疑贯穿道家文化,我们要用南无拳这个文化的载体来传承老子的道家哲学思想,打造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统一,树立中华民族的伟大自信。蓄积中华民族《无形的智柔如婴的大道能量》全面调动中华民族的善举、玄德、完成天道所赋予的伟大使命。

3.5.3学习南无拳和其他武术健身项目其优势

南无拳的优势分析(n=120)表:10

优势:  技击价值  健身功能  祛病功能  民族自豪  文化内涵

人数:    12       45        38         12        13

百分比%   10.0%   37.5%     31.7%     10.0%       10.8%

10主要是了解习练南无拳和其他传统武术、健身项目的优势在哪里?通过调查发现南无拳集健身祛病为一体,承载着文化传承和民族自豪感,让人们更好的接受和传播,更好的推广和宣传,让世人尽早尽快的了解南无拳,学习南无拳。把南无拳推向世界。

3.5.4南无拳对中老年人健身机理分析

3.5.4.1南无拳的技术特点

南无拳创于道家全真派,是承载道家始祖老子思想,遵从“道法自然”的理念,其技术特点是內三合与外三合的协调统一,每个动作在创编的过程中,都蕴含着进攻与防守,都是借助大地之力通过根、中、梢三节齐,四梢至周身贯通,用气统领来完成的。所以在整个拳法套路演练过程中,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齐备,,势势贯通,走势起伏转折,形断而意不断,发力的瞬间刚猛无比,快如闪电,在收招时疾如火烧;在调息运气时,虚实分明,内外统一,用有形的动作来表现内在的无形的气的运行,可谓虚虚实实,有中生无,无中生有,生生不息,完全与天地大道混为一气。南无拳所表现的气与我们的呼吸之气是两个概念,这种气指的是人体组织,内部器官功能的活动,在武术行当里指的是“中气、“内气”、“内劲”又称混元之气,医学中叫“元气”“真气”、“营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四时之气”等等,南无拳走的无论是外形的有,或者是无形的气,都是迎合武学大道,攻防兼备的技击特点,南无拳虽动作简单方法明了,但却蕴含着深奥的技击理论,真可谓拳法精湛,气贯长虹。

3.5.4.2南无拳健身机理

南无拳主张内的修为,“崇阴柔之美,尚阳刚之势”是南无拳独具的健身法则,非常符合道家理论,注重内的虚无的修炼,也就是说:“既练内丹、也练外丹”,所谓的内丹指的是内的气,也可以说是体内的磁场形成和运行的虚无的非物质的,外丹是寻找一种好的形式,把内丹调动起来,也就是指的有形的物质的,这个有形就是我们所练的南无拳。他能调节人体内部结构,打通人体经络,促使气血协和,也可以说体现身心双休的内外统一的健身机理,注重意气结合,气血充盈协调一致养生理念,在练习南无拳时,注意上下相随,虚实分明,用心领意、以意领气、以气推力达到完整的內三合,用有形的动作来完成无形的内意的修为,通过无的非物质形态,聚集自身大的能量,充分调动机体内部的力量,是内部环境健康有序的运行,把影响机体内环境的不利因素,通过自身的修复功能,进行“细胞”更新,也可以说是“基因重组”,使机体功能发生改变,达到“至柔如婴”的“和”的状态,那么机体就恢复如初,一切疾病荡然无存,这就是南无拳为什么能够健身祛病的原因之所在。

3.6道家南无拳的价值取向

3.6.1南无拳的文化价值

南无拳来源于道家全真派弟子谭处端之所创,承载着丰厚的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具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全真派始创于中原腹地,位于“天下之中”的河南洛阳北邙山麓翠云峰上,皇家宫殿《上清宫》,这里是古史传说中诸多族系、人文英雄,皇家显贵活动修炼的重要区域与场所,也是道教名观又称老子庙,在这块土地上孕育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河洛文化,其内涵丰富,文理博大精深。总的说来河图洛书出于此,儒学溯源于此,道家道教产生于此,佛教首传于此,玄学兴盛于此,理学渊源于此,道家的南无拳始创于此,可谓南无拳是在这样的大文化背景下诞生并创建的,又植根于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中,是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八百多年来他与道教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得益于道教文化的滋润,继承并发展成独具一格的南无拳文化体系,既丰富了道教文化又丰富了传统武术文化,同时也给养生文化增添新的色彩。南无拳的出现并非偶然,他是带着一种使命重新来到人间,是和中国的大文化相一致的,不仅对中国的文化,经济和政治等各方面产生影响,而且对人们的健身思想、伦理道德、行为方式等都有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当今文化兴国的大环境中,道教南无拳文化体系有他独特的价值取向,不仅能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激发民族精神,培养道德涵养,而且能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大和谐;通过南无拳有形与无形的修为,自身小循环的网络结构得以健康发展,从文化层面上它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心理健康,增加社会的适应能力,而且也提高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素养,建立起善待他人、善待社会的信念,营造社会大的和谐理念,实现南无拳本身的价值取向。完成道家养生观、实现道家“万物负阴而报阳,冲气以为和”的大道。

3.6.2南无拳丰富多元化的文化价值

从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及早进入老龄化社会情况来看,我国与1999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这标志着我国老龄化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这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一个重要国情,近阶段中国老龄化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期,以年均1100万的速度递增,由此一来对中国的经济,社会服务,医疗卫生等都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改善老年人的社会生活环境,积极为老年人健身活动创造条件,是当务之急。由于老年人的数量增加的迅速,社会还没有来及研究对策,而老年人的健身活动方式要受条件、经费、场地、健身方法等等限制。因此可供选择的项目不多,基于上述原因,南无拳的出现不是一种巧合,而是一种必然,好像经过八百多年的蕴含专门为老年人量身定做的一套健身功法。无论从动作的简单易学,姿势的缓慢轻柔,还是从气血的调理,阴阳的互补;无论从场地器材的要求,还是从神奇的健身祛病来看,南无拳当之无愧。

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座谈访问得知:道家是注重内的修为,是符合生命本源的,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内心的一种虚无的不确定性的“内部核心”,这种看不见的非物质态就是生命的本质,道家的养生观是世界上唯一的最高层次的养生哲学,也是老子哲学养生体系的一个展开花卷。而南无拳不仅符合“天人合一”“拳法自然”健身理念;而且符合“万物负阴而报阳,冲气以为和”养生观。所以南无拳将成为老年人主要的健身方式,南无拳将从不同角度弘扬道家文化,传播道家思想,肩负中华文化复兴,培养民族自信的责任为传统文化布道,为未来的中华民族布道,这是南无拳多元化的文化价值。

3.7南无拳传承的问题思考

3.7.1南无拳的传播途径

南无拳是经过840多年,代代单传至今已有三十代的传承,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传内不传外的师训,造成南无拳习练人员少之又少,更不可能有很多人知道,只是保留着原来环境下所呈现出来的拳法理念。一直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没有多大的发展,这对南无拳当时创建的理念可能有些不符。他虽然很优秀,但没有被世人接纳为世人服务,这与老子的大道思想不相符合。但是30代传人刘成庄秉承师训,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环境,适当的人群把南无拳发扬光大,就是这个信念,刘成庄大师决定打破此拳单传惯例,将南无拳公诸于世,南无拳才慢慢的在洛阳生根发芽,几经周折南无拳开始壮大,走上正规的发展之路。

3.7.2南无拳的技术体系

南无拳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中气的培养,是意与气的结合,形与神的统一。由于南无拳受保守思想的影响,流传至今技术套路内容不多,其技术风格和技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套路之中,是通过拳术的演练而使该拳的思想与艺术特点表现出来。作为南无拳的创始地上清宫本是道家修养治学的场所,与外界的来往甚少,其拳法的本质含义没有向少林拳那样经过战争的洗礼,把技击放在首要位置,把形的修炼看做拳术的重点,也就是说只强调拳术的外形修炼,把拳术的 “有”上升到一个高度,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有形的东西容易让人接受,而无形的却被人忽视。所以南无拳要在传承的过程中,既注重拳术的外形表现,又注重内的修为,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技术风格和技术体系,把南无拳内和外完整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南无拳在原来的基础上不仅要丰富拳术技术体系,器械套路,对练等,还要挖掘深层次的理论体系作支撑,确保南无拳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展现在世人面前是一个极富生命力的一幅哲学画卷,真正体现出老子的道家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3.7.3南无拳的管理与组织

由于南无拳才刚刚起步,从多年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与世人见面,本身就是一个大的解放,又加上人们对南无拳的认识不全面,南无拳又不像少林拳那样气势宏大人人皆知。再一个南无拳多代单传,更谈不上有什么组织和管理,所以南无拳的发展壮大不仅要有一个系统的组织和严格有序的管理,还要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才能走出低谷,迈向新的起点,走的更长更远。

目前南无拳的组织只有洛阳有南无拳文化研究会这一民间组织,由于研究会成立时间不长,研究员之间的交流不多,再加上研究人员本身对南无拳的了解不多(南无拳的单传和资料少之又少),研究会缺乏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支持,没有一个很好的平台和系统管理,只是停留在小的范围层面上进行交流和开展活动,这样势必会影响南无拳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伴随着南无拳申请市级和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获得成功,申请国家非遗正在进行中。由此一来,南无拳的研究活动也日益频繁,传授拳法也不断增加,但是大多还是局限于洛阳市区周围,没有走出去,没有请进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去接触。所以在传承南无拳时,要制定其发展策略和长远规划,要有系统的有组织的进行。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化管理,建立南无拳传承网络结构和体系,分层分级逐步有序的进行,把南无拳这张网铺开,洒向世界乃至整个宇宙。因为南无拳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特定的时期内,带有特殊的使命来到人间的,是和老子的大道相通的,是符合宇宙间“万物负阴而报阳,冲气以为和”运行规律的,所以要把老子的哲学思想与健康体系,通过南无拳这个表现形式展现在大的宇宙空间里,充分利用有形的资源,调动无形的能量,传递生生不息的信息,完成南无拳的历史传承。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道家南无拳起源于老子哲学体系,“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出自于全真派道家祖师谭处端之手,具有高层次的养生功能与价值,南无拳是一套注重中气的培养,元气的固守,真气的聚集,用无形的非物质态储存自身内的大能量,是一套传奇的内家功法,由于受到历代单传的影响,都是口传身授,很少有文字记载,全凭自身的领悟和演习,所以南无拳几乎没有拳谱的记载,只有《南无派宗谱》略有描述,还不能完整的系统的整理出有关南无拳的拳法和拳理。

4.1.2南无拳法流传下来的拳法套路不是很多,其技术风格完全是按照“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体系,以气为主,拳法为辅的演练技巧是传统武术中高层次的拳法之一。从形的表现来看,动作简单易学,对有没有武学基础的人群来说同样适应,所以它既适合中老年人,又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普适人群(通过上述调查得知)。但是由于受到地域的限制,现在大部分习练南无拳的人群都集中在洛阳区域。很少传播到外面。所以南无拳要想成为世界的宇宙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要建立自己的平台,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区域展示南无拳博大精深的道家养生文化,构建南无拳文化传承网络系统,满足不同群体,多元化的健身需求,打造南无拳传承的有机链条,完成提高全人类生命质量的使命

4.1.3南无拳虽然创建已达八百多年,但受传统思想的束缚,造成没有很好的传播开来,甚至面临失传的危机,再加上南无拳传承的脉络单一,想尽快推广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宣传力度,政府的支持,技术体系的完善,理论的支撑,场地设施的建设,师资力量的配备等等都要一步一步的去落实。说实在的,南无拳的传承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并非个人和个案能完成的。因为他是承载着大的文化体系,做的又是符合天大、地大、人亦大道家哲学思想,又是一种虚无的能量的储存者。总之,南无拳在传播的过程要不断丰富和创新,完成新的历史时期所承载的新的使命。

4.2建议

4.2.1结合南无拳的特点,通过电视、网络、开放式的广场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南无拳文化并走进南无拳。

4.2.2针对中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制定特除的教学方案,结合音乐的效果来调控训练节奏,建立中老年人的自信,全面改善中老年人的气血循环系统,运动系统和呼吸系统,用无形的“意念”教学模式,改善机体内部的功能,让自身的能量重新激活,让机体内的细胞重新组合,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方面转化。

4.2.3针对南无拳的技术特点和独特的风格,建立切合实际的南无拳理论体系,深入挖掘南无拳的健身机理,把武学的大的技击理论丰富起来,形成独具一格的南无拳派系。

4.2.4改变南无拳的单传模式,广收门徒,扩大南无拳的传播途径,重点培养南无拳的师资力量,建立南无拳教学培训基地,储备南无拳人力资源。

4.2.5响应强国的号召,从少年抓起,编写各级学校南无拳教材,建立南无拳规范的教学体系,进入学校体育的范畴。

4.2.6结合南无拳神奇的养生健身机理,打造南无拳养生航母,使更多的人群强健体魄,尊道贵德;传承中华民族的大道文化,行“赤子境界”的大孝之道,完成“除妄念,灭心火,调阴阳,补五行、涤孽障、修慧性、求清净、得长寿”的南无拳使命。

致谢:

本论文撰写非常感谢南无拳文化研究会的全体成员和南无拳的习练者,还有为南无拳默默奉献的康三定老师,王兰英老师,常淑萍老师,楚留梅老师等。另外非常感谢我的师傅刘成庄,为我的论文撰写提出非常好的建议和修改意见。

本文作者:

  杰:系南无拳三十一代传人道号:悟青,武术教授,国家级裁判,中国武术七段,中国武术段位国家级考评员和指导员。

刘成庄:系南无拳三十代唯一传人道号:良仙 海南省特警总教官

地址:洛阳老城区邙山镇南无拳传习所

电话:    13721616116



邮箱:nanwuquan100@sina.com

网址:http://nanwuquan.com.cn